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经济地理》2021,41(5):223-231
基于多维贫困理论,构建贫困地区居民对旅游扶贫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从地区经济发展、个人能力发展、居民思想进步、居住条件改善和生态环境破坏5个方面,对旅游扶贫试验区阜平县居民旅游扶贫满意度进行定量评价。研究发现:(1)地区经济发展、个人能力发展、居民思想进步与旅游扶贫满意度之间存在正向关系,生态环境破坏与满意度之间存在负向关系。其中,居民思想进步对居民旅游扶贫满意度感知影响最大,其次为生态环境破坏、个人能力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而居住条件改善对居民旅游扶贫满意度感知较弱。(2)居民旅游扶贫满意度对旅游参与度有显著正向影响。居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是促进乡村转型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选择。研究揭示出,必须将解放居民的思想作为关键的扶贫内容,真正让贫困群众有参与感、成就感、尊严感。同时,要加强政策扶持,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当地居民脱贫致富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大型建设项目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对项目的社会影响进行客观评价,以预测项目的社会满意度,识别其潜在风险。基于离散选择模型展开对大型建设项目社会满意度的研究。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归纳,提取项目社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其次,根据离散选择试验原理设计问卷并展开调查;再次,通过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Logistic进行回归分析,最终得到大型建设项目社会满意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极大提高大型建设项目社会满意度评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并能为社会满意度的提升提供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场景理论,构建乡村文旅融合下的旅游满意度模型,验证了乡村旅游期望值、乡村文旅融合质量感知、乡村公共服务质量感知、感知价值和游客满意度之间的结构关系,研究认为游客期望值和乡村公共服务质量感知是影响乡村文旅融合质量感知的重要因素,乡村文旅融合质量感知、乡村公共服务质量感知、乡村旅游感知价值对游客满意度有正向影响.并从资源、产品、产业、事业四个层次和空间场景、活动体验、村民驱动、产业联动四个角度提出乡村文旅融合提升游客满意度的路径,以期通过乡村文旅融合提升游客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水力发电是当今社会新能源发展很重要的一个领域。在我国,水电建设也是方兴未艾。但由于管理制度和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在我国水电建设过程中,费用管理一直不尽如人意。如何提高水电建设中费用管理的效率,对于节省建设资金、促进我国水电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我国水电建设项目费用控制中出现的标准缺失、管理粗放、评价方法不尽合理等问题,引入了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在对其传统算法进行分析改进的基础上,建立了组合赋权法和灰色欧几里德加权平均关联度,进而构建了水电建设项目费用评价模型,并通过一个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项目建设规模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水电建设项目费用评价过程中应进行重点考虑。  相似文献   

5.
建筑项目建设过程中,做为建设单位须从规划设计和施工两个阶段控制投资成本,在保证功能、建设标准、质量和进度要求的基础上,保证项目建设资金不超计划.因此对各阶段影响成本的因素分析、控制方法措施的制定及实施尤为重要,通过控制因素分析、方法设计,有计划、科学的对建设项目进行正确合理控制,实现在有限的资金限额下建设尽可能高标准、结构安全、布局合理、美观的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6.
建筑项目建设过程中,做为建设单位须从规划设计和施工两个阶段控制投资成本,在保证功能、建设标准、质量和进度要求的基础上,保证项目建设资金不超计划.因此对各阶段影响成本的因素分析、控制方法措施的制定及实施尤为重要,通过控制因素分析、方法设计,有计划、科学的对建设项目进行正确合理控制,实现在有限的资金限额下建设尽可能高标准、结构安全、布局合理、美观的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7.
封研婷  吴新宇 《经济师》2012,(9):229-231
"农家乐"是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形式,苏州吴中区旺山村是苏州著名乡村旅游景点之一,也是"农家乐"集中发展的村落。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分析了旺山"农家乐"的游客行为特征和满意度,结果发现旺山主要客源是苏州及周边城市居民,以家庭自驾游方式为主,以休闲娱乐为动机,多数出游时机选择为周末和节假日;旅游信息获取渠道较为单一,以口碑和个人经验为主。在游客满意度的调查中发现,旺山总体满意度较高,以性别、年龄与职业类型细分的游客群体对旺山的满意度指标选择基本趋向一致,其中,游客对旺山的自然风景和村民的接待态度满意度最高,对卫生状况和商品价格最为不满意。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38家企业的1223位员工数据为调研样本,基于ERG理论识别生存、关系、成长三个需求层面的7个前因条件,借助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运用组态分析诠释前因条件与高劳动关系满意度的多重并发因果关系。结果表明:生存需求层面因素、关系需求层面因素及成长需求层面因素均不构成高劳动关系满意度的必要条件,提升员工劳动关系满意度需要三个需求层面因素的协同作用;劳动负荷与个人发展在实现高劳动关系满意度的过程中发挥了普适作用;存在三种模式驱动员工产生高水平劳动关系满意度,分别为生存——成长双需求主导模式、关系——成长双需求主导模式、生存需求主导模式;替代效应存在于关系、成长两个需求层面因素之间,以及生存需求层面因素之间。为促进企业员工劳动关系满意度的提升,企业要在多方面进行投入,有针对性地进行劳动关系管理;企业要在充分了解员工劳动偏好特性情况下做出合理的工作分配及任务量调整,还应关注员工个体的职业发展期望;企业可通过合作型企业文化的构建或重视企业自身的发展与成长,驱动生存需求层面及个人发展各要素上均获得满足的员工产生更高水平的劳动关系满意度;企业可通过加大劳动报酬投入或承诺工作稳定性与...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产业扶贫在扶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田园综合体的出现,解决了产业扶贫过程中缺乏资金、技术、产业链等问题,为扶贫和乡村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本文针对湖南省邵阳市吴家五郎文化田园综合体项目、基于对当地村民的调查数据,从农户视角分析农村田园综合体项目的作用及问题,探讨该项目在当地经济发展、村民生活改善和扶贫工作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试图为我国乡村今后建设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虽然传统现收现付制承诺了目标替代率不变,但一般并非以平均替代率来衡量。一个从较高平均替代率水平转轨而来的制度中,大多数情形下平均替代率是逐渐下降的,只有当平均替代率下降到远低于目标替代率水平时,平均替代率才有可能趋向稳定或出现上升。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平均替代率已经处于低位,近年来观测到的平均替代率水平不断下降的现象是制度转轨的必然现象。测算表明,如果假定平均替代率水平维持目标替代率水平保持不变,将高估制度维持资金平衡所需的缴费率水平和资金缺口,并将改变制度盈余的根本性质。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农村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政策,取消农业税更是国家对逐村政策的一大飞跃和转折点,从此,农业支持工业的开始转化为工业反哺农业。中国农村迎来了大发展的历史开篇。农民从免交"天经地义的皇粮国税"的喜悦中还未清醒过来,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越来越多的来到农村:粮食直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家电下乡补贴,汽车摩托车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等。同时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如:农村节水灌溉、人畜用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实行了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补助政策,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等等。支农惠农政策的实行过程也同时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何更加合理的分配支农惠农资金,充分发挥支农惠农资金的作用,加强资金监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就医的环境要求也相应越来越高,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医院对于自身的基础设施不断的投入完善,优化医院的硬件设施条件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医院建设项目要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目标.医院的建设项目资金多来自于国家投资和自筹这二部分,对项目建设质量及资金加强管理,是医院基本建设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提高建设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保证建设项目的质量及资金使用的安全性,是达到建设项目管理的目标,从而保障建设项目的顺利完工.  相似文献   

13.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大概始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从乡村旅游建设的角度出发,选取云南省宜良县靖安哨村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该村现有旅游资源的开发情况及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困境,从政策、土地、资金、村民意识、基础设施、民族资源等七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更多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生态宜居是乡村生态与乡村宜居的有机统一,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内容,也是乡村生态保护的现实需要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在5省20村的实地调研中了解到,各地积极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生态保护、常态保洁、垃圾处理、厕所革命、危房改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创新发展非农产业带动型、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型、农业旅游业融合带动型、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型和种植结构优化带动型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然而也暴露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供给不足,缺少后期管护机制;农民参与环境保护意识不强,购买生态修复服务缺乏监管;难以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等问题。应创新生态宜居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和长效运维管理机制;选择适宜地区发展的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模式;吸引村民返乡创业,培养有环保意识、专业素养的职业农民;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促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在乡村环境治理中融入村民的健康保护意识和环境态度,通过构建地方政府、乡村企业和村民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探讨多主体协同治理中的权责分摊及竞合关系,并借助数值仿真分析利益相关主体的演化轨迹,揭示其协同治理的内生机制。研究发现:(1)各博弈主体的行为策略相互影响,任何一方行为策略的变动将同时对另外两方的策略选择产生影响。乡村环境治理不能仅依赖于政府与企业,村民的参与力度也会有效影响博弈结果。(2)企业参与环境治理的核心考虑在于参与成本与收益的比较。短期上,政府应加大对不参与污染治理企业的处罚力度;长期上,政府需有效增加企业参与环境治理的补贴,扩大企业参与环境治理的正面效应。(3)政府对企业治理行为无法完全监管,村民参与能显著增强政府监管的有效性,间接影响企业参与环境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业领域转移,非农劳动收入已成为湖北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实施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将直接增加农户收入,农户劳动力分配很可能因此产生调整。基于湖北309户水稻种植户的入户调查,运用Probit模型分析粮食补贴政策是否影响水稻种植农户参与非农劳动的情况。研究结果显示:接受粮食补贴的水稻种植农户中参与非农劳动的显著增加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无论按计税面积计算的粮食补贴还是按种植面积计算的粮食补贴,都将影响农民参与非农劳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过度劳动在我国呈快速上升趋势,而知识工作者正成为“过劳死”的高危群体.为了有效预防和干预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导致的社会问题,有必要从理论上说明其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本文根据经济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将影响因素划分为前因变量、决定变量和调节变量三类,构建过度劳动形成机制的概念模型,从知识工作者的群体特征和个体特质出发,分析各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总体而言,个人因素和管理因素对知识工作者的过度劳动动机、意愿和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直接影响,工作任务因素、社会文化、经济和制度层面等深层次原因构成的环境因素则激励或约束着知识工作者,使其在具备一定过度劳动动机和意愿的情况下,较其他劳动者更容易付出超强度的劳动强度和超长的劳动时间.  相似文献   

18.
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和有关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审计和评价,它具有复杂性、预测性、前瞻性、全面性等特点。搞好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审计,必须将资金审计、项目审计、财务收支审计、效益审计有机结合起来,重点抓住投资决策、投资管理、资金使用、投资效果等四个环节,来评价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逐步解决建设项目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村民自治的发展,在中国农村逐步形成了“乡政村治”的治理格局。在这一格局中,农村基层政权的发展经历了改革启动时期乡镇政权的建立、村民自治推进时期乡镇政权的发展、村民自治深入发展时期乡镇政权的建设这三个阶段。历史证明,“乡政村治”是以确认和保护村民公民权和村民个人权利为前提的乡村治理制度,适应了农民作为生产经营主体的需要,促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乡村集镇社区顾名思义,地处城市和乡村的结合部,介于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之间,而又不能够与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村委员会完全同语的一个新的概念.它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略的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