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7 毫秒
1.
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劳动力转移的道路、方向、模式也不尽相同。应借鉴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教训,探寻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和道路,有利于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2.
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磊 《经济纵横》2007,(2):56-58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劳动力转移的道路、方向、模式也不尽相同。应借鉴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教训,探寻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和道路,有利于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3.
农村劳动力转移新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缪丹丹  朱莉 《时代经贸》2006,4(8):35-3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今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我国城市面临着失业的压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的转移,给城市带来了一定的就业压力,从农业剩余劳动转移的内涵来看,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转移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之一,本文从来自德国的“城乡等值化”试验,来进一步说明一种特殊的农村建设模式,这也给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方式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阳少华 《当代经济》2014,(24):86-87
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逐步减少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道路.人口出生具有先赋性和代际传递性,通过发展高等教育釜底抽薪式的转移农村人口是中国农村人口城市化最有成效的路径之一.本文探讨了高等教育的农村人口城市化功能及激励机制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转移结构特征:基于城市化能力的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乡镇企业吸收了1/3农村劳动力,城市打工-农村定居的农民工又占很大比重,使得中国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着显著的结构特征。本文的解释是:(1)除刘易斯的推力和拉力外,农村劳动力选择何种转移模式,以及能否实现城市化目标,还取决于劳动力转移的边际收入是否大于边际成本;(2)在当前,乡镇企业转移、城市打工的候鸟式转移以及城市化这三种不同的模式共存,反映了不同的边际收入与支出的动态均衡关系;民工荒实际上是转移者对收-支非均衡的现实反映。因此,应根据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收-支均衡关系对城市化政策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6.
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国内外理论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利用马尔可夫链建立了山西省农村劳动力流动趋势模型,希望可以寻找山西省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可以借鉴的模式。然后。对山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由来已久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 ,解决“三农”问题显得尤为迫切。“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现代化农业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报告进一步肯定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为城市化道路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英美日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移农村劳动力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英、美、日三个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传统理论从工资收入差异角度阐释了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因,但对我国特殊的“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缺乏足够的解释力。本基于对中国劳动力转移现实背景的抽象描述,认为决定劳动力能否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永久性转移的关键在于劳动力的转移能力——城市生活能力。我国“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转移制度约束,而是不变制度工资、家庭决策和非人力财富匮乏导致劳动力缺乏城市生活能力。“两栖”劳动力转移的长远意义在于为下一代的永久性转移积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财富。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实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的市民化,保障他们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改革农村教育制度,使之向务实有效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借鉴"推-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全过程出发,构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合力模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解释,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许经勇 《经济经纬》2007,(4):99-101
关于如何改变发展中国家农村经济落后状况,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两种不同的要素配置模型.威廉·阿瑟·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农村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过剩,近乎无限供给,因而,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的唯一途径就是把过剩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西奥多·舒尔茨则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农村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不是劳动力过剩,而是人口质量低与劳动力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不足;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的唯一途径就是提高人口质量和向农村输入劳动力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与这两种模型相关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呈现两种不同的模式,即异地转移与就地转移.这就存在着如何评价上述两种模型与两种模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和转移模式视角,利用2006—2021年期间农村劳动力转移、城乡居民收入等数据,考虑地理空间溢出效应的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1)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够达成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目标,农村劳动力转移总规模的总效应以及直接效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方向为正。(2)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省内转移和跨省转移的总效应和直接效应都为正值,三类转移模式都呈现出有利于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特性。(3)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同模式对提升本地居民相对收入水平的促进效应存在明显差异,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大于省内转移、跨省转移的直接效应。文章提出消除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机制障碍、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乡镇工业、就近就地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季丹虎 《生产力研究》2007,51(2):95-97,128
农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必要条件。文章以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英国为研究对象,从工业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考察英国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的次序。这为处于不同工业化进程地区的中国农村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转移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云南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与农村工业化发展现状的考察分析,揭示了云南农村工业发展滞后对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为了有效解决云南省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本文借鉴楚雄州禄丰县发展农村工业的经验,提出了发展地区特色经济、城乡工业互动、创建工业园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多种所有制经济等以促进农村工业的发展,从而成功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15.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会出现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通过对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分析,结合对中国特有的制度环境的实证研究,得出中国劳动力转移的必由之路是走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6.
西部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安置模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初步估计,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近8000万人,近年来通过向城市异地转移和进入乡镇企业就地转移3500万人左右,尚有4000多万滞留在农村。而且,上述两条途径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绩效目前出现下降的迹象。从现实来看,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异地转移模式和进入农村社区内乡镇企业的就地转移模式,尽管对缓解西部农村就业压力起到一定作用,但其负面作用也很明显。我们认为,培育增长极,发展企业集群,建设小城镇。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增长极辐射的区域内转移,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安置模式的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经历了从“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到“即离土又离乡”的异地转移,再到今天以异地转移为主的局面.与这两种转移模式相对应,农村形成了内生式和外延式两种发展模式.本文通过对刘易斯与舒尔茨两种要素配置理论模型的梳理,用发展的眼光系统地对中国农村发展问题进行考察,结合中国农村改革实践,探寻农村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从近代一直到现代,是农村工业吸纳了中国50%以上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对此的解释:(1)农民对城市化与发展乡镇企业的不同模式选择,本质上是对城-乡不同转移收益和成本的比较.(2)中国快速的城市化造成了城市的可流动要素集聚密度过高、土地和住房等非流动要素价格过快增长,这增加了转移者的边际成本.(3)城市的高生活成本已经使转移者出现收入-支出不对称局面,增加了农民工向城市转移的困难,因此农村劳动力需要乡镇企业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对人口流动模型的研究,刘易斯提出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理论,托达罗提出了在农村内部消化剩余劳动力的理论.国内的很多学者认为,将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惟一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20.
杜恒波 《经济论坛》2004,(4):140-141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尤为重要的战略问题。本文在对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进行评述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实情况,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可供借鉴的建议,以期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小康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