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经济学界,"剥削"既是敏感的话题,又是无法回避而含义模糊的概念范畴。文章认为,关键是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创始人关于剥削分析的理论前提与假定,正本清源,在此基础上认识今天的经济现象,解决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2.
《财经文摘》2010,(2):98-102
说起地主,人们就会立刻想起黄世仁、周扒皮、南霸天和刘文彩我们并没有真正见过地主,但教科书或文艺作品是这样告诉我们的。经过几十年的宣传、渲染和灌输,“地主”已经成了一个概念和符号,提起来,必人人横眉冷对,个个切齿痛恨。然而带有政治目的塑造起来的这种形象真实吗?地主中有坏人,但不全是坏人;其实人本身就有好人与坏人之分,单纯以财富来划分人的好坏是多么荒诞无稽。  相似文献   

3.
肖杰 《生产力研究》2011,(1):84-85,168
剥削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往往被人们从政治、道德的角度去解读和评判。文章从生产力发展、经济的视角对剥削的含义及其实质进行分析,还原与其在生产力发展中的本来面目,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对非公经济的认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现实的乌托邦”释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小科 《开放时代》2003,19(4):31-38
"现实的乌托邦"是罗尔斯第三本著作<万民法>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但它又常为人们做了望文生义式的曲解.这种误解源于人们对"乌托邦"这一概念的片面化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出现更加深了这种误解.此外,英文中的"现实"并非我们所说的"现存"意义上的现实.由此入手,文章得出结论,"现实的乌托邦"是对罗尔斯后期政治哲学思想的一个精辟概括.  相似文献   

5.
对“价值”和“剥削”范畴内涵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价值理论研究的前提是对价值范畴进行定义。经济学说史上的四大价值理论对价值范畴内涵的解释是不同的。深化价值理论研究应该重视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价值是从一种比较中或关系中得出来的”思想的研究。而允许并鼓励私营经济发展,则需要对剥削范畴的词义性质进行界定,无论从我国的传统文化还是从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出发点来看,剥削都是非正当的和值得谴责的。  相似文献   

6.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也是马克思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理论基础。本文动态地分析了劳动价值理论中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通过考察价值的不同组成部分的长期变动及其在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分配,证实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关系的存在;通过考察使用价值的主客观两个方面及其长期变动状况,重新界定了人工的“绝对富裕”和“相对贫穷”,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生活逐步改善现象掩盖下的“剥削”。  相似文献   

7.
对“剥削有功论”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必然涉及我国现阶段的剩余劳动和剥削问题。过去我们对刘少奇“剥削有功论”的批判是完全错误的,当时的资本主义剥削在我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进步性,资本家组织生产、发展生产的确有功,剥削对工人阶级也有利,剥削关系不能让资本家个人负责。我们现在引进外来资本主义的剥削,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本国私营经济中存在按资分配和剩余索取,但本质上不是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离开生产力的发展谈消灭剥削,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剥削”观与我国现实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近来,理论界在讨论劳动价值理论问题中。涉及到“剥削”问题。见解很不一致,有人说:剥削“指的是一种应当否定的负面社会现象,尤其是在我国,确认某人存在剥削,几乎等于宣判了该人政治上的死刑”。有人说:过去认为“一切非劳动的报酬都是对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剥削,因而是不道德的,应当受到谴责。可是按照生产要素创造价值论,就不能说存在剥削”。有的虽承认剥削,只是指在劳动力价值以下给付工资或以其他非法手段获取收入。有的学者持相反意见。讨论中事实上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怎样看待“剥削”问题和怎样认识我国现实经济中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9.
王友 《经济咨询》2006,(4):16-19
在全面贯彻十六大提出的“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认识和面对私营经济中的剥削问题,就成为一个既非常重要又绕不开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又承认和研究新情况、新变化,坚持与时俱进的立场出发,笔认为应从对抗性剥削与非对抗性剥削的新角度重新认识剥削问题。  相似文献   

10.
黄文华 《生产力研究》2004,(6):15-16,27
本文在分析了人们关于剥削本质的片面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的分析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抽象概括了剥削的本质 ,即剥削就是通过超经济的或经济的单向度的强制支配力占有他人无偿劳动或强占他人劳动成果的行为 ;根据对剥削本质的内涵界定 ,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剥削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在生产过程中无偿地占有了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因此资本家剥削了工人,这表明在马克思看来凡凭借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无常占有别人的剩余劳动就是剥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的标准如何界定?什么才是真正的剥削行为?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研究并给予回答。  相似文献   

12.
作者从五个方面阐明了剥削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剥削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剥削是资本主义生产正常进行的内在因素,剥削是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提高的物质力量,剥削是促进资本主义社会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剥削是改变社会私有制结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许成安同志《对“价值”和“剥削”范畴内涵的探讨》一文的主要观点提出了质疑:一是许文在“价值”的内涵方面要人们“温习”所谓的马恩的两段话,一段根本不是马克思的话,而是被马克思批判的阿·瓦格纳的话,一段虽是恩格斯的话,但其本人后来已多次作了自我否定。许文提出这两段话表现出了调和不同价值概念的倾向,显然无助于“深化价值理论研究”。二是许文对“剥削”范畴的理解偏于文化、道德、法律乃至“词性”,而未作为经济学范畴来认识,同时对剥削在今天的历史正当性缺乏应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由于历史的限制,马克思没有自觉地分解使用价值概念。延伸《资本论》的内在逻辑,可以完善商品元素的分析结构。使用价值的二重性引进了效用与需求的概念,进而导致了需求二重性的发现,导致了商品元素对称结构的设置;对称的规则又导致“资源二重性”代替了劳动二重性”。《资本论》严格的逻辑演绎最终证明了劳动价值一元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千百年来的学者注家对《诗经》的注释译解意见纷繁迥异,唯独在解《诗经.国风.周南》《、关雎》篇时对"关关"一词的理解是和汉宋经学一脉相承的。然而,该词的释义在众多《关雎》英译本中却是繁花簇景,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16.
广义剥削说     
康波 《新经济》2015,(11):118-120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部血泪斑斑的财富螺旋型上升的历史,广义奉献产生财富余额,积少成多,积益为强,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正和关系,它是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广义剥削产生财富差额,积微成损,积损为衰,体现了人和自然,人与人之间的零和关系及负和关系,它产生人类弱化的后果。  相似文献   

17.
剥削范畴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传统的剥削范畴遇到了新的挑战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但是,现在对于什么是剥削,我国社会目前是否存在剥削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存在剥削,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只要是合法收入就不会有剥削.这种对剥削含义的认定显然是没有道理的.外国资本家在我国投资只要遵守我国的法律,获得的收入应该可以说都是合法的,根据合法收入就不会有剥削,那么我们怎么解释外国资本家在本国雇佣工人存在剥削关系呢?<中国大百科全书>(光盘版)对剥削的解释可能代表大多数人或传统的观点,即剥削是指"社会上一些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垄断,无偿地占有那些没有或者缺少生产资料的人或集团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I)>1988年第一版第25页).  相似文献   

18.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但是,现在对于什么是剥削,我国社会目前是否存在剥削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存在剥削,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只要是合法收入就不会有剥削。这种对剥削含义的认定显然是没有道理的。外国资本家在我国投资只要遵守我国的法律,获得的收入应该可以说都是合法的,根据合法收入就不会有剥削,那么我们怎么解释外国资本家在本国雇佣工人存在剥削关系呢?《中国大百科全书》(光盘版)对剥削的解释可能代表大多数人或传统的观点,即剥削是指“社会上一些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垄断,无偿地占有那些没有或者缺少生产资料的人或集团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  相似文献   

19.
20.
在剥削问题的讨论中,人们对于"剥削"与"剥夺"的概念是不加区分的,往往把一些"剥夺"现象作为"剥削"问题加以讨论。这种理论上的误区,不仅不利于剥削问题的讨论,而且在现实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剥削"与"剥夺"分别反映的是"生产性的占有"与"非生产性的占有"关系,二者在价值形成、产权关系、生产资料占有状况等方面存在着本质区别。在中国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必须正确区分一定历史阶段下的两种现象,这不仅有助于理解特定时期中国特殊的经济现象,而且对于中国社会转型方式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