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说错误的理论根源在于,否定了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混淆了使用价值与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质的差别,其结果是将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错误地理解为劳动生产力与使用价值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否定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理论的倒退。运用价值转形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的原理,破解所谓的"马克思的悖论",从而更好地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2.
劳动生产力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始终提供相同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无关。这是马克思所揭示的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本质关系。然而,随着商品经济阶段的发展,竞争使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后,在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范畴上,这一本质关系表现出了复杂的不同现象。另外,伴随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所出现的价值量的增加的事实,也使劳动生产力与单位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呈现出虚假的不确定的现象。但是,现象都不能否定本质。  相似文献   

3.
马艳  程恩富 《财经研究》2002,28(10):43-48
本文在坚持马克思关于活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基础上,对“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动规律”这一劳动价值论的重要内容作一新的创造性发展,认为关于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反向运动的表述只是一种实际状态,而非全部状态,且不完全合适应纵向分析;强调就一般意义上讲,个别企业,同一部分或行业和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会使商品价值总量呈现出增长趋势。这是因为,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劳动生产率提高或多或少都会伴随着劳动复杂化和熟练化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单位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新树 《经济学家》2002,(2):116-117
教科书告诉我们,单位商品价值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大家知道,劳动商品价值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C,一部分是劳动者通过劳动新创造的价值v+m.这部分新创造价值量v+m取决于生产该产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以,这部分价值量与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实际上存在两个相互冲突的内涵 ,而“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这一著名的论断是建立在将各种具体劳动抽象成单一同质劳动的基础上 ,价值量能以劳动时间作衡量尺度的前提下得出的。但实际上 ,从历史上看 ,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是生产技术持续改进的结果 ,而生产技术的改进必然导致劳动强度或者劳动熟练程度以及劳动协调性的增加 ,这实际上必然会使得劳动的异质化 ,即抽象劳动的量发生变化 ,从而增进单位时间的价值量的创造。因此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这一论断实际上是难以成立的 ,也是不现实的。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中,劳动生产率作为影响商品价值量的重要因素,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成反比,已是理论界长期广泛应用的定论。但若深化对这一理论的研究,我们还能发现,从简单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两个前提出发,我们完全能获得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关系的另一解: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提高或降低),与劳动者劳动量的支付能力成正比,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无关,与单位时间内商品的价值总量成正比。这一认识也是对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间的真实关系的描述,这样的认识并不妨碍我们对传统经济理论的若干重要问题的理解,且可能提供出一个解释现代社会诸多经济现象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是经济学说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国内学者对此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二是认为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并进而认为“个别劳动生产率高的生产者在同样的时间是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笔者认为后一种观点在以下两个方面的理解上发生了混乱一是混淆了个别劳动生产率与部门劳动生产率;二是混淆了“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价值质的规定性”与“价值量的计量”。  相似文献   

8.
<正> 一问题的提出总产值(指社会总产值)通常被认为是社会总产品的唯一的价值形式,但是,这无法解释总产值量的变动趋势同马克思所揭示的商品价值量变化规律之间的矛盾。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商品价值的实体不过是疑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其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属于具体劳动的生产力的变化无关。生产力的提高尽管可以使同一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增多,但并不能够使之提供的价值量增加。由于总产值的变动趋势包含了生产资料转移价值的重复计算,其量不仅取决于社会所花费的劳动量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因社会分工所造成的这种重复计算次数的多少。社会分  相似文献   

9.
"价值总量之谜"试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价格总量之谜”即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无关。在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价值总量总是一个定量。但在现实统计中,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总是不断增加,似乎它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如果该命题成立,则国民生产总值却变成了一年社会生产财富的总和,但国民生产总值却是个量价值的加总!为解开这一“谜团”,有的学者提出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成正比的观点,可“正比说”也无法自圆其说,问题的症结出在我们对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范畴内涵认识不清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不够全面、系统和辩证。如果认识到价值范畴是一个辩证发展的体系时,站在“国际价值”的角度看问题,所谓价值总量之“谜”就不复存在了。  相似文献   

10.
杨国才 《经济学家》2003,(2):126-126
《经济学家》2002年第二期发表了邹新树先生的文章《单位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吗?》。邹文认为,教科书中关于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在商品价值中,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并不与该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众所周知,邹文所谓教科书中的观点,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命题。因而,否定这一命题,必然会否定与之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命题,即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此,我们显然是不能接受的。马克思在考察商品…  相似文献   

11.
通过微观与宏观、静态与动态的视角转换,在价值层次上可以解开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的同时社会商品价值总量增加之结。通过马克思对生产劳动的特殊定义及其与“国民生产账户体系”统计范围存在的差异,说明价值总量与国民收入只能呈同方向变化而不可能严格相等,从而使“价值总量之谜”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2.
《经济师》2019,(5)
文章通过再学习、再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并深刻理解进一步探讨商品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发现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和商品的价值量都是随社会平均生产力发展水平变化而变化的相对变化量。指出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是在社会状态和社会生产力不变的条件下才适用,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状态不断发展变化的条件下就不适用了。这一点早就被马克思认识到,并在多处提示过我们。只是由于人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长期错误的理解,才断送了劳动价值理论对市场经济的主导地位,从而也造成了人们重"供求理论"而轻"价值理论"的危机。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告诉我们,商品的价值是由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量决定的,而商品的价值量又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消耗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包括社会必要的物化劳动消耗与活劳动消耗,劳动消耗是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的,因而商品的价值量也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任何因素,都可能使商品的价值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根据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假定,以各种不同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率国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基准所衡量的世界必要劳动时间都可以用以计量出口商品的国际价值量,这说明商品的国际价值是世界必要劳动在出口商品体内的物化或凝结。但是,由于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上的重大变化,国际竞争和国际垄断同时影响国际价值量的形成。国际竞争促使发达国家通过出口商品,从欠发达国家获得相当于其个别价值量与其国际价值量差额的价值转移,而国际垄断则导致较高劳动强度和较高劳动生产率国家通过出口商品从较低劳动强度和较低劳动生产率国家按照劳动复杂程度获得相应比例的价值量的转移。  相似文献   

15.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也是马克思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理论基础。本文动态地分析了劳动价值理论中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通过考察价值的不同组成部分的长期变动及其在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分配,证实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关系的存在;通过考察使用价值的主客观两个方面及其长期变动状况,重新界定了人工的“绝对富裕”和“相对贫穷”,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生活逐步改善现象掩盖下的“剥削”。  相似文献   

16.
袁欣 《经济经纬》2006,1(6):7-10
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对于商品的国民价值向国际价值转移的内在机制及相关理论没有形成系统的论述。笔者认为,商品的国际价值量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决定,并且只有进入国际市场的那一部分商品才具备国际价值量的属性。遵循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基本原理,国际价格也是围绕国际价值波动的。在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上,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可以获取国际价值和国际价格的双重利益。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商品价值量决定的理论是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对决定或影响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力、社会总劳动等因素进行探讨研究,从量的角度来再认识劳动价值论,揭示其内在矛盾,为完善价值理论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8.
由于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多个层面地论述了商品的“价值决定”问题,“价值决定”因而包含了多重含义。如果说,价值与“人类一般劳动”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商品价值“质的决定”的问题;那么,价值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商品价值“量的决定”的问题。人们往往看不清商品价值“质的决定”与“量的决定”之间的这种区别,把两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质”的决定联系起来,要么是从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走向消解和否定劳动价值论,要么是无视马克思的有关原典论述,拒斥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决定的内在关联,从而陷入一种“二律背反”的理论“尴尬”境地而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19.
劳动生产力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最重要的、最基础的,同时也是最抽象的命题.在《资本论》的阐述中,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具体体现.在市场价值这个层次上,超额剩余价值就失去了其自身与本企业劳动的联系.此时,超额剩余价值有两个来源:一是由于个别企业的剩余劳动时间延长所带来的剩余价值的增加;二是来自于同一部门内部其他企业的价值转移.但随着竞争从同一部门内转移到不同部门之间后,市场价值也随之转化为生产价格.在这一阶段超额剩余价值来源于社会总剩余劳动,具体表现为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价值转移.而“成正比”理论的错误就在于混淆了价值规律的不同理论层次.  相似文献   

20.
传统观点认为,在量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应该等于单位商品价值量。但这意味着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将包含死劳动,因而便否定了"活劳动价值一元论"。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相当于马克思所说的"价值产品"与"产品价值"的关系,也就是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应该小于等于单位商品价值量。从而使上述悖论得以克服。本文通过对旧价值部分的追溯,运用数学过程阐明了一切商品归根结底都是由活劳动创造的机制,论证了活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由此,深化了对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一些重要结论的认识,并对近年所议论的一些重大课题(如所谓"成正比"的问题等)在新的基础上予以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