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明 《经济问题》1993,(4):9-13
我国劳动力总供求的现状从我国的现状来看,劳动力的总供求存在很多矛盾。一、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1、劳动力数量庞大由于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我国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的影响,使“七五”期间劳动力依然处于高峰猛增时期。1968~1972年全国出生人口1.3亿,按一般死亡率0.82%计算,大约死亡11万人,因此1989~1994年间平均每年将有2195万新成长的劳动力,到2000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将达7.8亿,比1985年增长1.59亿,年平均增长1060万。这些新增长的劳动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就业问题所面临的严峻形势1.劳动力总量供求严重失衡的基本格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乡劳动力提供2。5亿个新增就业岗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未来劳动力供给压力持续加大。从现实来看,我国劳动力供给压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是劳动年龄人口自然增长的就业压力,即“人口型”压力。据测算,从现在起到2010年,“人口型”劳动力年均增长1450万人。“九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近1()q万。这对我国经济社会构成直接的压力。第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向城市转移的就业压力,即“农村剩余型”压力。我国12…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围家之一,从目前的状态分析,在2010年以前,我国将一直处于劳动年龄人口高峰,城乡劳动力都将继续增长。这个人口结构及其变化规律不可同避,所以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致力解决的问题,靠“堵”的办法肯定行不通。从长远看,必须从发展经济的全局出发,采用“疏”的办法。总的思路是,发育劳动力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通过市场的矫正功能,形成符合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  相似文献   

4.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在“十二五”时期达到最高峰.庞大的劳动力供给将给就业造成非常大的压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劳动力供求的变化趋势和结构性矛盾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通过分析2001年第一季度到2010年第四季度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信息,结合同时期经济波动情况,分析劳动力供求的变动特征,以期为我国现阶段解决失业问题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欢佩君 《经济论坛》2003,(12):92-92
据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末,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由2000年末的595万人增加到681万人,失业率由3.1%上升到3.6%。2002年上半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进一步增加到733万人,失业率上升到3.8%。另外,由于人口出生高峰的原因,“十五”期间达到劳动年龄的新增劳动力较“九五”时期平均每年增加290万人,五年累计达1450万人。目前,农村尚有1.5亿左右的剩余劳动力有待转移,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量失业人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也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化解失业问题是当前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我国的现有条件下,大…  相似文献   

6.
发展教育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涓涓 《经济论坛》1999,(22):16-16
一、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城镇失业人口及隐性失业人口约有3000万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约有1-37亿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来自总量与结构的双重压力。1-总量性就业压力。我国现在处于“人口过渡”第二阶段的后期,尽管实行了多年较为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由于人口基数过于庞大,人口数量还在持续高速增长,劳动年龄人口也不断呈上升之势。有资料表明,1990年~1995年新增就业人口为4230万人,比西方高收入国家1965年~1995年30年间新增就业人口还要多。在当前劳动年龄人口高速…  相似文献   

7.
为了清晰的分析未来十年我国经济的增长趋势,我们把1990~2009年作为分析基准,通过分析供给条件和外部约束的变化,得到未来我国经济的走势。一、劳动力供给减速将导致经济增长下降0.4个百分点劳动力投入的高增长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1993~2009年,就业人口年均增加0.96%,根据生产函数法测算,年均拉动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但随着生育率持续下降,我国人口增长不断放慢,老龄化步伐加快。由此带来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将出现下降,劳动力增长减速并转为下降。据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预测,劳动年龄人口①将于2016年达到最高峰值,总量为9.99亿人,之后将出现逐渐下降,至2020年,将下降至9.87亿人。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两点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尹莉 《经济论坛》2004,(5):13-14
最重要的潜力是就业。中国就业形势已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我国总劳动人口为7.6亿,占世界总量的26%。据估算,“十五”期间我国新增劳动力4650万人,加上现有的1750万下岗待业劳动力和农村1.5亿剩余劳动力,要满足2亿多人的就业,每年需要增加几千万个工作岗位。2002年我国公布的城镇失业率为4%,但专家认为实际失业率已超过了7%。  相似文献   

9.
黄泰岩 《经济纵横》1996,(11):43-48
美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结构黄泰岩在美国,对劳动力通常是这样界定的:年龄在16岁及其以上的人口称为工作年龄人口,在工作年龄人口中,有一部分人口国以下原因并不进入劳动大军成为劳动力:一是需要照顾孩子的妇女;二是需要继续上学的学生;三是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  相似文献   

10.
适度劳动力人口容量与我国劳动力的就业转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目前,我国城镇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严峻。“八五”期间又是城乡劳动力人口增加的高峰期。到2000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将达8.1亿,实际劳动供给人口达7.3亿。①显然,我国在“八五”期间和以后更长的一个时期内面临着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严峻的就业问题。如何在经济稳定增长、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过程中,扩大资源、环境、经济和社  相似文献   

11.
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自权 《经济论坛》2003,(23):69-69,90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是一个普遍现象我国人口众多,以劳动力资源特别丰富而闻名于世。1988年底,我国劳动力总资源已达到6.6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61.1%。另外,我国潜在的劳动力资源也极为丰富。据有关专家推测,从现在起到201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会一直呈上升趋势,而且此间增长速度还会极快。又据199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及各种预测,劳动适龄人口增长速度比总人口的增长速度要高60%以上。2000年以前,我国劳动适龄人口已经以1.65%的速度增长。同时,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城市。从1987年到2000年,农村每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为180…  相似文献   

12.
正在近年关于中国经济减速的讨论中,一个渐渐一致的看法是中国的人口红利结束了。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为9.37亿人,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多年来首次下降,2013年劳动年龄人口再次减少244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更是下降至67.6%,减少了1.6个百分点。第一财经研究院最近的一份报告指出,单纯人口数量红利可以推动经济规模高增长,而无法实现知识体系、技术体系、产业体系的升级。人口数量红利结束后,中国的"人口质量红利"已  相似文献   

13.
<正>一、对江苏劳动力市场发育的实证描述1、江苏劳动力市场关系(劳动力市场的软件)的培育进程(1)在传统体制外部迅速生长的劳动力市场部分首先,城乡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造就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非公有制经济的劳动用工主要为雇佣劳动形式.江苏作为经济发达的省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据统计,全省个体工商户从1978年的2.3万户、3万从业者,发展到1991年的83.4万户、125.8万从业者.1991年全省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4480户,雇工60649人.1991年全省“三资”企业发展到2200户,从业者7.5万多人.这三者人数约占全省社会劳动者总人数的3.87%.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潮,催生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人民公社的解体、农民支配自身劳动力转让权的复得、以及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启动了江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潮: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内部转移”(劳动力在农村内部三次产业之间流动)的规模大、速度快,就业结构变化显著.据统计,1979年到1991年全省农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劳动力达710万人,平均每年转移近60万人,非农劳动力年均递增9.5%.劳动力快速转移引起就业结构的显著变化,1978年到1990年,一次产业劳动力比重由83.9%快速下降为61.5%,二、三次产业由10.7%和5.4%提高到25.7%和12.8%.第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外部转移”(劳  相似文献   

14.
吴希宁 《当代经济》2002,(12):32-32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劳动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和劳动力最多的大国,就业和失业的矛盾尤为突出。仅以鄂西山区的恩施市为例,“十五”期间,全市进入市场的下岗职工将达18万人,城镇新增劳动力0.9万人需要安置,向城市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2.7万人,全市劳动力资源供给总量预计可达5.4万人,平均每年0.54万人,而同期提供的岗位约为2.4万个,就业和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作为内陆中西部地区欠发达的地区,工  相似文献   

15.
户籍特征对城市劳动力市场状态的影响——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存在四种不同户籍特征的劳动力群体——本地非农业户籍、本地农业户籍、外地非农业户籍和外地农业户籍劳动力。根据对北京市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在上述四种户籍特征的劳动适龄人口中,劳动参与率和就业率逐次上升,而失业率则逐次下降。进一步的经济计量分析发现,户籍特征对劳动适龄人口的市场状态具有显著影响,与本市非农业户籍相比,包括本市农业户籍、外地农业户籍、外地非农业户籍等在内的其他各种户籍特征都不易于使劳动适龄人口处于失业和退出劳动力市场状态,户籍身份的差异确实对劳动适龄人口的劳动力市场状态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袁蓓 《当代经济》2016,(23):8-10
本文收集了我国1982-2010年劳动力年龄人口等宏观经济变量,在“绝对收敛”和“相对收敛”模型基础上分析了劳动力老龄化对我国区域经济收敛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劳动力老龄化减缓了全国范畴内的经济收敛速度,间接扩大了区域差距,且西部各省经济增长存在发散趋势.尽管目前劳动力老龄化还不是造成我国区域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年龄人口绝对数量减少,提升中西部地区的人才积聚能力将是缩小我国区域差距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黄石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把黄石市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分不同年龄组的劳动力供给数量作为参考序列,受教育程度、经济活动人口、流动人口作为比较序列,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年龄组的劳动年龄人口和影响劳动力供给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相似程度的排序可知,受教育程度与劳动年龄人口关联度最大,劳动力迁移人口关联度次之,经济活动人口关联度最小.模型分析结果为劳动年龄结构、劳动参与率、受教育程度、人口流动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劳动力供给.得出人口老龄化对黄石市劳动力的影响,整体趋势是减少了劳动力的供给,但是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替代劳动力供给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现代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际惯例,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进人了老龄化社会。从2000年开始我国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2008年底我国现有人口132802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到15989万人,占总人口的12%,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956万人,占总人口的8.3%。今后一个时期,老龄人口还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我国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大,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比例高于城市,将直接导致劳动力年龄人口比重下降,社会供养系数上升,家庭功能下降,社会负担加重,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加上青壮年农业劳动力进城务工,务农人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农业科技难以普及,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阻碍现代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人口波动的独特视角对"民工荒"现象作出了全新的解读。我国人口的波动使劳动年龄人口自身的结构发生剧烈的变动: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逐渐老化,年轻劳动力比例不断下降,而企业则坚持只使用劳动力最年轻时期的浪费型用工模式,导致年轻劳动力供需失衡;另一方面,每年新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迅速减少,破坏了企业每年劳动力更替的补给通道。高等教育的初次职业分流作用使本就日益减少的年轻劳动力中体力劳动者的数量进一步减少。所以"民工荒"问题并不主要是刘易斯拐点所描述的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减少的城乡间流动问题,而是由于人口波动和高等教育扩招造成年轻的体力劳动者规模整体减少的问题,是伊斯特林所描述的人口长波对经济社会影响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0.
近年每年进入劳动年龄的新成长劳动力与上年积压的劳动力达千万人。目前全国的劳动力资源数量已高达8亿多。到2030年左右,全国人口将达到16亿,也导致劳动力资源将进一步增长。因此,我们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相应对策,解决好两者之间的矛盾,实现我国劳动就业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