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技术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CEO作为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核心和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者,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影响。以沪深两市2008-2010年186家电子、生物医药和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CEO认知特征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CEO平均任期与技术创新之间呈现U型关系;具有“输出职能”背景的CEO对技术创新产生积极的影响;CEO教育水平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董惠梅 《生产力研究》2013,(11):153-157
文章验证了CEO(高层管理者)特性对中小企业国际化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在高阶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在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CEO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拥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的CEO的一些特性对企业国际化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有正向调整作用。文章采用31家浙江中小企业作为样本企业,研究结果表明:年龄、任期、教育水平和双重身份对国际化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有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管理防御理论,结合高阶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管理特质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在分析管理防御对企业财务决策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将高阶理论中的有限理性和自由裁量权与企业可持续增长相结合,以2006-2010年中国中小企业上市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高层管理者特征对企业可持续增长实现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层管理者的年龄与企业可持续增长呈倒U型关系;高层管理者的教育水平与企业可持续增长呈正相关关系;高层管理者任期与企业可持续增长不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高层管理者专业背景和社会背景与企业可持续增长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有呈负相关关系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从高管个人特征的微观角度分析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通过选取2008年至2012年沪深两市A股企业,实证研究发现CEO和CFO任期与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存在U型的曲线关系。同时研究也发现,高管任期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U型关系,在非国有企业、两职分开的企业以及管理层持股的公司和业绩较差的公司更显著。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高管任期是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周鹏冉  刘海兵 《技术经济》2020,39(7):112-119
本文以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06—2017年数据为研究对象,以CEO权力集中度为调节变量探讨了CEO任期与中国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①长期意义上CEO任期越长,越有利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②CEO权力集中度越高,越有利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③CEO权力集中度与CEO任期有"伴随效应",能够扩张CEO任期对自主创新能力的正向效应,正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④在当前,国有制造企业更应注重CEO任期对自主创新能力的积极作用,应考虑增加国企CEO任期;而民营制造企业要注重公司治理结构中CEO权力集中度。结论具有稳健性。  相似文献   

6.
海归高管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具有资源效应和文化冲突效应,两种效应的高低决定了海归高管对企业国际化的最终影响。本文以 2011—2017 年中国高科技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针对海归高管如何影响企业国际化和企业吸收能力以及CEO两职兼任的调节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结果显示:(1)海归高管与企业国际化显著正相关,资源效应大于文化冲突效应;(2)企业吸收能力增强了海归高管与企业国际化的正向关系;(3)CEO两职兼任减弱了海归高管与企业国际化之间的正向关系;(4)既具有海外工作经历又具有海外教育经历的高管对企业国际化的促进作用最强,仅具有海外教育经历的高管对企业国际化的促进作用最弱;(5)东部地区海归高管与企业国际化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中西部地区海归高管与企业国际化的正向关系不显著;(6)在完全竞争市场,海归高管与企业国际化显著正相关,在垄断竞争市场,海归高管与企业国际化的系数为正,但是统计上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海归高管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具有资源效应和文化冲突效应,两种效应的高低决定了海归高管对企业国际化的最终影响。本文以 2011—2017 年中国高科技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针对海归高管如何影响企业国际化和企业吸收能力以及CEO两职兼任的调节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结果显示:(1)海归高管与企业国际化显著正相关,资源效应大于文化冲突效应;(2)企业吸收能力增强了海归高管与企业国际化的正向关系;(3)CEO两职兼任减弱了海归高管与企业国际化之间的正向关系;(4)既具有海外工作经历又具有海外教育经历的高管对企业国际化的促进作用最强,仅具有海外教育经历的高管对企业国际化的促进作用最弱;(5)东部地区海归高管与企业国际化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中西部地区海归高管与企业国际化的正向关系不显著;(6)在完全竞争市场,海归高管与企业国际化显著正相关,在垄断竞争市场,海归高管与企业国际化的系数为正,但是统计上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高阶梯队理论,以2008-2017年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了CEO年龄影响企业并购决策及其绩效的作用机制与经济后果。研究发现CEO年龄与企业并购倾向、并购后市场反应和并购绩效均存在倒U型关系,企业风险承担是倒U型关系的作用机制。研究结论在考虑了自选择偏差、遗漏变量等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从高管特征角度研究并购行为的现有文献,同时为企业高管考核与激励等制度安排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沪深两市2009~2013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高层梯队理论为研究视角,在分别研究CFO背景特征和CEO权力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CEO权力对CFO背景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如果不具备对CEO权力的有效控制手段,CEO权力越大,会计信息质量越差;CFO财务专业能力越强、任职期限越长、年龄越大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作用越显著;CEO权力对CFO财务专长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无法产生明显的影响,CFO财务专长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相对独立于CEO权力;CEO权力对CFO任期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抑制效应;CEO权力对CFO年龄和性别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显著的提升效应。  相似文献   

10.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以"管理者势力"为视角,利用总经理任期与国际化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产业竞争的治理效应,检验了中国上市公司国际化战略中的"机会主义行为".结果表明,随着总经理任期的延长,中国上市公司的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作为外部治理机制的产业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不仅降低了国际化水平,而且对总经理任期与国际化水平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整体上,研究结果支持了"管理者势力"假说.  相似文献   

11.
《反垄断法》能够有效改善中国上市企业的公司治理,提升市场效率。本文以中国2005—2010年A股上市公司的总经理离职事件为研究对象,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中国《反垄断法》的施行是否提升了公司治理水平。本文研究发现,《反垄断法》的实施显著提高了我国上市公司经理人离职与企业业绩的敏感程度,促进了市场公平,缓解了公司治理的委托代理问题,强化了股东对CEO的有效监督。此外,本文通过将样本按照行政垄断程度、行业垄断程度及企业垄断程度进行分组并对比分析后发现,该效应在行政垄断程度较高、行业垄断程度较高的地区更加明显,在地方国有企业中尤其显著。以上结果均表明《反垄断法》的实施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公平。  相似文献   

12.
张必武  石金涛 《财经研究》2006,32(1):121-132
文章从业绩相关理论、锦标赛理论和专用化人力资本理论出发,对总经理更换后的高管团队稳定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经验证据表明,总经理更换提高了高管离职的概率,但降低了企业绩效对高管离职的影响;总经理被迫离职后的年轻高管有较高的离职概率;高管与离任总经理的专用化人力资本越高,总经理更换后高管离职概率越高,而与继任总经理的专用化人力资本则可使高管离职概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实证结果支持锦标赛理论和专用化人力资本理论,但业绩相关理论没有得到支持。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团队长期薪酬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公司绩效、公司规模、国有股比例及独立董事比例对高管团队长期薪酬差距有显著的影响,而股权集中度、两职合一及竞争CEO人数对高管团队长期薪酬差距尚未构成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Hui Jiang 《Applied economics》2020,52(34):3709-3731
ABSTRACT

This paper applies a linear Bayesian regression model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 (EPU) and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CEO) characteristics on fir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expenditure. We specifically analysed data from 1,163 Chinese companies listed as A-shares from 2008–2016. EPU is believed to curtail firm investments as it causes unexpected market conditions. Yet, our findings obtained with Bayesian analysis show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EPU and firm R&D expenditure. Specifically, we found that some CEO attributes (e.g., age, tenure and marketing/sales experience) led to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EPU and firm R&D expenditure, whereas other attributes (e.g., education, overseas study/work experience, product R&D experience, and process engineering experience) lead to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Our findings provide nuanced insights into how different CEO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 firms’ R&D expenditure in a context of uncertainty.  相似文献   

15.
CEO控制权、成长性与审计定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中国上市公司2007-2009年的数据,研究了CEO控制权、成长性因素对审计定价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中国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较高,所以CEO控制权与成长性因素分别对审计定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由于处于成长初期的中国上市公司较多,CEO控制权对审计定价的影响并不依赖于成长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We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rnings differentials and the pay of CEOs of 190 British companies between 1970 and 1990. We find that (i) changes in the differential between the 90th and 50th weekly earnings percentiles for non‐manual adult male workers [90:50] explain changes in the level of real CEO salary and bonus in our sample of companies; (ii) changes in this differential also account for changes in the elasticity of CEO pay to firm size; (iii) a broader measure of earnings inequality does far worse than 90:50 at explaining changes in both the level and the firm size elasticity of CEO pay; (iv) fitting the model on data for 1970–1983 and predicting pay levels for the period starting with the widespread adoption of executive share option schemes in 1984, we find a structural break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wer management pay differentials and the pay of the CEO. We conclude first that top executive pay prior to 1984 was a stable function of both firm size and earnings differentials lower on the administrative ladder, consistent with a hypothesis advanced by Herbert Simon in 1957; and second that the use of share options from 1984 onward represents not simply a change in the mode of top executive compensation, but a de‐linking of the pay of top executives and that of their subordinates.  相似文献   

17.
公司丑闻、声誉机制与高管变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2003~2008年发生丑闻的公司高管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作为非正式制度约束的声誉机制对高管变更的影响。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公司业绩、董事会特征以及股权集中度并不能有效解释丑闻公司高管变更的原因。相反,声誉惩罚却显著提高了丑闻公司高管变更概率,并分别将这些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变更的概率至少提高了8.02个百分点和2.46个百分点。进一步研究还表明,声誉惩罚显著降低了丑闻公司董事长变更后继续担任公司其他职位的概率。研究结论证实,在转型期的中国,作为非正式制度约束的声誉机制能够在改善公司治理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异质性风险的角度实证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经理人变更中存在的短期进取行为。研究发现,当面临被迫离职的威胁时,经理人倾向于通过额外的风险承担提升公司业绩,从而巩固自身地位,该现象在地方国有企业中尤其显著。这反映了我国上市公司业绩提升伴随着风险累积的现实。另外,本文发现总经理管理防御能力越强,企业异质性风险与总经理被迫离职的敏感度越强,经理人壕沟效应越明显。依据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上市公司CEO薪酬存在租金攫取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2005~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考察了CEO的薪酬是否存在租金攫取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CEO的薪酬主要由公司经济特征决定,具有明显的业绩型薪酬特征,并不存在明显的超额薪酬和租金攫取问题;上市公司总体,尤其是民营控股上市公司CEO的薪酬中存在租金,但租金攫取问题相对较轻,尚未对公司业绩产生负面影响。本文还对不同薪酬水平上市公司CEO的薪酬中的租金攫取问题分别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CEO薪酬水平中等和较低的公司,CEO的薪酬并不存在租金攫取问题,而CEO薪酬水平较高的上市公司中虽存在租金攫取,但问题尚不严重。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uses panel data from China over the period 2008–2015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CEO media exposure on crash risk. We show that CEO media coverage in Chinese firms has a wide dispersion and mitigates crash risk at firms. Our study confirms the important role of media to monitor effectively firm behaviours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