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随着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加,创新创业成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选择."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搭建了一个良好平台,通过项目驱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和高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和勇气,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大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石岩  刘洋 《经济研究导刊》2014,(12):245-247
随着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不断扩招,经管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趋凸显。培养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是解决当今经管类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以东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的调研数据出发,结合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识及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分析经管类大学生自身特点,阐述如何使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为自身就业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创业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针对当前市场对经济管理类人才需求的特点,就如何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提出一些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地方工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提出了地方工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思路,解析了地方工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包括理论知识课程模块和实践技能课程模块。本研究旨在解决经管类专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培养和造就新时代国家社会发展所急需的经管类创新创业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保障,高职高专院校中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尚存在许多不足,亟待解决.高职高专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建构合理完善的创新创业保障制度、组建专兼职共存的多元化师资队伍,才能实现其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创业的第一步,要正确选择创业项目,认真分析创业环境;第二步,要撰写创业计划;第三步,要筹集创业资金。高校创业教育应以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明确以就业与创业能力为目标;创业教育体系应围绕创业创新活动特点,重点在课程与教学体系上有所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应以商学院或经营学院为依托,设立专门的创业中心。高校应鼓励教师结合本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大力加强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和课程的开发。  相似文献   

7.
《经济师》2016,(4)
我国当代大学生创业呈现知识优势缺乏、专业依赖不强的"专业不对口"特点。关于大学生创业是否应"专业对口"争议颇大,但依据"路径依赖"理论,大学生创业之初的比较优势在于专业知识,创业过程需要以专业知识为核心竞争力才容易成功。所以,基于"路径依赖"的大学生"专业对口"创业意义重大,我国应构建引领大学创业的专业路径,包括:构建"创业生态链"、培养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改革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成功创业的综合素质,优化创业环境、引导大学生进行"知识创业"。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则逐渐成为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第一,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以能力为导向而非学历为导向的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本质是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让大学生了解什么是创业、如何创业、怎样创业,而并不是要求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创业或一毕业马上进行创业,而主要是在就读期间培养他们具备创新的能力和开拓的意识,以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创新。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过程,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品质和创业技能的过程,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具有独特的专业优势,具备较好的创新思维和艺术表现能力,是最适合创业的一群人。要充分发挥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优势,需要将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积极开展创新型创业教育。以培养艺术类大学生职业发展综合技能为中心,转变就业观念、深化专业技能、培养创业意识,增强通用能力,积累实践经验,是构成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1.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当前高职专科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市场的新变化和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在党中央、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总纲领下,重新定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优化师资结构、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和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等方面展开"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并将成果进行应用和推广,以创新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成才,以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更好地为地区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12.
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促进其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主要力量,其创业主动性的提高对推动知识创新与转化具有重要意义。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一种充分利用社会各方优势资源,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对培养创新与创业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分析,以工程管理类专业为例,构建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对大学生创业主动性的影响机制模型,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产学研合作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在创业主动性上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经济师》2018,(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文章在回顾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反思"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构建科学有效的教育模式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4.
魏涛 《经济论坛》2011,(4):42-46
为推动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自主创业作为一种现实路径选择必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鉴于目前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和成功率较低的现实,针对我国创新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有待进一步培养和塑造、创业融资难的实际情况,本文指出,我国目前应在政府的主导下,以高校和商业银行为依托,一方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全方位增强其创业能力,另一方面,以商业银行为融资主体,多方联手,切实解决创业大学生的资金短缺的问题,以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在倡导创新型社会发展的今天,我国十分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在促进社会创新发展的同时使人们能够通过自主创业实现有效就业,使社会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得以缓解.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高低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以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必要性以及问题的探究,详细介绍了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6.
在"双创"环境下,国家大力发展创新创业,大学生创业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大学生作为创业的新生力量,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有一定的优势,但还是存在社会经验不足等缺陷,同时还要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环境给大学生创造了许多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17.
《经济师》2017,(8)
第二课堂作为大学生教育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针对目前大学生第二课堂开展的现状,以佳木斯大学为例,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工艺社会实践、公益活动、人文活动、艺术活动、体育活动为主构建第二课堂活动体系,有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8.
《经济师》2017,(11)
为了全面实现学校转型发展,实现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文章以保山学院为例,研究探讨地州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中推进机制。学校层面统筹设计了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政策与措施,从大学生创业驱动机制、搜寻机制与资金支持机制等三个方面来探究推进地州高校大学生成功自主创业的有效机制。完善实施推进三个工程:"教育工程、体验工程、帮扶工程"的三位一体的创业机制。  相似文献   

19.
《经济师》2018,(4)
在当今社会,找工作、"铁饭碗"已经不再是人们就业的首要选择。人们在择业就业方面从就业到创业的心态与行动的转变已经越来越多也更为完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之下,高校应当抓住机遇,对当前学生就业创业这一困难问题有所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当研究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模式,立足于实际情况探索并构建适合当前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的教育模式。文章首先分析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所存在的问题,然后阐述国内外关于创新创业的一些情况,最后根据实际问题提出创业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正逐渐成为现代大学生生活、工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理解与建构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途径的重要措施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语境下,准确揭示新媒体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关联.新媒体衍生出的虚拟功能超越了网络信息技术的规定,而新媒体的优势特质正是由网络信息技术决定的.这正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内涵,表现出了崭新的创新价值与机遇.从新媒体技术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视角,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明确新媒体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造成的困境与带来的机遇,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媒体路径建构的规范与原则作为逻辑基点,深入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建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