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7 毫秒
1.
韩方钰 《时代经贸》2009,(11):155-155
工伤保险是劳动者因工作原因受伤或致残、死亡,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由社会给予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山东省即墨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办公室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决定依法推行工伤保险制度,促进地区社会稳定。推行工伤保险制度的意义体现在:  相似文献   

2.
工伤保险是国家或企业为保障劳动者在因工或职业病或与从事与工作有关的活动及行为时,因人身受到伤害导致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因工死亡,因此导致本人和家庭收入中断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治疗需要以及相应赔偿而设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一个最基本的内容。本质上,它是向法定范围的劳动者补偿其因工、因职业病而导致的全部经济损失,包括预防、治疗、护理、康复和疗养的费用,以及在收入方面保证其生活水平不至于因伤病而下降的社会保险项目。近年来,我国劳动争议案件逐年大幅上升。这一方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复杂化和多元化的必然结果,但另一方面,劳动立法的滞后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尽健全,致使劳动者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也是导致劳动关系矛盾加剧、劳动争议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劳动者权益被侵犯的诸多表现形式中,工伤和工伤索赔难问题尤为引人关注,由于现实中存在劳动安全保护措施和工伤保险不到位的情况,导致因工伤残难获赔偿、发生事故难以及时申请认定、鉴定和举证等,不仅令受损害职工的合法权益受损,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可见,无论是就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言,还是为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稳定而言,加强工作安全保护、完善工伤社会保障体系都是极其重要的。为了即要维护用工单位的合法权益,又要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下面,笔者就工伤保险方面的一些问题,结合我的工作实际谈一点浅显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经济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利益矛盾日益凸出,劳动争议纠纷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要坚持以人为本、依法依规进行规范劳动用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劳动争议机构的设立和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劳动争议处理方面的诸多问题,提出应强化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职能,尽量把劳动争议解决在基层,并重新设计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建立"裁审分轨,各自终局"的双轨制,同时建议建立劳动法庭,改革劳动争议案件处理机制以完善我国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以利于劳动争议双方合法权益的保护,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周杏梅 《经济师》2008,(10):86-87
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合法、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争议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重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模式应当在现代司法为民和公正效率理念指引下,进行相关制度创新,主要是建立“裁审分轨,各自终局”的双轨劳动争议处理程序;设立专门的劳动法庭来审理劳动案件;对现行法律程序进行合理调整和完善;扩大劳动争议仲裁范围;完善对劳动争议仲裁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7,(12)
2011年新的《工伤保险条例》颁布之后,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的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在企业发展和职工人身安全保障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工伤保险工作通过改革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获得了较大的成功。但是工伤保险要真正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要与经济发展动力真正融合一处,全面保障用人单位和职工合法权益,最大发挥社会保障作用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由于工伤保险工作存在地域性,文章以晋中市为例,就目前工伤保险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双重劳动关系下劳动者对应着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用人单位,实践中对是否每个用人单位都应当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时由哪个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以及与工伤无关的其他用人单位是否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等问题依然不甚明了,双重劳动关系下用人单位逃避缴纳工伤保险费、拒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以及用人单位之间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形不胜枚举,极大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亟待规制.  相似文献   

8.
劳动争议(或称劳资纠纷)处理作为协调劳资双方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把劳资关系的协调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我国现行的"一调一裁两审"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对解决劳动争议、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已经滞后于目前劳动争议的新变化,暴露出许多问题.对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已迫在眉睫.本文从劳动争议处理的基本理论入手,借鉴国外处理劳动争议的合理做法,结合我国国情,试提出改革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集体协商制度是规范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行为, 是以维护职工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为目的。开展集体协商应当遵循合法、公开、平等、协商一致、兼顾职工和企业双方利益的原则, 保障职工实际工资收入与企业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通过工资集体协商,既保证  相似文献   

10.
聂淼 《经济论坛》2006,(24):119-120
一、非公有制企业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一)企业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社会保险参保率低,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2005年全国总工会的文件反映,劳动者合法权益受侵害,由此引起的劳动争议案件和纠纷大幅度上升,法院受理的案件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有些引发了职工群体性事件,有的还在国内外造成了不良影响。在三资企业比较多的广东省,省总工会的文件指出“:从目前来看,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当中,最大量的案件,最集中的问题是劳动关系问题。”近几年来,低工资、无社会保险等现象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无序竞争,并已冲击到了越来越多的城镇职工。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无锡市总工会紧紧围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主线,以广泛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和工会劳动法律监督为主要抓手,突出劳动关系矛盾的预防和化解,无锡市劳动争议发生率年均减少十多个百分点,有效稳定了职工队伍,促进了社会和谐。2011年无锡市被评为"全国工会职工法律援助维权服务示范单位",2012年无锡市工会劳动法律监  相似文献   

12.
实行工伤保险改革以来,工伤保险制度为保障因工伤残职工的医疗需求等基本需要、保证用人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企业工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崇鹏 《当代经济》2009,(13):33-34
和谐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协调劳动关系矛盾的迫切需要,是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劳动关系的参与者、协调者,要以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为着力点,切实维护职工的民主权益、劳动经济权益、合法权益和精神文化权益,在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步伐的加快,劳动关系双方之间、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日益增强,同时用工单位和劳动者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致使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呈现激增态势.当前劳动争议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成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劳动争议案件审判工作,对审判实践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企业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频现,导致我国的劳动关系不协调,甚至出现恶化的趋势.而和谐社会又是靠各种社会关系的协调和稳定来实现的,其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就是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着重讨论企业如何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工伤认定是工伤职工获得工伤保险利益的必经环节,为维护工伤职工合法的工伤保险利益,有必要将工伤认定基本因素、重要因素和相关因素进行界定与分析。工伤保险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对于工伤的认定问题,工伤认定纠纷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受伤情形是否符合工伤认定条件上,而工伤认定条件又由若干因素组成。  相似文献   

17.
范云清 《经济师》2007,(7):72-73
完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和时效制度,努力构建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对保护普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搭建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针对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和时效制度存在的弊端,论述完善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与时效制度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关的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简述社会转型后工会的职能变迁及维权内涵,列举了高职院校常见的几种隐性侵权现象,提出健全工会宏观参与和管理机制,完善学院内部监督与制约机制,成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选配懂法律的工会干部等维权措施。  相似文献   

19.
企业工会处在促进企业发展、协调劳动关系的第一线,在动员职工、组织职工、依靠职工、服务职工,保护、调动、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工会建设,能够起到促进企业发展、帮助职工提高素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推动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等作用。古城油矿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以群众的潜力智慧为重点,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和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0.
关于我国罢工现象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赵德淳 《财经问题研究》1999,(1):79-80,F003
我国从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企业中的劳动关系出现了新变化,劳动关系日益市场化和契约化。由于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利益格局的变化,企业中的劳动争议大量增加。罢工现象作为集体劳动争议的一种最激烈形式,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时有发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已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罢工问题,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成功经验。本文针对我国近年来出现的罢工现象,提出了罢工立法是规范集体劳动争议的最有效手段,并且构思了我国罢工立法的整体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