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将农用地估价相关理论与GIS技术相结合,探讨了GIS技术支持下的农用地流转价格评估模型的构建思路及智能评估系统的设计方案,并妥善解决了传统方法评估农用地流转价格中存在的主观性强、效率低下、信息处理能力差等问题。系统最核心的功能就是通过GIS技术来辅助农用地流转价格评估工作,能够在可视化环境下高效率地实现农用地流转价格的准确评估。  相似文献   

2.
基于基尼系数的耕地保有量分配优化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琳  陈逸  张群  叶晓雯  张燕 《经济地理》2012,32(6):132-137
为了确保粮食安全,我国政府强调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不能突破,但未提出耕地保有量在各个地区如何进行公平分配。针对此问题,借鉴基尼系数,构建我国耕地保有量公平分配的优化模型。以2010年各省(市、自治区)的耕地保有量公平分配为例,利用各地区现有耕地面积数据,选取各地区人口、二三产业产值、粮食产量、农用地面积、水资源总量、≥10℃年积温、太阳辐射作为指标,结合各地区粮食自给率与后备耕地资源,构建基于基尼系数的耕地保有量分配优化模型,利用Lingo软件求出模型最优解并结合GIS技术绘制各地区耕地面积增减比例图。根据优化后耕地面积增减量占现有耕地面积的比例,我国各地区耕地面积需要调整情况可以分为五类:耕地削减区、耕地保持区、耕地小幅度增加区、耕地中幅度增加区、耕地大幅度增加区。结论表明,基于基尼系数的耕地保有量分配结果既公平又可行,可为耕地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农用地流转综合价值评估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农用土地流转价值的评估都局限于土地的质量价值,然而,农用地作为稀缺资源还具有多重使用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农用地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生态综合体。长期以来,对农用地的价值认识与评估存在严重不足。为合理利用农用地资源,促进农用地流转,根据农用地质量价值、社会保障价值、社会稳定价值、环境价值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估价方法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农用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受土地供求状况、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人口规模和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农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是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和表现形式,是土地利益相关者利益驱动机制作用的结果,是土地资源流动定律的反映。现行法律所规定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取得制度,存在着对农民不公平、土地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为了实现公平、有效的土地利用制度目标,必须合理配置农用地与建设用地,实现土地资源利用与土地资源保护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用地流转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农用地不具有流动性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农用地流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用地的流转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现农用地规模经营与集约经营的有效途径。分析农用地流转模式与机制,规范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对科学合理地配置农用土地资源,实现土地的有效利用,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后备建设用地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后备建设用地潜力评价研究成为指导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以及优化、重点开发区土地利用定位和发展方向的重要基础。文章利用山西省1∶250 000 DEM数据、1∶250 000土地利用矢量数据、国土资源部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以及分县行政区划矢量数据,基于后备建设用地提取规则和计算公式以及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山西省后备建设用地潜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未来可用于建设用地的后备建设用地面积合计为7 482.90 km2,约占全省陆地国土总面积的4.78%,略高于全国后备建设用地丰度(全国为3.28%);人均后备建设用地面积的平均值为0.337亩/人,略低于全国0.377亩/人的水平;全省后备建设用地潜力空间分布的总体趋势是南北部大于中部,地势平坦地区大于地势高的地区;从全省人均后备建设用地潜力来看,全省人均后备建设用地潜力空间分布的总体趋势是西北部地区和东南部太岳山地区较丰富,而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相对集聚和国土开发强度较高的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以及晋中地区较为缺乏,同时吕梁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忻州东部五台山地区以及晋城、长治东南部地区也较缺乏。未来太原盆地、临汾盆地以及运城盆地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开发区的土地利用方向应该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开展建设用地整理和挖潜为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基于广东省农用地分等成果省级汇总工作实践,采用GIS辅助与自动化等方法,从部分关键参数和系数的获取,保持各级数据之间的等别不缺失,快速自动实现图层间图斑上下级关系索引,迅速实现自动制图综合等几个关键技术过程入手,对如何快速准确进行县、市、省三级农用地分等成果汇总的方法进行了探讨,为区域性农用地分等成果汇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基于河南省1978—2012年相关数据,利用遗传算法-BP神经网络模型测算了河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采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从动态的视角对河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与农民收入之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河南省农用地利用集约水平不断上升,农民收入和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长期内农用地利用集约度每提高1%,会引起农民收入水平提升0.41%;农民收入和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短期内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对农民收入弹性系数较小;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显示农用地集约度的提高将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且对收入变化的解释能力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9.
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以2001、2006和2011年三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数据为基础数据,借助GIS技术,对旧城改造区的土地利用/覆被与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1年的10年期间,区域始终以农用地为主要覆盖类型,一级农用地变化幅度不大,农用地下的二级地类发生较大转变,其他农用地向林地及园地发生大幅转化,主要原因是北碚规划建设生态型新城区;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到2011年达到区域18.03%占有量,建设用地主要由未利用地转化而来;2001—2011年,区域景观破碎度呈现由小破碎度到大破碎度再到小破碎度的趋势,到2011年破碎度达到最小值;区域各地类的分维数呈现增加趋势,说明自然景观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0.
王旭 《当代经济》2009,(19):30-32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指出了我国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基本取向.但是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中耕地保护还存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指标滞后,农用地用途管制执行不力;耕地保护机制不完善,保护力度亟待加强;节约集约用地观念淡薄,土地利用普遍粗放;耕地后备资源不平衡;违法成本不高导致违法行为居高不下等若干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应当从加强年度计划控制,加大耕地管护力度,落实耕地保护的共同责任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厉查处破坏耕地行为等四大方面对其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1.
东北黑土地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出现严重的退化问题,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但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双重目标下,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面临着如何平衡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难题,梨树模式则为实现东北黑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选择。从政治经济学视角看,梨树模式能够遵循农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逻辑主线,将保护性耕作技术新方案和"五位一体"研发推广应用新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传统耕作方式向现代耕作方式转变。基于梨树模式的成功经验,为进一步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应当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加快建立健全东北黑土保护利用生态补偿机制、长效机制以及法制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东北经济重心演变及区域发展均衡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慕晓飞  雷磊 《经济地理》2011,31(3):366-370
基于GIS对1989年以来东北区域发展的均衡性进行了测度分析。引入区域重心模型,对东北地区经济(GDP)重心相对于几何重心的时空偏离进行了可视化测算。结合相关统计指标,并引入相对发展率(Nich),对东北区域经济均衡性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东北经济重心存在显著地空间偏离;经济重心呈西南,折回东北,复向西南的移动趋势;区域发展两极分化严重。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湘中紫色土丘陵综合治理试验区为研究范围,以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资源分类方法为指导,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GIS的强大空间分析功能进行紫色土丘陵地区的土地资源类型划分,试图为我国南方同类地区的土地资源类型划分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地权稳定性、土地流转与农地资源持续利用   总被引:65,自引:0,他引:65  
土地使用权的稳定性、土地流转等农地产权制度对农地资源的影响一直是农村经济改革和农地制度绩效评价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建立土壤肥力变化的社会经济及政策影响因素模型 ,利用 6省 1 5县市 1 80个样本地块在 2 0世纪 80年代初期和 2 0 0 0年的土壤实验数据 ,结合同时期这些样本地块所在生产小组的社会经济调查数据 ,对于地权稳定性、农户间非正式土地流转等社会经济及政策因素如何影响农地土壤的可持续生产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模型估计结果表明 :稳定的土地使用权有助于改善农地土壤的长期肥力 ;农户之间的非正式土地流转容易造成农地土壤长期肥力的衰退 ,但对土壤的短期肥力无显著影响 ;同时 ,农村劳动力机会成本提高并没有引起农地土壤肥力的损耗  相似文献   

15.
财产税、税源替代与耕地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土地利用上实施土地利用管理制度,耕地保护存在着保护不力的制度性根源,地方政府既是耕地保护的实施者,又是农地非农化的驱动者.在农地非农化的利益扭曲中,地方政府是土地增值收益的主要捕获者,其中,不彻底的财税体制改革所造成的地方政府的财政困境,是地方政府农地非农化的重要诱因.所以,消除地方政府对农地非农化的驱动,积极保护耕地,必须为地方政府寻求财源替代.本文认为,财产税的全面实施为这一同题的解决提供了制度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东北地区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工业遗产是东北工业化进程的历史见证,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探索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的有效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东北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在论述东北工业遗产历史价值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东北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的基本现状,并提出了东北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7.
西部地区土地整理生态评价 --以甘肃省酒泉市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彭群  龙花楼  罗明  王军  古志新 《经济地理》2003,23(6):822-825
论文结合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针对土地整理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甘肃省酒泉市为例,选取坡度、地下水位、土壤盐渍状况、土壤有机质含量作为评价因子,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利用评价模型,对研究区进行土地整理生态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土地整理方向和措施。生态评价综合分值在80—100之间的耕地应被划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其土地整理措施主要是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改善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品质;非天然林的林地整理应考虑向经济林发展,发展特色林果业;未利用地可作为耕地的后备资源进行有计划开发。分值在65—80之间的耕地应划为农田保护区,整理措施应注意农田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措施的设计;林草地整理措施则要防止林草地退化,适当发展经济林;未利用地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适度开垦为耕地。分值在50—65之间的耕地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逐步进行生态退耕,防止耕地沙化以及加强水土保持措施;未利用地整理措施主要是保持原有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分值为0—50的耕地必须实行生态退耕还林还草的整理措施。注重林草地保护和提高植被覆盖率;未利用地保持原状不能开垦为耕地。  相似文献   

18.
Forest resource extraction by local communities has been cited as a major impediment to the efficient management of protected forests. This paper develops a two sector dynamic model for farming and forest resource extraction by communities living in the forest periphery. The model assumes that land under forestry is constant and households allocate their time to farming and forestry. Comparative dynamic results suggest that higher prices for agriculture output, lower input prices, better knowledge of farming techniques and a lower discount rate may result in a higher equilibrium stock of forest resources. Tobit analysis with primary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Sinharaja forest in Sri Lanka provides supportive empirical evidence.  相似文献   

19.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凭借着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地理信息数据管理功能,已经广泛应用于国土资源开发管理领域。结合RS、GIS在土地整理工作中的作用和特点,对其在土地整理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