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聂亚珍 《当代经济》2007,(19):94-95
湖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就业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农民增收、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目前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但产业转移才是根本.因此必须根据问题成因,坚持科学原则,以产业带动就业.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和阻碍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同时,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试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行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育才 《经济地理》2005,25(1):56-59
文章首先分析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差距的扩大,并指出了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我国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接着结合实际提出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任务,并从几个方面分析了转移过程中的困难及制约因素,最后指出了政府在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时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单纯依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并不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数据检验发现,1983年———2003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并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程度。这说明在现阶段仅依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不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还要采取更多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景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关键是逐步建立统一、开放、规范、高效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竞争;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效率;营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制度环境,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转移。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省,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安徽城乡协调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基础上,对转移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统计和分析,并对相关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采用归纳和比较的定性分析方法,运用二元经济结构和传统农业理论,对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理论界定及转移特征、转移的制约因素、转移的措施及政策进行研究。研究显示:(1)河南省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速度加快及总量加强;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学历越高转移越充分;移地域上以省外为主,乡内为辅等特征。(2)制约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效的因素是农村自然资源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排斥力;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的城乡吸纳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机会成本(经济、心理成本、制度摩擦)的转移摩擦力。(3)促进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深化配套制度改革;规范农村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  相似文献   

8.
杨德庆 《生产力研究》2005,(7):33-34,6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足、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差别愈来愈大,这已成为目前我国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工业化程度不高,城市化水平较低,充分彰显出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的突出矛盾。拓宽工业化发展道路,建立城乡二元工业化结构体系,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农村城镇化为核心,坚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三者相互联结,相互协调发展,“三化联动”是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正确地选择分析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相关的制度变量,对于深刻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关重要。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及相关制度变迁的研究就会发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业生产率,释放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的税费负担加重扩大了城乡收入的差距,推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可以说,我国农村制度面临着改革的临界点,包括变革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农业的财政支持制度和改革户籍制度。为此,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与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富远  李坚 《当代经济》2007,(12):68-6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同时伴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由于非农收入在农民总收入的比重不断增加,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成为解决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