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民营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之后,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实力。2004年前后,一批较大的民营企业,开始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向金融领域和重化工业领域拓展,投向钢铁、水泥、铝业、造船、化工等行业。但不巧的是,在民营企业  相似文献   

2.
“重化工业化”之辨与我国当前的产业政策导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化工业和重化工业化的问题已在学者、官员中引发了多轮激烈的争论,众多知名学者表达了不同观点:一些专家认为重化工业化有悖中国国情,应该遏制重化工业化的趋势;另外一些人认为重化工业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必须借助重化工业的发展实现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还有学者提出重化工业化不应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角,要克服传统重化工业发展的弊端,等等。这场辩论是发生在煤电油运紧张、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大环境之下,因此引起了很多关注,争论仍未尘埃落定。当前,我国正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准确判断我国工业化和产业发展阶段及其变化趋势,并采取恰当的政策,不仅有助于我国工业化路径转换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且对于国民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出现了重化工业迅速发展的新局面。然而,对于我国工业化是否存在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发展阶段,是否应该以重化工业为中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国内学术界却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鉴于重化工业发展事关我国工业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本文针对吴敬琏同志最近发表的《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一文,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以期引起学术界的讨论和批评。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工业化已进入重化工业迅速发展的新阶段.重化工业迅速发展是工业化发展规律推动的自律性发展,具有市场经济主导等特点.对重化工业迅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应该正确认识,这是继续推动重化工业发展和实现工业化的关键.面临亚太特别是东亚自由贸易迅速发展的新局面,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以科技进步和转变增长方式为中心,迅速提高重化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重化工业城市的转型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转型背景下的突出问题。以辽宁省葫芦岛市为例,探讨了重化工业城市的经济发展转型路径,即实现重化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耦合发展;在阐述现代服务业内容、现代服务业与重化工业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具体讨论了重化工业与现代服务业耦合发展的宏观和微观策略。  相似文献   

6.
结构偏轻一直是广东产业发展的软肋。但近几年尤其是2003年以来广东工业重型化的集群式发展成为广东经济特别引人注目的亮点。广东抢抓国际重化工业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促进石化、钢铁、汽车、造船、装备制造等重化产业的集群式发展,使其成为拉动广东经济快车继续领跑的一个重要引擎。"珠江水、广东粮、岭南  相似文献   

7.
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发展的轨迹和近年来我国工业的发展进程看,随着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工业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工业主导产业对整个区域经济和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西方发达国家工业主导产业的演变表明,当人均GDP在300,1500美元时,为重化工业的前期阶段,对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是以钢铁、石化为代表的资源、资金密集型产业;当人均GDP在1500~10000美元时为重化工业的后期阶段,对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的是以机械、电子等加工组装工业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我国新型重化工业化与产业政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工业重型化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着力避免和克服工业化进程中传统重化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生产方式粗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等突出问题和弊端,必须要在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快从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产业技术政策等方面实施创新,促进新型重化工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尽管我国万元GDP能耗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但由于我国正处在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阶段,能耗水平已不再可能像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那样快速下降,而是进入了低速下降甚至小幅增长的阶段。为实现“十一五”节能降耗的目标,我国应以重化工业、建筑和交通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深化改革并完善政府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10.
我国节能降耗的形势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我国万元GDP能耗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但由于我国正处在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阶段,能耗水平已不再可能像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那样快速下降,而是进入了低速下降甚至小幅增长的阶段.为实现"十一五"节能降耗的目标,我国应以重化工业、建筑和交通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深化改革并完善政府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11.
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现阶段,面对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现实,循环经济的提出和实施显得尤为迫不及待。本文对循环经济的由来、发展和创新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门新的经济学——新循环经济学。笔者用新循环经济学的指导思想分析了我国重化工业化的利弊,提出了重化工业的出路,并阐述了新循环经济学在企业生产、城乡建设和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房地产业和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中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中国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消费信贷对最终消费起到了强大的推动和支撑作用,而消费信贷对利率变动是非常敏感的,文章通过对重庆房地产市场的分析,来透视利率调整对新重化工业阶段最终消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中国工业化、城市化阶段对能源增长有更高的依赖性。近几年工业发展情况表明,中国工业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即重化工业阶段。2004年1-8月,景气指数居前的机械、汽车、钢铁、电子四个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占工业销售比重达38%,由此拉动GDP增长1-1.3个百分点。前三个季度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比2002年的60.95%又提高了3.4个百分点,达到64.37%。这都表现出进入重化工业的特征。重工业单位增加值的耗能明显高于轻纺工业,这是近年经济增  相似文献   

14.
单丽 《新经济》2013,(26):17-18
城市是以人和社会为核心,以空间与环境资源利用为手段,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的社会、经济以及物质性设施的空间地域集聚体,是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综合载体.南京是一个资源有限的城市,加之石化、钢铁、能源为主体的重化工业现在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是南京市工业的主要支柱,使得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强.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面临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的双重压力.而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既能实现加快经济发展的目标,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和环境,是工业化、城市化与生态化有机结合的根本途径,是南京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促进我国新一轮重化工业发展的方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企业转制、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的高速增长必将继续推动资本品工业的高增长。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工业重型化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着力避免和克服工业化进程中传统重化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生产方式粗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等突出问题和弊端,必须要在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新型重化工业的健康发展,加快建立和打造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体系和工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 钢铁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其快速发展支撑了GDP的快速平稳增长。但是,近年来,铁矿石、焦炭、原油以及海运费价格大幅飙升,我国钢铁生产进入高成本时期。  相似文献   

17.
所谓工业结构重工业化指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工业制造业由以轻工业为中心转变为以重工业为巾心,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阶段。将化工业包括在内,也称重化工业化。重化工业主要足制造生产资料,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装备和技术手段的产业部门。重化工业的发展水平说到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最重要决定因素和标志。  相似文献   

18.
巴曙松 《经济》2014,(7):13-13
正当前中国杠杆率水平如何?在当前杠杆率水平下是否会爆发系统性危机?是目前各方面讨论并判断中国经济走势绕不开的话题。中国目前的债务情况可以概括为增速较快但是债务效率相对较高、总杠杆率适中、由外债风险引爆多米诺骨牌的风险极低。结构性的高杠杆风险就主要集中在中上游的采掘、化工、钢铁、有色、公共事业、交运等重化工业部门,并非上个世纪90  相似文献   

19.
重化工业还是信息化?这是一个需要明辩清楚的问题,因为选择信息化意味着现有的基本产业发展政策必须作出相应调整,而坚持重化工业,又必须回答如何解决能源和原材料短缺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重化工业阶段的就业效应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从两个方面研究我国重化工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即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直接效应指重化工业本身随着行业内部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进而对就业需求相对降低的情况;间接影响指重化工业发展会带动相关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对就业产生的促进作用;并基于两种效应提出了重化工业时期如何促进我国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