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经济》2004,(10):8-8
贵州是中国南方石漠化集中连片区的核心地带,石漠化、潜在石漠化面积已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5.2%。从1975到1999年问,全省石漠化面积每年以666平方公里的速度推进,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面积。有关专家惊呼,如果再不治理,将会发展成为“南方沙漠”!  相似文献   

2.
<正>2018年12月13日,我国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正式公布。2016年的监测结果显示,与2011年的监测结果相比,我国石漠化土地面积5年间减少193.2万公顷,年平均减少率达到3.45%。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我国土地石漠化的扩张趋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石漠化土地面积的减少,得益于我国近年来施行的环保政策和各地采取的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但  相似文献   

3.
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系统具有两个极端的景观形式,既有贵州荔波、重庆武隆等原始喀斯特生态系统,同时又存在遭受严重人为干扰的次生喀斯特生态系统。喀斯特地区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并有逐渐恶化的趋势。我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集中体现在:土壤脆弱性、水文脆弱性、植被脆弱性、人文环境脆弱性等方面。对喀斯特生态系统利用不当将影响我国整个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人口压力大,耕地问题,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石漠化,生物多样性退化,生态系统功能衰退,季节性干旱与洪涝,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环境污染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采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保护与改良耕地,发展立体生态农业,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划分石漠化等级、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改善能源结构,治理环境污染,重建喀斯特生物多样性,建立灾害预警机制等对策,保证南方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可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云南岩溶面积占全省面积的28.14%,石漠化、岩溶旱涝、岩溶塌陷、岩溶水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多发,前人对不同区域从不同层面作了较深入的探索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地质环境承载力、环境地质问题评价指标体系、岩溶水污染、岩溶山区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等研究有待深入。云南岩溶山区环境地质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紧紧围绕人类活动和岩溶地质环境二者之间的矛盾,立足人—地系统,进行环境地质综合调查,结合生态承载力评价,提出环境地质问题的解决办法,从环境地质学的角度探索岩溶山区生态地质环境重建方案和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广西河池地区是中国南方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区之一,生态系统退化,石漠化现象严重。在分析河池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并结合河池地区丰富的生物资源特征,提出河池地区在新阶段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目的,调整农业结构布局的指导思想、原则、重点、方向以及实现农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福建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之一,林业用地面积占全省陆地面积73.5%,森林资源覆盖度达60%以上,居全国第一位,这对于建设森林公园、发展旅游事业,无疑具有非常有利的条件.福建的森林旅游业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组建,起步虽晚,但发展步伐较快,现在已有国家级森林公园9处,省级森林公园12处;以及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多处(含非林业系统).  相似文献   

7.
湖南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70%以上),天然的以及森林遭破坏后退化形成的草山、草坡分布较广,迅速查明它们的分布、规模和特点,对合理开发利用这部分农业自然资源是有益的。现应用陆地卫星图象对湖南通道县山地草场进行解译,旨在了解南方型山地草场在陆地卫星图象上的可译性,为今后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中、小比例尺草山调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突出的生态问题.由于各地自然、社会条件的差异,具体的石漠化治理所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也不尽相同.南川作为重庆的石漠化地区,在自然机理方面与其他地区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重庆作为西部直辖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对南川的石漠化治理也带来重要影响.与其他石漠化地区相比,本区石漠化发育程度较低,石漠化地区人口、产业相对密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更突出.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当地面临的突出挑战.文章以重庆市南川石漠化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地石漠化特点、石漠化治理面临的挑战,认为在加强生态治理、工程治理的同时,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重庆南川石漠化的治理经验,可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迅速、石漠化发育程度较低的地方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
李树云 《经济师》1999,(6):71-71
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左岸,黄土高原的东部。即东部为太行山脉,西部为吕梁山脉,中部仅有一些狭小的盆地,全省面积为15.6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35.7%,丘陵占44.6%,平原和台地面积仅占全省总面积的19.7%,可见自然环境的限制,成为制约...  相似文献   

10.
在沙尘暴恣意侵扰北方广大地区的同时,石漠化没有停止对西南地区的侵害。尽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不断有治理喀斯特石漠化的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相继付诸实施,但西南地区特别是滇黔桂三省区喀斯特石漠化仍在向四周推进,光秃秃的石山仍在增多,石漠化导致的水土流失、诱发的自然灾害仍在增加,石山区广大群众仍处在贫困中。光秃秃的石山还在“长”满山遍野的石旮旯,土地破碎到上百块石旮旯才能拼凑成一亩地。这是记者最近在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比较显著的麻山、瑶山地区看到的一幕。在那里,山连着山都是石头,沟连着沟都是干河沟,坡连…  相似文献   

11.
南平市辖四市五县一区,国土面积2.63万平方公里,是全省国土面积最大的行政区域,有"福建粮仓"和"南方林海"之称.但全市经济财政总量小,与全省有较大的差距,1/5的地域面积,1/10的人口比重,1/20的生产总值,1/30的财政收入,发展不快,发展不足的压力大,县域财政普遍困难,债务负担重.因此,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财政困难和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地处京津周围的河北省,是护卫京津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在这道生态屏障中,森林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05~2009年,河北省每年净增有林地面积保持在15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每年增加0.5%以上。截至2009年底,全省有林地面积达到7112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5.39%。全省果树种植面积23157/亩,果品年产量110亿公斤,  相似文献   

13.
在介绍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及其危害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基于RS和GIS技术监测石漠化的意义以及3S技术在贵州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现状调查中的应用,针对贵州喀斯特山区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应的石漠化治理政策和措施.探讨了应用RS和GIS技术来研究石漠化问题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喀斯特石漠化是贵州省农民生存生产环境的最大威胁,是贵州省“三农”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本文认为石漠化防治既是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难点所在,也是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关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建立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系统与人类对于生态系统植被索取行为之间的关系模型,来说明人地关系对石漠化形成的影响,揭示了人口增长、技术进步、气候突变以及制度等原因对石漠化形成的影响。模型的政策含义是:为了治理石漠化,应加快信息化,加强石漠化成因与治理的研发投入,加快区域城市化与区域工业化步伐,转移山区人口,鼓励创新石漠化治理的生物与工程技术进步,对山地农民实施特殊的新能源优惠政策,积蓄地力,退耕还林,发展林业经济,政府应该搭建有关平台,使得石漠化治理研究与开发的主体能够互动沟通,推进各项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16.
贵州土地石漠化与"三农"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西南地区石漠化已经成为我国的两大生态灾难之一,而贵州省又处于我国西南部石漠化地区的中心。严重的土地石漠化已经使贵州省的一部分农民丧失了基本的生产和生存条件,是贵州农村贫困的最直接、最根本原因。因此,土地石漠化是贵州省“三农”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加快土地石漠化综合治理是解决贵州省“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西南和贵州喀斯特岩溶地区石漠化的概念、分布、危害、成因等方面,指出贵州省清镇市在治理石漠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探讨对贵州省清镇市石漠化综合治理管理实施的可行性.以期为我省乃至全国的石漠化综合治理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危害与生态经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分析了石漠化的主要危害,然后对贵州省石漠化的生态经济治理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最后,给出了贵州省石漠化生态经济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蔡亚林 《经济月刊》2008,(2):130-131
去冬今春我国南方地区发生的特大雨雪冰冻灾害使得林业毁坏面积大、程度重、影响深,林业灾后重建任务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20.
意大利南方发展现状由于历史原因,意大利南北发展很不平衡,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主要包括Basilicata、Calabria、Campania、Molise、Puglia、Sardegna和Sicil-ia7个行政大区,人口209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37%,面积1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0%。以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