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平原农业区的生产和土地利用方式严重影响区域的 生物多样性,利用融合多学科的景观空间规划构建有效的评价 方法和格局优化模式以实现多样化的生境保护和恢复,提升生 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以辽宁省黑山县为例,首先梳理了 平原农业区对于生物多样性威胁的机制和研究的框架;其次识 别平原农业区的特殊生境类型,使用景观格局指数和InVEST 模型的生境质量评价构建多尺度生境质量评价机制;同时使用 基于图论和电路理论的Linkage Mapper软件,识别和分级 空间中的重要生态源地、潜在廊道及廊道上的关键夹点区域。 结果显示,农业景观中空间异质性和连接性影响生物多样性; 研究区有主要生境23类,整体生境质量较差,农田面积较大 是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识别出核心斑块33个,重要廊道 34条,通过与卫星图比照,廊道位置与线性生境重合;关键 夹点区域位于靠近农村居民点的自然生境上,故营造人类干扰 与生态平衡农村居住区是空间规划的重点;同时根据以上研究 提出了多尺度的空间规划途径,为平原农业区生境优化和生物 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北京市中心城建设用地不断扩张, 大量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被侵占,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影响。以 北京市中心城1992和2016年的遥感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对其用地转 换以及空间分布变化进行分析,运用InVEST模型评估土地利用变化 对中心城生境的影响,获取北京中心城生境质量和生境退化的空间分 布格局。研究表明:1992—2016年北京市中心城绿色空间用地绝大 多数转变为建设用地,除草地面积增加外,其他绿色空间用地均有所 减少;中心城高度生境和中度生境面积均缩小,一般生境面积显著增 加,到2016年轻度退化生境占总面积的80.5%。在“留白增绿”的 政策背景下,生境评价的结果为北京中心城绿色空间规划及城市森林 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作为城市关键的景观结构要素,绿色廊道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等功能。它将离散的生境斑块进行连通,实现生态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对于维护和构建城市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以南昌市为例,运用“源-汇”理论,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以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规划构建城市绿色廊道系统,以引力模型进行优化,确定南昌市廊道建设尺度,并进行安全评价。结果表明:构建的绿色廊道系统以林地、耕地为主,形成城乡生态安全屏障,廊道安全宽度应达100m,其连接度、闭合度、点线率高,建设成本比低。该结论能为城市生态建设实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境破碎化等 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生态文明 建设上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合理布局 绿色基础设施以满足人类福祉的需求,仍是当前理论研究的热 点和景观管理实践的主要难题。以新疆阿拉尔市为例,基于形 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最小路径分析等方法识别对地区景观生态 格局具有重要影响的源地与廊道,通过补充战略点的方式对网 络进行优化,进而结合区域实际状况提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 构建思路。研究结果可为阿拉尔市及阿克苏地区生态修复和绿 地系统规划提供理论及实证依据,也为“一带一路”其他干旱 区城镇绿色基础设施布局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可资借鉴的 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城市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人类盲目建设、环境污染和破坏,城市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影响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协调发展。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已倍受世人关注,成为当前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的热点领域之一。然而,传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强调物种的保护,保护方法主要是保护物种数量或类群的结构和数量。这种方法缺乏考虑多重尺度上生物多样性的格局和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显然是片面的、不可行的。对物种的保护必须同时考虑它们所在的生态系统以及景观的多样性和完…  相似文献   

6.
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划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规划和实施的重要环节。在分析区域生态特征的基础上,论文选取生态功能、重要物种潜在生境、生态敏感性、生态胁迫四大类13项评价指标,构建了青海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划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打分法,将青海划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极重要区(20.97%)、重要区(32.41%)、较重要区(37.57%)和一般重要区(9.04%)。同时,结合管控目标,制定"一区一策"措施,以期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茶马古道”沿线具有丰富的生物和文化多样性,集文化与生态保护价值于一体。然而快速的城市化破坏了“茶马古道”沿线的生态环境,加剧了文化的流失,威胁到遗产本体保护。基于系统保护规划的方法,运用Marxan模型进行迭代运算,以普洱“茶马古道”为例,通过对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不可替代性的叠加,识别出普洱“茶马古道”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以此为基础构建普洱“茶马古道”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格局,包括15个面状保护节点区域,并构建从种植区到生产区和销售区的连接廊道与保护节点。为文化遗产廊道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其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构建城市市域尺度下的绿色基础设施(GI)评价指标体 系,能够为城市GI网络现状的认识、定位城市GI网络在区域范 围内的级别,以及多城市生态网络的协同规划提供参考。提出 了由景观组成、景观格局和城镇发展组成的一级指标;运用文 献综述法和聚类分析法筛选、确定了二级指标;基于层次分析- 变异系数法完成了各指标的权重赋值,构建了市域GI网络评价 指标体系。以成渝城市群中四川省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对评价 指标体系展开应用。首先,基于形态学空间分析方法(MSPA) 准确识别各城市GI网络结构要素,分析得出各景观组成指标, 运用Fragstats分析得到各景观格局指标,结合四川省年鉴相关 资料确定了城镇发展指标。其次,采用加权叠加法基于评价指 标体系对13个城市的GI网络现状水平进行定量分析评估,划分 出GI网络水平等级。最后,归纳各城市的GI现状特征,并根据 不同GI网络等级提出规划管控和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9.
生态空间承载着人类、动植物和自然生态多种过程,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策源地和枢纽区。以实施生态空间管控为导引,借助多源数据和ArcGIS、C-Plan系统工具,核心应用系统保护规划(SCP)技术,建立生态服务测度下市域生态空间管控体系的构建方法。基于此,以哈尔滨为例,以不可替代性为表征实现生态空间测度指标综合与功效评价,构建生态空间关键区识别、功能区优划以及网络格局优化模型,提出“重点保护-分区指引-格局优化”的市域生态空间管控体系,为新型城镇化及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科学基础和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以及由雨水引发的径流污染和城市洪涝等问题,目前国内对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生态功能、景观效果及环境和社会综合效益等认识还不足。文章立足于风景园林空间的尺度特点,把海绵城市景观生态系统从宏观到中微观划分为成城市—区域、城市公园、城市微小绿地等三个层面,其侧重点不同,上下结合推进,发挥出各层次系统特定的作用,建立一个跨尺度的网络化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进而逐步取代部分灰色基础设施,增加城市生境斑块的多样性和生境空间结构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构建优良的生态系统,让自然做工,形成可持续的景观,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科学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对区域生态安全、城 市可持续发展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AHP法 和GIS技术,定量分析厦门市自然生态本底,选取重要生态斑 块和廊道,采用最小费用路径法模拟潜在廊道,综合构建城 市绿地生态网络,并提出绿地生态网络优化策略。结果表明: 1)AHP法可整合区域生态、经济、人文和社会等资源,全面 客观评价现状生态斑块和廊道的重要程度;最小费用路径法可 根据生境分布特征科学模拟连通各斑块之间的潜在廊道;2)厦 门市西北部的生态基底适宜性、生态源地及廊道重要性、斑块 之间有效连通性均高于东北部及中部平原区;岛内斑块面积小 且分散,南北部存在断层现象,应适度增加踏脚石和连通廊 道;3)结合城市生态发展需求,提出构建“一片、一环、三 带、多廊道、多节点”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研究结果可为厦 门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绿地生态网络对维护城市生态结构稳定有极其重要 的作用,其网络结构与城市发展、扩张及结构演化在时空层面 有动态的耦合关系。现阶段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多处于一种静态 的构建与优化思路中,忽视了城市化过程中自然与城市间的动 态变化。从风景园林学视角出发,以南京市部分区域为例,通 过多期遥感数据,基于CA-Markov模型模拟城市未来发展情 景,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各时期用地分类基础上,对城市动 态扩张演变下的绿地空间与其所形成的生态网络进行研究,以 期构建适用现在、面向未来的绿地生态网络,将丰富城市绿地 生态网络研究新思路,并为中国风景园林建设和绿地系统规划 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绿洲城镇是人类活动最集中、人地关系最敏感的区域,也是"三生空间"(生产、生活与生态空间)矛盾最严重的区域。划定城镇增长边界是控制城镇无序蔓延,引导城镇空间有序发展的一种技术手段和政策工具,是国家和地方空间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黑河中游地区绿洲城镇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生境质量的绿洲城镇增长边界的划定方法:首先,基于InVEST模型评估绿洲生境质量;其次,将绿洲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嵌入SLEUTH模型,模拟城镇增长边界;最后,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城镇用地面积为控制规模,并结合生境质量评估结果对模拟边界进行修正,最终划定城镇增长边界。结果表明:划定边界内总面积为104.67 km^2,剩余可建设用地面积为22.14 km^2,以低等级生境质量为主,占边界内新增城镇用地的66.98%。绿洲平原区和山前洪积扇区的城镇增长空间较小,剩余可建设用地比例分别为9.96%、24.57%;绿洲边缘区的城镇产业园区空间增长潜力较大,剩余可建设用地比例为52.53%。该划定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对绿洲城镇增长边界划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社区公园是利用率最高的城市绿地类型之一,其生 物多样性水平与居民的健康福祉息息相关。作为生物迁移的踏 脚石和城市生态网络的重要节点,其生物多样性水平的提升对 整体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十分重要。以北京市4个小型社区公园 为研究区域,以鸟类作为生物多样性指示类群,从公园生境结 构和干扰控制两方面入手,探究基于鸟类多样性提升的社区公 园空间设计策略。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小梯度增加公园面积 或绿地率对小面积的社区公园鸟类多样性影响并不明显。提升 微生境丰富度、植物丰富度、灌木盖度,适当增加竖向层次丰 富的植物空间,增加植被高度及水面的设置对鸟类多样性提升 可产生积极影响。另外,通过地形堆叠、调整植物种植模式来 进行有效的公园边界设计,能够快速削弱外部交通干扰,合理 的功能布局则能对公园内部的游憩干扰起到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路网密度的提升会导致斑块破碎、栖息地减少等 现象。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影像获取 1995、2005、2015年的绿色空间数据,运用形态学空间 分析等方法明确了绿色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划分出绿地斑块 等级,同时针对包含高速公路在内的5种道路类型分别按照 100、500、1 000、2 000m的宽度建立缓冲区,分析出不 同道路类型在不同缓冲区下绿地斑块级别、面积和破碎化指数 的变化情况,总结了绿色空间破碎化与道路网络耦合的图谱关 系。1)土地利用变化以绿色空间面积转化为建设用地为主, 1995—2005年绿地斑块破碎呈穿孔状,2005—2015年进一 步向东北和西南向破碎。2)不同缓冲区范围内斑块级别呈低级 别斑块数量增加、整体面积占比小、高级别斑块数量增加、面 积下降明显的特点,同时绿地斑块面积有减小趋势,高速公路 对斑块面积的影响最大。各道路类型均呈缓冲区宽度越大对斑 块影响越弱的规律。3)1995—2015年,不同道路类型的破碎 化强弱不同,总体上景观结构进一步多样化,斑块破碎化现象 明显加剧,斑块形状呈单一化发展趋势,不同道路类型两侧的 绿地斑块形状复杂程度趋于相同。4)1995—2005年,斑块图 谱类型以零散为主,还包括中空、切割、分散类型;2005— 2015年,斑块图谱类型进一步演化,零散型增加明显。研究 结果能为道路网络规划和生态空间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是城市绿地规划及建设的重 要指导性文件。历时性的文本解读可以梳理城市绿地系统规 划脉络,厘清规划思想、规划内容、规划方法等变迁与发展 特征,了解政策法规、城市发展等因素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建设的影响,并为未来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提供可借鉴的方向 与思路。利用文本分析法,结合ROSTCM6软件,对重庆70 余年的13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进行定性及定量解读,从 规划范围与层次、绿地分类、绿地布局、绿地指标4个方面梳 理重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变迁脉络;总结出重庆城市绿地 系统规划具有“公园绿地始终为规划核心内容,系统化思维 逐渐形成,生态保护理念日趋凸显及山城特色不断被塑造” 的发展特征;探讨了政策标准、法律法规、制度改革与技术 进步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提出响应 城市发展定位、协同国土空间规划的重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编制新思考。  相似文献   

17.
城市里大量的不透水面引发绿地空间严重缩水、 热岛效应加剧、城市雨洪频发等一系列严重的城市环境问 题。解决人口密度大、绿化用地少与高质量实现扩绿增绿、 实现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矛盾,成为城市生态建设和 环境提升的核心难题,开展路面、屋面、墙面及桥柱等城市 特殊生境绿化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品质提升的关键抓 手。以上海为例,总结了近20年来城市特殊生境绿化的研 究进展,围绕植物、介质、模块和管护四要素,从生境的特 殊性、适生植物种质创新和定向筛选、生境重建、一体化技 术、低维护管理及功能评价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理论积淀和技 术创新,实践了有限空间的持续生长理念,形成完整的特殊 生境绿化技术体系,为公园城市建设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