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收入有限、劳动力素质较低、劳动力相对过剩、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冲击直接影响农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等。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需要采取政府重视、提高农民收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开拓国际劳务市场、建设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本文从云南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出发,分析了云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困境,探讨了云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策略,对促进云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开发蕴涵在农村潜在而巨大的人力资源,是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宏伟目标的根本途径。本文剖析了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力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但是,现代农业发展却面临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不足的双重约束。因此,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从农村人口多、素质低的实际情况出发,多渠道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积极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努力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造就数以亿计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在众多因素中,思想政治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弄清人力资源开发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既能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把握,又能进一步发挥其功能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社会作用和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6.
庆阳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实现全民小康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通过对庆阳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人力资源开发规划,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观,实施多元化投资,动员社会一切力量综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7.
浅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及主要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制约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土地资源日益减少、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和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影响.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需要采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城镇化进程、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开拓国际劳务市场和优化就业服务工作等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城乡统筹是我国政府在近期内的一项重要任务.实现城乡统筹目标的关键在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当前阻碍陕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包括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内部分化严重、非农化转移速度慢等.在城乡统筹思想主导下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对于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实现城乡人力资源均等化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分析中央农村政策和西部农村地区人力资源的现状入手,探讨了西部农村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瓶颈因素之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农业集群来指导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观点.然后从农业集群的内涵、特点、西部地区发展农业集群的优劣势和意义等角度全面论证了西部地区发展农业集群的可行性,最后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提出了西部地区发展农业集群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美丽 《经济纵横》2012,(3):97-100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重大。它可以促进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并且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其"三农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然而,东北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长期不足,严重制约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应不失时机的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水平。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举措和当务之急。当前,河北省农村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教育结构不合理,致使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实用人才数量严重不足,这已成为制约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的瓶颈。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土地承包和二轮承包关系、乡镇配套改革、发展市场农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等几个问题阐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石,只有选好路子,找准着眼点,把握重心,农村发展才有更好的前途,更大的空间,农民生活才会更加绚丽多姿。  相似文献   

13.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关键。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包括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力度;加强民工在职培训,提高其城市就业能力;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投资,破除各种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强化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为农村服务的功能等。  相似文献   

14.
王婧  许悦 《时代经贸》2007,5(10Z):104-104,106
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确立三个目标:一是要转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观念,要加快农村的基础教育,同时要注意在义务教育过程中适当进行适应地方特色的职业技能培训;二是要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机制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使教育产业在农村有新的发展和突破,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做出更大的贡献;三要积极的留住和吸引“领头羊”式的农村发展急需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白家瀛  李振友 《经济师》2014,(12):20-21
如何基于现实可持续发展视角正确面对西藏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诸多困难,提出切合农村实际的人力资源开发对策,推动"三农"问题的高效解决,是西藏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更是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将要长期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发展农村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本文对发展农村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促进农村经济腾飞的有效途径,为保持和扩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良好态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农村"留守妇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其整体素质却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存在着许多不相适应之处,加强对农村"留守妇女"各种知识培训,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自我发展能力、经济自主能力、科技致富能力、自我保护能力,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农村青年不仅是国家的未来,更是影响农村生产力持续发展的"关键少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控制性因素就是农村青年人力资源供给结构的改革,突出表现为农村青年低水平人力资源供给过剩与高水平农村青年人力资源供给不足并存,因而加强对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育,对于农业以及促进其自身和农村的生产力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顺应城镇化建设发展的趋势下,应通过文化、技能、创业和道德法律等人力资源培育和开发措施,为农村青年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智力支持,从而逐步完成为农村生产力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9.
农村公路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兰兴 《经济论坛》2006,(16):117-118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农村公路(包括县道、乡道、村道)作为农村地区的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保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还是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有效载体,农村公路在其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一、发展农村公路是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战略决策农村公路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要…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发展农村经济,渔业是农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休闲渔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渔业产业结构调整,而且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环境整治,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