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在介绍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及其危害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基于RS和GIS技术监测石漠化的意义以及3S技术在贵州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现状调查中的应用,针对贵州喀斯特山区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应的石漠化治理政策和措施.探讨了应用RS和GIS技术来研究石漠化问题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贵州是我国南方石漠化集中连片区的核心地带,石漠化、潜在石漠化面积已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5.2%。从1975年到1999年间,全省石漠化面积每年以666平方公里的速度推进,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面积;有关专家惊呼,如果再不治理,就会发展成为“南方沙漠”!  相似文献   

3.
贵州土地石漠化与"三农"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西南地区石漠化已经成为我国的两大生态灾难之一,而贵州省又处于我国西南部石漠化地区的中心。严重的土地石漠化已经使贵州省的一部分农民丧失了基本的生产和生存条件,是贵州农村贫困的最直接、最根本原因。因此,土地石漠化是贵州省“三农”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加快土地石漠化综合治理是解决贵州省“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特别数字     
我国荒漠化土地5年减少3.79万平方公里从国家林业局了解到,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3.79万平方公里,超过海南省的行政区  相似文献   

5.
通过许昌市1985年、1995年、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得出许昌市土地利用呈现旱地减少面积大、建设用地急剧增加和草地、林地波动状变化现象,最后提出许昌市土地利用应加强土地规划与管理、优化土地结构、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动态监测,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环境经济》2004,(10):8-8
贵州是中国南方石漠化集中连片区的核心地带,石漠化、潜在石漠化面积已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5.2%。从1975到1999年问,全省石漠化面积每年以666平方公里的速度推进,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面积。有关专家惊呼,如果再不治理,将会发展成为“南方沙漠”!  相似文献   

7.
基于GEE的淮南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淮南市为研究区,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EE)云平台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和修正的当量因子表,分析2010—2018年淮南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时空变化,以期探究淮南市煤炭开采对ESV的影响,为淮南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2010—2018年,淮南市的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较小;淮南市ESV呈增长趋势,由2010年的98.37亿元增长到了2018年的119.64亿元;基于1 km×1 km的格网尺度对淮南市ESV进行分析发现:淮南市ESV低值区面积减少,较低、中等、较高、高等级的面积均呈上升趋势;各土地利用类型价值系数的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说明研究结果具有可靠性;淮南市ESV与累计原煤产量有较高的相关性,两者相关系数R2为0.8546。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黑龙江省产粮大县——巴彦县为研究区,运用3S技术,采用Matlab编程,建立土地利用格局元胞自动机优化模型,对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经本文改进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具有较好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能力。2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后,研究区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从格局变化的环境效应角度出发,耕地面积应控制性的减少,其他用地类型面积适当增加,特别是林地面积亟待大幅提升。3经优化,研究区林地和草地较为集中,建设用地空间分布较为分散,耕地的空间分布大致和现状保持一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敏感地区主要位于西北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的变化均直接与耕地的变化相关,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具有显著的区域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指珠江三角洲系指广东省,土地面积18万平方公里;人口8642万人;2001年本区GDP10556.47亿元,占全国的11%,长江三角洲指上海市与浙江、江苏两省,土地面积21.1万平方公里;人口1.38亿人;2001年本区GDP21210.9亿元,占全国的22.1%.80年代初,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发端于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一度取代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所指珠江三角洲系指广东省,土地面积18万平方公里;人口8642万人;2001年本区GDP10556.47亿元,占全国的11%,长江三角洲指上海市与浙江、江苏两省,土地面积21.1 万平方公里;人口1.38亿人;2001年本区GDP21210.9亿元,占全国的22.1%。80年代初,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发端于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一度取代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1992年初,国务院决定  相似文献   

11.
以河北省东南部黄骅市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气象数据和外业调查数据,采用植被净第一生产力进行生态服务价值估算及损益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1年黄骅市耕地、盐碱地和湿地面积明显减少,建设用地、盐田、其他土地、园地、草地和水域面积持续增加;2011年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湿地最大,为15.63 CNY/m~2·a,建设用地最小,为2.83 CNY/m~2·a;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21年间持续减少,共减少了3.01亿元;生态服务价值构成中,各功能价值量仅水源涵养价值先增加后减少,其他功能价值持续减少;基于生态服务价值损益情况,划分了四个生态服务价值类型区:生态价值持续增加区、生态价值持续减少区、先增后减区和先减后增区。研究成果为合理划定土地利用分区及土地整治项目区提供参考,为区域生态保护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系统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1990、2000、2010及2018年四期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类型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在ArcGIS10.7和GeoDa1.6等软件的支撑下,利用谢高地等构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方法,测算研究区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再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研究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相关性及内部异质特征。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林地、水田、旱地、草地及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湿地及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河流湖泊面积先减少后大幅度增加,导致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上呈先减少后增加态势。②水田、旱地、草地及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整个研究区间内均呈逐步减少态势,是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的根本原因;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整个研究区间内呈稳步增加态势,河流湖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2010年之后大幅度增长,是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减少转变为增加的主要原因。③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布具有较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呈逐渐增强态势。④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明显,其中高—高集聚区由四川省逐渐扩展到云南省,区域数量逐渐增加;低—低集聚区主要由浙江省转移到江苏省;低—高集聚区和高—低集聚区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以北京市为例,利用1985、2000和201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转移方向等方面,揭示了北京市1985—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相关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1985—201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林地面积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耕地面积、水域面积减少较为迅速,建设用地扩张最为明显。21985—200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0.99,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为平缓;2000—201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1.64,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呈加速趋势;从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来看,林地与建设用地的增加速度不断提升,由1985—2000年间的0.1383%、3.7808%增长到2000—2010年间的0.2078%、4.0088%;耕地、草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其中水域面积的减少速度最快。3从转移矩阵来看,1985—2000年,74.54%的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13.30%、11.24%的耕地转化为林地与水域;2000—2010年,耕地依然是各类用地增量的重要来源,建设用地向其他类型用地的转化面积是前一阶段的13.8倍。4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政府政策等方面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4.
我国耕地面积人均不足1.4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截至2006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比上年度末的18.31亿亩净减少460.2万亩。说明我国目前人均耕地只有1.39亩,不足1.4亩。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告显示,全国31个省(区、市)土地调查面积中,农用地98.58亿亩,占69.1%;建设用地4.85亿亩,占3.4%;未利用地39.17亿亩,占27.5%。2006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387.8万亩(其中当年建设占用耕地251.0万亩,比“十五”年均建设占用耕地减少24%,往年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136.8万亩);灾毁耕地53.8万亩;生态退耕509.1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60.3万亩。这四项共减少耕地1011.0万亩。同期土地整理复…  相似文献   

15.
吴琼  张华 《经济研究导刊》2013,(10):151-152,212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2000年、2005年的土地利用图形数据,选用生态意义较明确的景观特征指数,对扎鲁特旗土地利用变化及区域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从区域尺度定量分析扎鲁特旗的景观空间格局,揭示扎鲁特旗2000-2005年五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0年、2005年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景观为草地景观;2000年、2005年草地面积有所增加,旱地、沼泽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较多;2005年与2000年相比,生态环境指数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实现城市低碳经济型发展模式的重要途径。文章核算并分析了2005—2015年西安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碳排放,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目标规划模型,以经济效益最大化及碳排放最小化作为目标函数,对西安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优化方案与2020年规划方案比较,耕地面积减少了15 197hm2,林地面积增加了13 946 h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4 983 hm2,优化方案符合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依据分析结果,文章提出促进西安市土地利用结构低碳优化的相关政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突出的生态问题.由于各地自然、社会条件的差异,具体的石漠化治理所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也不尽相同.南川作为重庆的石漠化地区,在自然机理方面与其他地区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重庆作为西部直辖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对南川的石漠化治理也带来重要影响.与其他石漠化地区相比,本区石漠化发育程度较低,石漠化地区人口、产业相对密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更突出.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当地面临的突出挑战.文章以重庆市南川石漠化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地石漠化特点、石漠化治理面临的挑战,认为在加强生态治理、工程治理的同时,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重庆南川石漠化的治理经验,可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迅速、石漠化发育程度较低的地方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土地是十分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尽管我国幅员广阔,但土地仍是十分稀缺的资源,因此保持土地是一项基本国策。土地是民生之本,这句话表明了人民生计对于土地利用的完全依赖性。 当前我国土地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违规设立开发区,非法占地现象有所抬头;各类开发区面积超过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量;擅自改变土地用途,任意出台土地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19.
《环境经济》2008,(3):69
从国家林业局了解到,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3.79万平方公里,超过海南省的行政区域面积。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在1月2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目前中国已有20%的荒漠化土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重点治理区林草植被覆盖度增加20个百分点以上,并朝着良性状况发展。大江大河泥沙淤积逐年减少,局部地区沙尘暴由过去的强加强区变为弱加强区。  相似文献   

20.
张建春  彭补拙 《经济地理》2001,21(5):600-604
利用马鞍山市1983、1996、2010年的土地详查、土地现状和土地规划数据,分析了马鞍山市1983—1996年以及1997-2010规划年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的变化及其土地变化的驱动因子。通过相关分析揭示出:马鞍山市1983年以来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减少和建设用地的增加,耕地减少的主要驱动因子是人口增加、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规划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驱动因子是土地管理、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土地管理法的严格施行,将使今后我国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不同程度的向着有利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