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 建设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对我国经济全面振兴,到二〇〇〇年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和实现四个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国家确定在山西境内进行的重点建设项目,是建设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骨干工  相似文献   

2.
梁四宝  张新龙 《经济问题》2007,332(4):112-114
随着山西省新型能源重化工基地发展战略的提出,以能源为主导产业的县(市)纷纷采取措施来改变过去产业结构单一、过分倚重能源的现象.对沿汾河流域16个县(市、区)的经济发展类型和水平进行科学分类,为山西调整产业结构和制定总体经济发展战略、促进煤焦铁走廊以及山西省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学术动态     
由山西省经济学会和《经济问题》编辑部联合发起的“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座谈会”于82年12月中旬在太原举行.出席这次座谈会的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的经济工作者共51人。会议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把山西建成以煤炭能源为中心的重化工基地的决定,认真地讨论了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以及各部门为实现总体战略目标的战略措施,并对实现战略目标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与会同志认为。把山西建成煤炭重化工基地,对我国四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首先,要根据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原则,对山西的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其次,要统筹  相似文献   

4.
论区域形象塑造与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仅需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还需要充分利用区域形象的重要资源和无形资产,塑造区域自我,优化区域环境,提升区域实力。塑造老工业基地新形象是吉林省区域发展的系统完善和系统优化,将对吉林省政治、经济、文教科卫、环境与人口素质等全面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太原市是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城市,地处东部经济发达区(东北、京津唐、齐鲁等地)与西北经济区中间通道,属于内陆重工业城市。 针对能源重化工中心城市的特点,发展生态工业,实现城市外向型工业生态经济化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就此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太原市工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现状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6.
一、对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基本分析与评价山西省正在实施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1985年7月山西省第五次党代会所确定的。这个战略的基本方针是:“动员和组织全省人民,充分发挥山西省自然资源优势,重点搞好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狠抓交通运输和教育科技两个薄弱环节,带动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到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使全省人民尽快富裕起  相似文献   

7.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约占总能源耗量的70%。因此煤炭生产能否上去,流通是否畅通,这是国民经济是否能保证持续迅速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在党的第十一届全会上,把发展能源和交通提高到重要的战略地位。实践证明,中央的这个战略决策是非常正确的。煤炭工业生产布局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取得了经验,也吸取了教训,从而作出了“建立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包括山西省、河南省西部、内蒙西部、陕西北部)的  相似文献   

8.
能源产业链延伸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的能源产业发展仅仅局限于化工产业链的前端,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初级阶段。分析现状,探讨能源产业链的延伸方向,提出"能源化工——重化工——精细化工——物流营销"的发展模式,论述产业链的延伸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山西省主要城市肉、奶、蛋、鱼、菜等副食品消费现状和主要问题 山西省是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随着全面贯彻“治理整顿,改革开放”的方针,城市和工矿区的经济日益繁荣,市场空前活跃,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肉、奶、蛋等副食品的消费量日趋增长。据统计,太原、大同、阳泉、长治、晋城五个城市1987年人均消费  相似文献   

10.
山西与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慧霞 《经济地理》1997,17(3):105-107,49
山西是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继珠江三角洲之后的又一重点开发开放区。环渤海地区作为一个区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关于环渤海地区的区域范围一到目前为止依然众说纷经,有人甚至把山西划归到环渤海地区、使环渤海地区的区域范围向西越过太行山一横跨到黄土高原。笔者认为、就严格的区域经济地理概念而言、山西本不应属于环渤海地区。山西作为一个特殊的能源经济区一它与环渤海地区毗邻、同为我国北方'地区两个功能不同的经济区。加强两区之间的横向经济合作一是促进山西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一项…  相似文献   

11.
苏建军 《技术经济》2009,28(7):73-76,108
本文以区域经济学为基础,运用测度区域差异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统计指标,采用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等指标,分析了1992—2006年山西省11个地市的旅游经济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总体水平及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呈在波动起伏中缓慢下降的总体趋势,并存在局部两极分化的现象。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正确看待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确定旅游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方向和任务,构建合理的区域旅游产业分工体系,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范式框架。  相似文献   

12.
水资源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山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因素.根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从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出发,提出水资源支撑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前期我国能源战略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李文彦 《经济地理》2000,20(1):7-12
能源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我国在人均能耗水平、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费方式等方面均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今后应通过合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尽快改变迄今仍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全国宏观调控下,各个大的地区应根据其区域经济发展与能源供需平衡的不平情况与特点,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拟订有所区别的区域能源战略.本文在分析我国能源主要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优化能源结构的途径并提出了七个大区的能源战略要点.  相似文献   

14.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山西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张素姣 《技术经济》2006,25(6):44-46,25
山西是全国最大的产煤、输煤大省。山西煤炭工业在我国能源结构和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传统经济模式下,山西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困难重重。只有通过转变观念、完善法律、科学规划、创建生态工业园区、清洁生产、技术创新等综合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实现山西煤炭工业向新型化、可持续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区域经济差异含义的基础上,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对主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进行综述并简要评析,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不均衡性是人口与经济分布的最基本属性,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中化是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对山西省人口与经济分布在中、东、西三大地带及分市县层次上的相关关系及动态演进的多侧面分析,表明:山西省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均衡性明显,人口经济活力中部强,而东西部山区弱;动态演化总体上具有向中部地带集聚的趋势,符合区域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是,1990年以来又有分散化发展的趋势,特别是西部丘陵山区人口与经济动态呈逆向演化态势,是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21世纪初,应进一步实施人口与经济空间集中化战略,建立起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  相似文献   

17.
区域发展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关系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宝玲 《经济问题》2007,332(4):109-111
发展区域经济,有利于提高区域专业化水平;协调区域经济,有利于逐步消除由于非平衡战略所带来的区域不平衡发展,加强区域联合.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区域发展中的差异表现越来越突出,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分析,探讨了在现有的经济形式下,从政策与体制等方面的分析,通过环境改善、政府职能转换及相应配套措施的实施,来缩小区域差异,达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木花 《技术经济》2009,28(12):33-38
本文首先对目前我国区域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析,指出目前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了相对普适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并以安徽省及其周边四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针对安徽省发展循环经济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产业优化布局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采用数量分析方法将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划分为环杭州湾二岸平原区位型、浙东南沿海“温州模式”型、浙中金衢盆地资源匮乏开拓型和浙西南山区地方资源开发型四大特征分区,并从市场占有份额(%)、区位商、产值增长指数等方面分析浙江省区域特色产业分布及其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产业优化布局研究,提出若干发展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中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宗军  毛磊  王清 《技术经济》2011,30(8):44-50
选取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基于涵盖区域创新基础、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投入、区域创新产出4个方面并包括22个指标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中部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进一步对中部6省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为中部各省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和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远低于东部地区,但略高于东北地区及西部地区;中部6省中,湖南省的区域创新能力最强,河南次之,湖北、安徽、山西,江西的区域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