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企业群落向产业集群演化的自组织协同机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企业群落是一个非线性复杂系统,是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产业集群是企业群落内的子系统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下,通过激烈竞争与合作后达到协同的高效有序的自组织结构.本文从复杂性系统自组织理论的角度和协同学方法,考察和分析了区域企业群落向产业集群演化的物理过程和自组织机理,提出了区域主导产业是该系统的序参量,在演化过程中起着支配和主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区域产业集群的生成及其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自组织理论主要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理论。耗散结构的出现需具备一定条件,远离平衡态、开放系统是必要条件。在区域旅游空间系统自组织演化过程中,开放式系统、非线性相互作用、非线性微扰及涨落都是造成区域旅游空间重构的必要影响因子。分析了区域旅游空间自组织演化机理、区域旅游空间系统分岔嬗变过程以及区域旅游空间组织嬗变趋势,在自组织与他组织的交替作用下,区域旅游空间系统完成螺旋式上升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企业自主创新的自组织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自组织理论角度分析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机理,指出开放和远离平衡态是其前提条件,随机涨落是其诱因,非线性相互作用是其动力机制,技术突变是其路径,超循环是其形式。同时,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企业自主创新自组织进化必要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4.
超循环理论认为生物进化是一个采取超循环形式的自组织过程。组织知识管理系统的演化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非线性作用具体表现为各种超循环组织的形成、发展、解构和重组。整个组织知识管理系统由一系列多重正负反馈结构组成的超循环组织组成,它们之间通过功能耦合和循环互动,促使系统向高级有序方向演化。超循环是组织知识管理系统非线性作用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网络时代的政治传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引入线性与非线性反馈理论的基础上,对以互联网为载体的非线性反馈系统与政治传播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进行了探讨,并借鉴复杂理论的系统自组织过程控制来考察我国政治传播体系在非线性作用下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运用复杂系统适应理论(CAS理论)研究广州会展旅游产业集群形成过程和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发现,广州会展旅游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集群内部主体之间、主体与环境之间不断地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产业集群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组织形式演化.广州会展旅游产业集群演化是自组织、自适应过程,其形成过程经历孕育阶段、聚集体形成阶段和涌现阶段.广州会展旅游产业集群的产生源于政府外力推动,但是集群发展动力更主要是适应性机制和竞争与合作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市场过程的复杂性与演化适应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一个过程的市场,具有复杂演化系统的特征.市场过程理论、复杂性理论的一个共同努力,是试图复兴古典经济思想对复杂现象的理解方法.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市场过程,具有非线性、试错、创造性、路径依赖、自组织和演化特征.复杂市场经济中,面临不可避免无知的人类,只有依靠企业家发现过程才能对付知识问题.  相似文献   

8.
区域科技孵化网络是一个涉及大量行为主体和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社会经济系统。基于自组织演化理论,研究了区域科技孵化网络自组织演化的基本原理,指出合作竞争是区域科技孵化网络自组织演化的动力来源。根据承担功能的不同,把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分成了核心网络、辅助网络和外部网络3个层次,分析了区域科技孵化网络由核心网络向辅助网络、外部网络自组织演化的过程。研究表明,当核心主体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且大部分核心主体共享某些辅助主体和外部主体时,网络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将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9.
从自己组织理论出发,分析旅游与农业融合效应的形成机理与其演化周期,研究表明:产业融合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动力来自于系统之间的竞争与协同;旅游与农业融合效应的形成机理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动态演化过程,而且其演化周期是一个从无融合阶段、竞争融合阶段、协调融合阶段、共振融合阶段、衰退再造阶段,再到时下一个周期的螺旋式上升式动态演化过程;他组织与自组织协同才能更好地促进旅游与农业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自主创新是一个由知识、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动力过程,是一种复杂性非线性系统。因此复杂性科学的管理理论无疑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自主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尝试通过复杂性科学的协同学理论、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和混沌理论,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自主创新的内在机理,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自主创新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演化是一种TSCPII式的演化,即产业技术创新引起产业组织结构改变;产业组织结构改变导致企业行为变化;企业行为变化导致企业绩效变化;绩效变化引致利益的分化整合;利益的分化带来利益表达系统的改变;利益主体通过利益表达最终带来产业制度的变迁。这个过程不仅仅是SCP分析链条的延后,更是各个环节之间是一种非线性、双向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2.
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和可持续发展决定了系统演化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经济学并不只是静态的理论和学科,而是经济认识系统、经济社会系统和经济知识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自组织演化系统。经济学的发展演化受当代系统论揭示出的自组织动力学原理支配,具有系统的社会目的性和内在目的性、确定性、随机性四维一体的动力机制。具体表现为:社会经济需求对经济学系统的选择、指引与调控,经济学系统为稳定存在与发展而寻求的系统优化目标,经济学系统要素间的竞争和协同,以及经济学系统演化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演化选择理论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代演化经济学的发展总是和生物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方法论要么采取生物学隐喻,要么直接将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类比于生物演化。Dawkins(1983)更是将此称为“综合达尔文主义”(universal Darwinism),认为达尔文的演化选择理论普遍适用于一切复杂、开放的系统。随着近年来演化经济学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自组织理论和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的兴起,演化选择理论的内核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自组织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造业"自主创新"需要打破产业界限,与生产性服务业构建协同创新系统,通过协同效应实现创新。从自组织理论角度,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内在机理。耗散结构理论的开放性、远离平衡态、涨落性与系统要素非线性相关是其前提条件,协同作用是其动力机制,超循环协同创新是其演进形式,最后提出了自组织理论应用对提升协同创新能力与绩效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马淑文 《技术经济》2008,27(6):32-35
本文从自主创新的角度,运用组织学习机制,揭示了企业知识结构演化的内在机理,构造了自主创新与企业知识结构演化的关系模型,为进一步实证研究企业知识管理的具体方法和手段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企业组织惯例演化及多重均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企业组织惯例演化是演化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演化主要通过处于小生境中的“企业”、“市场”及“消费者”三者之间的自组织作用而完成。企业演化本质是知识进步 ,企业组织惯例演化呈现出扁平化、网络化的趋势。由于环境被分割 ,企业组织惯例演化是一个多重均衡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复杂系统、自组织理论的视角,运用协同学和耗散结构的相关原理,分析集群条件下供应链向供应网络演进的机理和供应网络的自组织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族群企业的同质性和企业族群的高度集聚对供应链向供应网络的演变起着重要作用,网络内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是供应链向供应网络演进的关键,它使多核集群供应网络通过协同的自组织机制实现了有序性和稳定性。最后对多核集群供应网络治理给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8.
通过剖析知识转化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理论内涵及测度方法,以浙江省261家企业研究院数据为样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演化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4个指标与自主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异质性,即创新开放度与创新绩效呈倒U型关系,创新速度与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创新频度与创新绩效呈U型关系,创新程度与创新绩效呈正三次方关系。通过验证4条曲线的变化规律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演化过程与GDSP理论知识转化过程基本对应,但存在产业异质性。  相似文献   

19.
徐俊 《生产力研究》2006,(11):208-210
自组织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共同关注的现象。文章结合了自组织理论和爱迪思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动态分析了不同层次的自组织过程:企业整体的自组织演化及员工、企业家的自组织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演变过程表明,农村微观经济组织也具有自组织的一般特征,即非平衡性、非线性、涨落性、协同性.在组织演化方面,我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演化进程所体现的特征与系统自组织演化规律有高度的相似性,也经历了突变、渐变等演化途径.其政策含义在于,政府对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引导,应该是有限的、恰当的,应该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