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基层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最前线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阵地。基层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完整、开放并不断自我发展的系统,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性单元。它的能动主体包含政府、企业、人才、研发机构等要素,它的作用条件包括科技资源、法律制度、基础设施、社会舆论等环境,它的运作机制是互动、互融、互促的,它的效能作用是可以通过行政政策等手段来调控。溯源技术创新理论、区域创新体系和政府管理理论,特别借鉴我国基层科技工作的理论成果,对基层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特征、主体要素、创新环境和运行机制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基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思路,为各地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集群创导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可行路径,而以产业集群引导区域创新体系发展要集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将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区域范围内要从产业政策转变为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政策;建立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网络;努力消除区域产业集群的制度壁垒,整合区域经济资源;培育促进产业集聚的区域社会文化环境;推进区域产业集群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等等。  相似文献   

3.
从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角度,对丹江口市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区域创新是我国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研究世界典型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情况,充分认识其建设的特点,能够使我国在开展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工作时,尽快吸收世界范围内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快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工作,以促进区域创新体系与地方经济的互动发展。从国际上来看,印度的政府推动型区域创新体系是成功的典范,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竞争优势的利用以及政府的恰当参与是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李青  王晓波  张劲 《当代经济》2007,(12):84-85
科技创新资源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在科技资源紧缺的形势下,实现科技资源共享是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关键.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和共享,可以合理有效的配置区域创新资源,使有限的科技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文章在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和共享的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机制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宁波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主要指以促进技术和成果转化为宗旨,为用户提供相关服务的机构,其主要特征是从事技术转移活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技术转移,为科技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宁波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研究宁波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目前发展特点及存在问题,探讨今后发展对策,对加速宁波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加强地方创新能力的中心工作之一。从分析杭州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出发,着重探讨了杭州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杭州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6点思路。  相似文献   

8.
论区域合作创新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区域创新与区域发展1.区域创新体系。自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阿·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是一种生产函数的变动"的概念,并特别强调"经济的变革,诸如成本的降低、经济均衡的打破、残酷的竞争,以及经济周期本身,都应主要归因于创新"之后,创新一直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后来,在弗里曼提出并研究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上,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库克教授对区域创新体系进行了较早和较全面的理论及实证研究,并对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认为区域创新体系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而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  相似文献   

9.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加强地方创新能力的中心工作之一。从分析杭州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出发,着重探讨了杭州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杭州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6点思路。  相似文献   

10.
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与讨论是近年来的重要现象之一,本文初步评述了太原高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现状特点,研究认为区内创新体系的主要创新主体创新能力一般,投入不高,产出偏低,资金资源与人才资源均有待提高和优化。  相似文献   

11.
中关村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关村区域创新体系经过近30年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包括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企业尚未成为真正的技术创新主体、区域创新体系功能定位不明确、创新体系结构不合理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国际创新枢纽为目标,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整合区域科技资源,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开放型、国际化的区域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一、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加强地方科技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意义和必要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 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出现了显著的区域化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全球化实质上也是全球经济的区域化  相似文献   

13.
毕亮亮  施祖麟 《经济地理》2008,28(6):946-951,954
长三角整体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依靠其内部各市科技创新能力及竞争力的提高。文章以长三角1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首先,选用因子分析和分层聚类分析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对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其次,通过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对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现状、16个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与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前景进行判断。最后,在"涓滴效应"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以上海为核心城市,以杭州、宁波、苏州(和无锡)、南京四城市为中心城市的"区域科技创新圈",为长三角地区区域科技创新一体化的实现、政府推动区域创新能力走向并制定区域经济和技术发展政策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4.
国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政府作用的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经济区域化趋势要求我国应加快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但是在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中,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孰轻孰重呢?比较美日韩三种区域创新体系,对我国建设区域创新体系过程中,如何发挥政府与市场机制的作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区域公立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各国各政府相继开展了创新系统建设,而"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区域"的建设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突变级数法综合考虑地区生产总值、年末总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经济密度,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基于地区公立科研机构对地区科技创新资源进行评估,研究区域公立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相关性。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公立科技资源之间并无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由二者决定的散点图,呈现较弱的抛物线分布。因此,区域公立科技投入如何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匹配,以提高科技产出效率,有待进一步研究支撑。  相似文献   

16.
区域创新体系与国家层面的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密切联系,相互补充,构成了国家创新体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重点归纳总结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架构与差异化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城市群为单位的区域创新演进方向。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地方合作机制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性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或劳动力,而是知识”。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科技资源最丰富、创新能力相对较强的区域之一,然而由于行政体制和历史发展的局限,长三角内各地方的创新活动各成体系,知识分享和区域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协同效应。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长三角的区域创新系统必须跨越传统的行政区域界限,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群发展与区域创新体系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志红 《经济师》2006,(7):64-66
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区域创新体系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动力,两者存在必然的联系。目前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尚未形成完整的区域创新体系,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必须加快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归纳总结了国外非营利机构的概念、特征和主要功能,分析了非营利机构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的主要功能,指出建设非营利科技机构对加强我国区域服务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论述了公益性科研机构改制是建设我国非营利科技机构的主要途径以及改制需要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20.
一、对地方科技创新应当分类引导,突出重点。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整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离不开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为了提高政府科技资金的使用效果,应有针对性地重点支持创新环境较好的区域,发挥科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