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使用1997-2008年我国(西藏除外)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分析外贸外资对我国地区工资差异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工资均具有动态效应;全国和东部地区的外贸外资会对地区工资产生显著性影响;中部地区的外资会对地区工资产生显著性影响,而外资对该地区工资的影响不明显;西部地区的外贸外资投资对地区工资均没有产生显著性影响.长期外贸的发展可以降低全国和东部地区工资水平、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工资水平.长期外资的发展可以提高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工资水平.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济增长地区性趋同路径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焕明 《财经研究》2007,33(1):76-87
研究经济增长的地区性趋同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是否存在趋同性;二是怎样才能趋同。文章通过对我国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主要宏观经济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的分析,给出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即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性趋同的路径为:人力资本与资本存量的差异程度影响对外开放的地区差异程度,进而影响人均GDP的地区性差异程度。与全国相比,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的趋同路径又有所不同。最后文章给出了加快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趋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经济持续增长与收入差距缩小:鱼与熊掌能否兼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国和东中西部实际GDP的增长率为变量,本文建立了一个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结果表明,东中西三地区对全国总体经济增长冲击的响应没有显著区别,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导致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拉大,在保持总体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辅以适宜的区域政策,能使收入差距得以缩小,鱼与熊掌可以兼得.  相似文献   

4.
技术创新是企业或行业在市场上存活及增长的内在动力,建筑业的技术创新对其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1988-2010年间建筑业技术创新及其相关变量的统计数据,借鉴向量自回归、协整分析及因果关系分析技术,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技术创新与其主要影响因素间的长期协整及其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建筑业发展水平、科技投入、实际利用外资及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是影响其创新产出的主要因素,且长期看,建筑业技术创新产出与各主要影响因素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不同地区各因素的影响力度存在差异,同时发现各地区技术创新产出与其主要影响因素间的因果关系也各不相同.研究结论能为地区政府制定建筑业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东中西部经济增长中要素作用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近年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本文将从经济增长中的要素作用这一方面 ,运用经济增长理论 ,以新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 ,对东中西部各地区 1 978— 2 0 0 2年劳动、资本、技术的增长率及对GDP的贡献进行分析 ,比较东中西部地区在要素投入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方面的差异 ,分析造成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科学、准确测量不确定性及其对消费的影响,对于解决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问题意义重大。本文以心理偏差率为代理变量比较分析了中东西部地区不确定性差异,以心理偏差为代理变量实证分析了不确定性对消费的影响程度及地区差异。结果显示:(1)东中西部省份心理偏差率都围绕零值上下波动,且波动趋势大体相同,但西部省份的波动幅度略高于其它地区;(2)不确定性对西部省份的影响最大,对东部省份和中部省份的影响大体相当。  相似文献   

7.
何维 《经济论坛》2023,(3):58-72
金融资产已成为城乡家庭重要的资产构成,文章利用CHFS数据,基于Probit和Tobit模型考查城乡家庭风险金融资产参与可能和深度的差异。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其他主要变量后,家庭风险金融资产参与可能和深度均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表现为城镇家庭风险金融资产参与可能比农村家庭高7.16%,参与深度高33.56%。高收入样本和东中西部地区样本的检验结果表明,仅仅是家庭收入提高和地区经济增长,风险金融资产选择的城乡差异反而有扩大的迹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2011年全国31个省市级城市的森林火灾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分析森林火灾受害面积的影响因素.逐步回归和Lasso回归对初始变量的选择结果一致显示,在诸多可能的影响因素中,年平均相对湿度、森林面积与火场总面积对森林火灾受害面积影响显著.在此基础上,本文拟合了森林火灾受害面积与这些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模型通过了异方差性和异常值检验.  相似文献   

9.
房地产投资不均衡对房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将泰尔指数用于房地产投资的地区差异的分析,重点考察了1991—2007年东中西部房地产投资的差异及其分解,认为,中国房地产投资的地区差异比较显著,变动趋势呈M型分布;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但重要程度在不断下降。同时,还初步分析了造成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经济增长的β趋同分析法为研究框架,对全国30个省份自1952-2009年的经济增长的趋同进行了分析.通过虚拟变量的引入,分析了影响趋同的因素,发现我国各省β绝对趋同较不显著,而存在东中西部的俱乐部趋同.中央应重视地区差异,进行整体的宏观调控.各省要注重内生发展,立足于本省的实际,抓住政策的有利时机,增强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逐步消除省与省之间在区域经济上的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房地产投资不均衡对房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将泰尔指数用于房地产投资的地区差异的分析,重点考察了1991-2007年东中西部房地产投资的差异及其分解,认为,中国房地产投资的地区差异比较显著,变动趋势呈M型分布;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但重要程度在不断下降.同时,还初步分析了造成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谢里  谌莹  邝湘敏 《经济地理》2012,32(2):20-26
选取了1999-2008年中国制造业的数据为分析样本,构建了产业集聚及其与制度因素交互项共同影响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的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分别从全国层面和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层面,实证研究了产业集聚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与制度因素变量的交互项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要远大于制度变量本身所产生的影响,全国整体层面和东部地区的产业集聚水平提高将有利于缩小地区收入差距,而中部和西部两大地区的产业集聚水平提高将扩大地区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3.
健康的就业效应与收入效应:基于Heckman模型的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利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9个省份的城镇居民调查数据,探讨我国城市居民健康对就业及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健康对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但在收入决定方面,健康虽然具有正向效应,却不显著。研究表明,健康作为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我国城市地区居民的就业与收入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对1993年至2006年期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探讨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征的形成以及与传统的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出现背离的原因。本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截止到2006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只发生了部分的相对产业转移,绝对产业转移的现象尚未发生,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的产业转移还不显著;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了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先于劳动型密集型产业转移和许多产业越过中部地区直接转移到西部地区的现象。本文研究结论的重要启示是:同一国度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与国际产业转移的条件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分析我国地区间产业转移时不能机械照搬国际产业转移理论;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大规模产业转移的条件还不成熟,因而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试图通过东中西部地区间的产业转移来实现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以及解决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之间的矛盾还是相当困难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STIRPAT模型为基础,构造东中西部省级面板模型,深入分析技术进步的三种不同途径即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对二氧化碳排放的不同影响效应,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经济相对发达的东中部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对二氧化碳排放有显著的增加作用,模仿创新对二氧化碳排放有显著的抑制效果;而西部地区上述三种技术进步方式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均不显著。在此结论基础上,本文以工业产值占比为门限变量构造面板门限模型,对模仿创新的减排效应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工业产值占比越大,模仿创新的减排效应越弱。  相似文献   

16.
地方保护主义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理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3  
本文旨在考察地区政府保护对地方产业结构的作用,对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提出理论模型,在一个厂商投资行为模型中,从改变地区间贸易成本和政府直接投资两个方面引入地方政府行为变量,讨论政府行为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模型分析发现贸易成本的增加会促使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而政府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并不确定,在一定情况下会促进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化。这些结论在随后进行的对中国近年地区和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中得到了验证。趋势分析发现样本年间我国地区产业结构差异的全国平均水平在逐年增大。而以地区为着眼点的计量回归分析则发现,在控制了运输条件、地区资源差异和产业结构等历史因素之后,政府变量对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变化有显著影响。政府设置贸易壁垒增加地区间贸易成本,会促进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政府的投资行为则在整体上促进了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异化。  相似文献   

17.
运用2008-2016年中国29个地区面板数据,测度资本要素市场和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程度,采用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要素市场扭曲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研发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考察期内,我国资本要素市场和劳动力要素市场均呈现显著的反向扭曲,且资本要素市场扭曲程度更高;从全国层面看,两种要素市场扭曲在全国层面均对高技术产业技术研发效率产生抑制作用;分地区看,资本要素市场扭曲对东部地区存在负向影响,对中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而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对东中西部地区均有负向影响,且影响程度由东向西递增。反事实计量结果表明,资本要素市场扭曲是造成高技术产业技术研发效率损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运用2008-2016年中国29个地区面板数据,测度资本要素市场和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程度,采用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要素市场扭曲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研发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考察期内,我国资本要素市场和劳动力要素市场均呈现显著的反向扭曲,且资本要素市场扭曲程度更高;从全国层面看,两种要素市场扭曲在全国层面均对高技术产业技术研发效率产生抑制作用;分地区看,资本要素市场扭曲对东部地区存在负向影响,对中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而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对东中西部地区均有负向影响,且影响程度由东向西递增。反事实计量结果表明,资本要素市场扭曲是造成高技术产业技术研发效率损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我国财政政策的区域非均衡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政策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和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对财政政策的区域非均衡效应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建立了一个包括政府投资、宏观税收、私人投资和东中西部人均产出等变量的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分析表明,我国政府投资的财政政策存在明显的区域非均衡效应,而宏观税收政策区域差异效应不明显。其政策含义是:为了缩小东中西部三地区的经济差距,必须改变单一的财政政策,加大政府投资的投向的调整力度,根据各地区的不同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搜集了我国1996~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污染产业区位选择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别从全国和八大区域对污染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由于地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差异,所以影响污染产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也各不相同。从全国总体水平来看,资本投入和环境政策是影响污染产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在北部沿海和大西北地区,污染产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资本;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影响污染产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为资本投入和市场需求量;北部沿海地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资本投入和劳动力;东北地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劳动力、政府税收及市场需求量;黄河中游地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资本投入、劳动力以及市场需求量;大西南地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对外开放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