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实施大开放战略,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发展开放型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主流意识,也是我国新时期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开放是我国加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基本途径,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途径,开放成就了我国经济实力的大幅度提升,发展开放型经济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本专题主要从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国内外背景出发,分析"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各省、市(区)在发展开放型经济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并对各地对外经贸发展表现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开放型经济是一种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开放的经济形态,一种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经济体系。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实施大开放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主流意识,成为我们国家的战略选择。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已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我们将以更广阔的胸怀、更积极的姿态迎接大开放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下对开放型经济内涵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开放型经济已成为主流选择,新时期下要正确深入认识其内涵.十七大报告用"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精辟地阐述了开放型经济体系.开放型经济既要求对外开放,更要求对内开放;开放型经济致力于互利双赢目标并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2019,(3)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必须:"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其中,开放型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并逐渐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内陆开放型经济作为发展开放型经济理念的拓展和延伸,本身是内陆欠发达地区开放崛起的重要战略。对我国广大内陆地区而言,如何准确把握世界经济格局的新特点、新趋势,抓住新一轮全球经济调整中的新机遇,努力认识和适应新常态,孕育和形成与开放型经济相符合的思想作风,打造成熟的产业体系,发展更广领域、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努力增进人民福祉,是很值得探讨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5.
王霞 《经济研究导刊》2012,(21):190-191
根据当前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趋势,石油企业作为高碳行业,势必需要向低碳行业转变,针对这一机遇和挑战,中国石油企业要在可持续发展模式下,来探索中国石油企业走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之路。根据当前中国石油企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对中国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6.
低碳发展战略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相对以前的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概念,有必要对低碳经济的特点尤其是低碳经济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7.
外向型经济与开放型经济是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外向型经济是一种依靠外部市场和资源(尤其是依靠出口)引导国民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战略或模式,而开放型经济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政策取向和制度安排,使资源配置突破本国区域性的限制,实现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实行开放的经济贸易政策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而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更有利于释放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潜力。经济外向度和开放度的测量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个难题,我们应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全面客观地把握一国经济的外向程度和开放程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的背景下,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意义与重要作用,讨论了中国建立开放型经济模式的几个因素,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政策取向应该是可持续发展政策、地区平衡发展政策、就业优先政策。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把建立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作为重要目标,强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对外开放的新优势。这一新提法,既是对35年来我国开放型经济经验探索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我国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的新部署、新要求,必将对我国的改革开放产生深远影响。一、当前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正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区域经济合作正成为全球化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0.
目前,学术界和实际经济部门对中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亟须在理论上予以澄清。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已经是开放型经济,而不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以中国对外贸易不平衡发展为主要表现的全球经济失衡表象,实际上是源于全球南北经济发展差距这一最大的不平衡,其实质是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实体经济的动态均衡。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深入演进的背景下,内需和外需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此,发展开放型经济与扩大内需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11.
李冬 《经济视角》2000,(12):9-12
一、绿色经济的兴起与发展 近年来,绿色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的新潮流。所谓绿色经济可以理解为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不以破坏后代人的生存条件为代价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资源丰裕度和开放型经济的角度,通过格兰杰检验考察资源丰裕度与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的因果关系,得出资源丰裕度通过影响外贸依存度间接影响开放型经济。该结论确定了资源影响开放型经济的主要途径及主要影响面,从资源角度出发对开放型经济的合理集约发展提出战略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改革开放已有30余年,开放型经济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目前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本文通过构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从规模发展、质量提升和资源环境效益三个层面对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绩效进行了评估,结论印证了中国开放型经济目前面临的发展困境和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中国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商品贸易出口由低附加值的数量发展模式向高附加值的质量发展模式实现转型;贸易结构由商品贸易主导向服务贸易发展实现转型;利用外商投资由低效率的数量发展模式向高效率的质量发展模式实现转型;国外资本"引进来"发展战略向国内资本"走出去"集约型发展战略实现转型。  相似文献   

14.
张慧敏  暴丽艳 《经济师》2014,(2):146-147
面对当前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资源压力问题,世界各国政府均在积极探索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都已成为世界各个国家的战略发展之首。山西作为我国最大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中部重镇,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走势对"十二五"期间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基于此,2010年12月,国务院批准山西成为全国最大的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进行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国家级试验区。结合山西实际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协调措施。不仅为山西资源经济转型制度创新奠定重要的参考基础和实际价值,更对国内其他省份的经济转型发展制度创新与战略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开放型经济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制度性开放条件,在衔接国内外市场、畅通国内外产业链供应链协作、对接国内外制度规则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能够起到引领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功能。根据开放特征,本文将开放型经济地区划分为综合开放型、贸易开放型、要素开放型、口岸开放型四个类型,分门别类研判开放型经济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面临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更好促进开放型经济地区引领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走“两头在外”、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道路,加速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了经济的跨跃式发展。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资本和产业向环渤海转移加速,发展开放型经济是今后较长时期天津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国际金融危机的暴发和中国经济战略的转换,为内陆地区建立和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创建的开放型经济为基础,分析现阶段内陆地区面临的开放格局、特点和问题,提出健全开放型经济体系的相应对策,以期开辟内陆地区适合自身特点的开放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运用SWOT分析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表明河南省具有明显的区位、资源及人力成本优势,同时中原崛起的战略实施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为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但河南省对外贸易和FDI结构失衡,方式单一,此外,国际市场需求低迷,贸易摩擦及壁垒繁多,为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阻碍。  相似文献   

19.
王祖强 《经济地理》2011,31(1):21-25
都市圈是城市经济演化发展的高级形态。进入新世纪以后,浙江工业化和城市化在空间上出现了融合发展的新趋向,城市经济已超越县域经济成为浙江经济空间集聚发展的新形态。市场化推动了市场规模扩大和分工深化,工业化促进了人口、企业和产业向城市的集聚,开放型经济逐步把浙江企业纳入全球生产体系。产业集聚、市场扩展和开放型经济成长都要求浙江构建新的以都市圈为核心的经济空间组织模式;因此,要通过发展以都市圈为主要载体的城市经济,推动浙江经济空间结构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0.
张汀 《江南论坛》2012,(1):43-44
无锡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已进入了千帆竞发的新时代,融入无锡发展大局、服务无锡发展大局是无锡检验检疫局党组的共识。检验检疫在加快无锡开放型经济转型发展中如何发力,如何作为,无锡局作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