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以宁波传统产业集群为例,分析了集群的信息网络结构形态及关系特征,实证研究了信息网络、联结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显示,集群生产企业与一般企业主体、知识生产机构、技术服务平台、政府及中介机构4类主体互动所形成的信息网络,不仅对集群创新有直接影响,而且有助于集群企业联结能力的形成。但是,由于网络互动在整体上呈现"弱关系"特征,信息网络对联结能力的作用还未完全体现;联结能力对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也仅表现在生产企业的管理创新和生产流程创新上。  相似文献   

2.
一、“信息高速公路”浪潮的兴起1993年美国提出了“全国信息基础设施计划”(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NII)即“信息高速公路”计划(InformationSuper-HighwayISHW)。“信息高速公路”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它是将爿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以光导纤维,数字卫星系统等为主要信息传输载体,以最快速度传递和处理信息,最大限度实现全社会信息资源共享为目的,运用纵横全美的大容量,高速交互式信息网络把政府机构、科研单位、公司企业、医院、图书馆、学校和家庭等信息终端联结起来,从而奠定美国在21世纪高度信息…  相似文献   

3.
数据通信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要在两地问传输信息必须有传输信道,根据传输媒体的不同,有有线数据通信与无线数据通信之分。但它们都是通过传输信道将数据终端与计算机联结起来,而使不同地点的数据终端实现软、硬件和信息资源的共享。  相似文献   

4.
一、概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人类文明进入崭新的时代,信息作为繁荣发展的媒介,已成为人类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阿拉伯国家越来越认识到科技信息是发展社会经济的最基本的资源之一,并在信息网络建设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有些国家已建立了国家信息网络,如埃及的国家科学技术信息网络ENSTINET和沙特阿拉伯的KACSTNET,  相似文献   

5.
交通运输是联结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纽带,在产业系统中属于基础结构。综合运输网和电力网络、通讯、信息网络等一起,是把各工农业生产基地、城乡居民点串联起来,组成国民经济整体,形成点、线、面、网经济空间系统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自本世纪40年代中期计算机面世以来,微电子技术、光纤和卫星通讯技术、信息网络和压缩系统集成技术等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推动社会经济的超常增长。同时,经济学家、未来学家对未来社会形态的预期,也作出了不同的表述。主要有:信息经济(Rwtorwat...  相似文献   

7.
走集成的道路构筑未来综合服务信息网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传统电信网和计算机网络在设计思想和实现技术方面的差异,展望了在新型网络应用环境下这两种网络可能的演变,认为从网络体系结构的角度把握不同网络技术的集成和融合是未来网络演变和发展的关键之一。提出了未来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作为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电信、计算机、电视以及无线卫星等网络的资源,集成相关领域的技术,成为能够支持多种网络应用、提供综合服务的全域的信息网络。  相似文献   

8.
网络经济是以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为主要动力的技术,其主导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网络经济形态的主要标志是“两高一低”: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网络经济的特点有:(1)全天候经济。这是由IDT技术提供的信息传输的无限制性决定的。(2)全球化经济。信息网络使地理距离变得无足轻重。使整个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世界各国经济的互相依存性空前加强。(3)竞争与合作经济。信息网络使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范围扩大了,也使竞争与合作之间的转化速度加快。企业层面上可持续性竞争优势不再依靠自然资源和资金,而更多地于信息和知识。(4)速度型经济。信息网络推动着可编码知识的快速流动,使得经济主体收集、加工和利用信息的速度加快。同时环境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提高,要求企业决策周期缩短,决策倾向于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新性技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网络经济主体的竞争优势依赖于持续的创新,也就是说,财富的获取不只是通过对掌握的原有知识的完美组合,更要通过捕捉尚不完善的新知识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9.
刘银萍 《大陆桥视野》2013,(20):97-97,99
信息的传递十分重要。传统的信息载体、信息传榆速度已不能满足当今人们的需求,信息网络的传载技术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因此,加强宽带无线通讯技术势在必行,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资本证券化的进程中,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正在重新瓜分全球市场。新经济是全球化经济。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已成为推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连接世界各国的信息网络使全球形成了统一的犬市场,经济系统越来越成为全球系统,货物、服务、资本、劳动力信息都在全球流动。  相似文献   

11.
信息网络对企业空间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信息网络是信息社会的主要基础设施,本文从信息网络的概念、分类和形状入手,讨论了信息网络对企业区位和劳动空间分工的影响,并举例加以说明,最后对地理学开展新的空间经济发展研究提出了思路.  相似文献   

12.
我国省会城市信息节点辐射空间与地区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春亮  路紫 《经济地理》2007,27(2):201-204
ICTs(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目前信息社会特征日渐清晰,其特征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地理学关注,特别是在信息网络及其空间范围、结构等领域。文章在计算了信息网络节点城市的信息吸引力指数基础上,利用断裂点公式计算了部分城市的信息辐射面积,运用SPSS软件进行了信息指数与信息辐射面积的函数模拟,确定了省会城市信息节点辐射空间,并探讨了其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3.
创新联结差异性是决定创新网络形成与创新绩效发挥的重要基础条件。在剖析创新联结差异性内涵及其表现特征基础上,运用"从影响主体确定到系统结构分解"的方法原理,系统地提出影响企业创新联结决策和导致差异性形成的关键因素识别路线图。一方面,根据企业创新联结活动特点与创新联结形成过程,识别并剖析联结主体、联结客体、联结中介和地方政府等主要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关注要点,另一方面,借鉴择偶理论、区域创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创新联结相关基础理论,将影响创新联结差异性的关键维度归结为四方面,即基础条件、信息匹配、禀赋互补、空间集聚,据此构建影响企业创新联结差异性的关键因素识别框架,系统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并剖析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下称“影像交换系统”)是指综合运用影像和支付密码技术,将纸质支票转化为影像和电子信息,实现纸质支票截留,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将支票影像和电子清算信息传递至出票人开户行进行提示付款,实现支票全国通用的业务处理程序。影像交换有同城和全国两套不同的系统,其传输信息的方法与技术虽相同,但业务处理流程不同.资金清算方法不同,所面临的结算风险也各异。2005年下半年,影像交换系统开始在深圳试点建设。经过电子数据与实物票据并行、电子数据与票据影像匹配等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2006年8月4日,深圳同城票据交换正式通过影像系统进行处理,实现了三万元以下的票据截留。  相似文献   

15.
现代信息网络与其网络化信息服务得现代信息社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正标志着中国现代信息网络及其服务的形成,它必将带来一场中国的信息革命,从而促进高校图书馆走出低谷。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是经济增长方式和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旧的以物质能源为基础的工业经济而转为以信息为核心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为基础的信息经济的转变过程.其具体表现是在经济生活各部门的活动中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信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先进的技术手段,从而达到优化经  相似文献   

17.
我国《著作权法》在2001年修正时确认信息网络传播权,对技术措施、权利管理信息提供法律保护。2006年5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已于2006年7月1日开始施行。《条例》的通过,标志着我国有关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法律法规体系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正规与非正规金融机构的比较优势、农村信贷市场微观结构分析了金融联结的机理,并建立产量(贷款)领导的斯塔克伯格模型,推导理论假说和进行实证检验。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表明,非正规金融机构在信息甄别、监督、合约执行和交易成本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是金融联结的正向激励,农村市场内生的低固定成本和市场势力促进了金融联结;正规金融机构因处理系统性风险而产生的低成本是其参与金融联结的主要优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对甘肃省金塔县信息网络建设及对经济发展影响情况的调查报告。金塔县政府出资建立信息网站,提供网络知识培训服务,将信息送进千家万户。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信息网络是促进后发地区发展的“加速器”,甘肃省金塔县信息网络建设的经验对于西部大开发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肖阳 《经济研究导刊》2012,(36):215-216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爆炸性增长,浩如烟海的信息成多样性、无序性增长,因而用户不能迅速、有效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然而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建设好数字图书馆已成为当代图书馆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