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既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也深刻影响着收入分配。但近年来,金融“脱实向虚”的趋势和经济金融化的问题不断凸显。经济金融化具有自发性,需要政府进行调控干预。从引致增长的效应看,节制的金融化有助于社会财富收入的增长,但过度的金融化则会产生抑制作用和增长停滞效应;从引致贫困的效应看,金融化会拉大贫富差距,过度的金融化将严重拉低劳动者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份额,无益于我国按劳分配的主体分配制度。因此,要以二十大精神为引领,深刻理解党中央着力发展实体经济的战略意图,用社会主义制度重塑金融,主动应对过度经济金融化风险,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相似文献   

2.
知识型劳动是劳动者为创造新的生产能力而从事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是连接科学与直接生产过程的中介。知识型劳动具有生产性、倍乘性与稀缺性等多重属性,也就是说,资本家雇佣的知识型劳动力既可以生产剩余价值,也能够帮助资本家从全社会的总剩余价值中分配更多份额。在平台资本主义条件下,平台资本支配知识型劳动力构建“中心—非中心”生产资料网络,达成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的网络化。平台资本与产业资本之间就此形成了协作关系。但是,它们之间更多的是围绕剩余价值分配展开的竞争关系。数字平台具有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使平台资本具有天然的垄断倾向。当平台资本扩张至完全掌握剩余价值实现的决定权之时,即垄断性占有网络中心节点的生产资料时,就可以控制整个社会的剩余价值。此时,在平台资本攫取的剩余价值中,依靠垄断势力从产业资本手中转移的剩余价值占比更高。而垄断势力的确立需要知识型劳动力,因此,资本之间竞争的背后是知识型劳动力之间的竞争。当平台资本控制剩余价值分配时,会对产业资本的积累形成抑制,最终对全社会的技术创新和知识型劳动力的再生产形成阻碍。  相似文献   

3.
世界经济正经历着以自由化、全球化和金融化为特征的深刻变化,其中金融化是资本主义社会进入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典型表现.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时代,金融行业在宏观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并成为经济剩余吸收的主要渠道;金融资本家获得了控制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绝对优势;“金融资本—金融资本”独立的资本循环体系将在区域性和全球性资本市场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金融化的结果必然会增加经济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虽然金融部门利润不是产业利润,但是它唯一的源泉还是生产过程中工人的活劳动.在金融部门执行不同功能的资本,其获得利润的方式各不相同,与平均利润的关系也大相径庭.实证分析表明:金融化之后,美国金融部门参与利润分配的份额明显提高;总体上,金融部门的利润率超过了平均利润率.不同于传统的榨取方式,金融业资本通过对收入和剩余价值的转移而获得超额利润.金融产品的低成本性和强创新性,也是金融部门能保持超额利润水平的重要原因.在实体经济利润长期停滞的条件下,金融部门利润率提高既是金融化的原因也是进一步金融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金融业产生于社会分工需要的职能资本裂变过程。由于金融业的运作方式迎合了资本主义价值增殖的动机,金融业资本的发展未能沿着从属于产业资本的逻辑进行扩张,从而资本主义的经济积累越来越趋于金融化。从根本上讲,驱动经济金融化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价值增殖的悖论致使经济积累越来越依赖于金融渠道;另一方面,金融化是解决资本主义分配关系下需求不足的必然选择。然而,金融化这种让消费者进行透支消费的经济模式,不仅没能解决资本主义的过剩问题,而且潜伏着更大的危机。  相似文献   

6.
为抵挡利润率下降趋势, 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转向新自由主义和金融化, 收入因而由劳动向资本转移, 其内部积累矛盾激化推动了以国际垄断资本利益为核心的全球化, 最终引起美国制造业 “空心化” 及中美贸易失衡; 当代资本主义的技术垄断和金融垄断特征与全球化形成合力, 加深国际剥削, 使收入分配空前悬殊, 构成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经济根源; 危机后的衰退周期更使积累条件趋于恶化, 美国国内中小资本及中低端劳动者利益进一步受损, 国际阶级矛盾凸显。 美国对华 “贸易争端” 是国际垄断资本积累矛盾激化的集中体现, 更是美国维护其垄断地位遏制中国发展的行动; 中国应立足于破解技术垄断和金融垄断,防止过度金融化, 推进 “一带一路” 建设, 探索打破资本主义垄断发展格局的新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来源主要有:1.全社会劳动者劳动的剩余劳动;2.知识的积累和创新;3.生产力的系统效应等.剩余价值分配的流向主要有:1.物质资本所有者凭借物资生产要素获得剩余价值索取权;2.经营者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3.劳动者凭借劳动力的所有权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4.部分剩余价值被剥削、被侵占、被流失.  相似文献   

8.
超额剩余价值是一个与相对剩余价值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辩证认识二者的差异性,能为新时代界定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的合理边界,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提供理论依据。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两个概念存在一定差异。资本占有相对剩余价值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非常有限,不应当归资本占有,而应当转换为劳动者的收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占有超额剩余价值,有利于激励创新、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只有不断完善按要素分配体制机制,才有可能保障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共享发展的能力,能够增强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只有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才能保证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得。对超额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化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1966-2009年间美国非金融公司部门的平均利润率和净利润率在波动中趋于下降。经验分析表明:资本技术构成提高,进而产出资本比的下降是平均利润率和净利润率趋于下降的根本性力量,但导致不同时段利润率波动的因素却不尽相同。新自由主义体制下,剥削率的提高缓和了利润率下滑的压力,但未能扭转下滑的根本趋势。与此同时,非生产劳动支出的急剧增加不仅扩大了管理人员与普通雇员的收入差距,而且抑制了净利润率的复苏。利润率趋于下降的压力既表明美国的生产关系需要重新调整,也说明经济的全面复苏期待一场新的科技革命。  相似文献   

10.
从《资本论》出发,以信用制度的发展和消费资本两个维度解读2006年全球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具有深层背景:一方面,资本主义的信用制度通过资本的神秘化掩盖了生息资本利润来自剩余价值的分配,导致虚拟经济和三级市场的畸形发展;另一方面,盯上工人消费基金的生息资本从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为抵御一般利润率下降不惜追逐“洪水期”前的利润。新自由主义时期的新历史条件使当前危机不可避免地带有金融的性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希法亭和列宁分析了金融资本的产生和发展。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从前资本主义时代的高利贷等生息资本,再到货币资本的独立运营,最后到垄断性的金融资本,资本形态在不断地发展、变动着。商业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是资本历史形态的更迭,其动因既是生产力的提高和信用的扩展,同时也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金融资本代表着资本发展的最抽象和最高级的形态,它的崛起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推到了更高的层次,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从实物经济向虚拟经济过渡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12.
皮凯蒂关于资本收益率高于经济增长率的统计结果,与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规律从表面上看是相互冲突的;然而,这种冲突实质上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表现.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是资本自我否定的必然结果,这在逻辑上和实践上都是不可驳倒的.而由其所形成的竞争压力,驱使资本加深对社会自然力的深度汲取,也驱使资本向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并导致资本从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的转化;由此不断将利润率下降的压力转嫁给全社会,以实现垄断资本的高积累和高收益.资本的高积累势必会带来贫困的高积累,从而造成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的矛盾在当代不断地深化.  相似文献   

13.
《经济视角》2011,(11):5-5
温州高利贷危机是中国经济模式困顿的缩影。金融危机以来,一些地区实体经济面临发展困境,但民间资本却开始不安和躁动。从资本形成与流向的角度看,企业产出利润率低,信贷资金使用成本低。为了保持中国30年来的高利润、高效益,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都不甘寂寞,不断地"以钱生钱",于是,不断飙升的房地产价格、疯狂的高利贷……,所有的经济金融乱象并发而生。所以,对于此次的温州高利贷危机折射出的中国经济低成本发展模式困境,我们更需要反思。  相似文献   

14.
在新自由主义时代,金融资本的崛起和资本积累的金融化成为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中引人瞩目的现象。近年来,一些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针对金融资本和金融化与利润率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研究,内容主要涉及金融资本与利润率平均化的关系,如何在纳入金融变量的前提下重新定义利润率等重要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利润率是反映资本积累动态的核心指标,然而传统的利润率定义和计算方法是以产业资本为基础的,不能全面反映金融化条件下的资本积累。本文考察了近年来国外马克思主义文献对此问题开展的最新研究,并对这些研究的得失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5.
金融不稳定性源于银行信用的投机性,信用发行的弹性机制构成金融不稳定的现实基础,现代金融衍生品的杠杆效应加剧了金融不稳定性.协助新技术导入之后,金融投机性爆发导致的金融崩溃成为金融与技术革命周期互动中金融不稳定性的典型表现.金融化是将金融不稳定性系统化扩散的制度安排,它不仅将金融不稳定性嵌入整个世界市场,也以财富掠夺机制代替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价值的时空置换机制,使金融沦为垄断资本国际投机的工具.中国必须防范高杠杆引发过度投机而导致的系统风险,打击垄断金融资本恶意操作,审慎评估资本项目自由化等金融开放措施,严防国际投机资本利用资本市场控制我国国有资产、掠夺国内财富.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金融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已逐渐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而随着社会分工的分化,金融资本已经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中分离出来,成为市场经济中流动较为活跃的资本形式。然而,金融产业发展最显著的特征是负债经营,因此,实现金融资本的有效流动和最大化增值、提升我国金融资本的流动绩效对于金融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集聚形成的多种机制中,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无疑是经济集聚最重要的因素.在企业生产函数中引入外部效应参数,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整合到模型框架中,使模型更加接近现实.本文模型的函数解析与数值模拟表明,劳动力流动引致前后向联系与循环累积效应的“金融外部性”和马歇尔外部性,对于经济集聚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效应.但随着城市人口大量集聚,企业生产负外部性、劳动力拥挤成本等分散力量会降低经济集聚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基于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的经济危机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增长模型告诉我们,导致经济周期和危机的直接变量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劳动者收入的增长速度跟不上资本积累的速度——消费需求降低——利润率下降——投资剧降——经济危机。如果能在资本技术构成不断提高的条件下让资本价值构成保持不变,或者说,让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与宏观经济保持相同的增长率,则经济可维持稳定可持续增长。政府预防经济危机和反危机的长效机制应该在这个思路基础上展开。  相似文献   

19.
鲁春义 《经济经纬》2014,(1):142-148
笔者通过机制分析与指标设计,从金融化视角研究收入分配问题。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不同,总体来看我国金融化对收入分配不平衡现象具有缓解作用,而不是加剧作用,垄断对我国收入分配不平衡现象具有加剧作用。  相似文献   

20.
经济金融化背景下经济民营化发展趋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金融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民营经济与民营资本已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渗透到了金融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民营产业资本正在积极通过民营金融机构来促进产融结合的发展道路。民营经济的金融化趋势及其强化,不仅是实体经济所有制结构的继续调整,而且也必将会从根本上改变金融经济本身的所有制结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需为这种多元化的企业发展战略在跨行业协同效应以外可能产生的盲目扩张、风险聚集以及掣肘消耗等方面的消极与负面的影响,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