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使得洗钱活动更为便捷,洗钱犯罪已经成为危害国际社会秩序和社会信用的一大“毒瘤”,引起各国的普遍关注。通过对陈水扁“洗钱门”事件的探讨,分析我国反冼钱的现状以及洗钱犯罪的危害性,在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在反洗钱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何加强我国反洗钱的设想,以期有效遏制洗钱犯罪活动,净化社会信用环境。  相似文献   

2.
蒋睿 《经济视角》2010,(5):77-80
在全球化的形势下,洗钱犯罪是作为国际化的犯罪,由于洗钱及其上游犯罪活动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国际社会逐渐通过国内立法和国际公约对洗钱活动给予严厉的刑事打击。由于各国刑法理论传统不同,打击洗钱犯罪的形势各异,各国以及国际条约对于洗钱犯罪的犯罪构成要件的规定存在很大差异。本文主要根据我国洗钱罪的立法规定,借鉴国外的相关立法例,对洗钱罪的犯罪客观构成要件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以洗钱罪的刑事立法和司法完善为宗旨,以刑法学、犯罪学为视角,并提出立法制度完善方面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的形势下.洗钱犯罪是作为国际化的犯罪,由于洗钱及其上游犯罪活动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国际社会逐渐通过国内立法和国际公约对洗钱活动给予严厉的刑事打击.由于各国刑法理论传统不同,打击洗钱犯罪的形势各异.各国以及国际条约对于洗钱犯罪的犯罪构成要件的规定存在很大差异.本文主要根据我国洗钱罪的立法规定,借鉴国外的相关立法例,对洗钱罪的犯罪客观构成要件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以洗钱罪的刑事立法和司法完善为宗旨,以刑法学、犯罪学为视角,并提出立法制度完善方面的构想.  相似文献   

4.
洗钱业“欣欣向荣”,反洗钱“漫漫修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洗钱是跨国有组织金融犯罪的重要形式。尽管国际社会在不断加大打击洗钱犯罪的合作与力度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 ,洗钱犯罪越来越猖獗 ,给相关的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与社会危害。由于洗钱犯罪不仅与国际各类犯罪活动共生 ,更重要的是与一国国内政治腐败紧紧相连 ,而且随着全球化、网络化和电子化的发展 ,对金融业的监管越发困难 ,因此洗钱行业仍会“欣欣向荣” ,而反洗钱之路依旧“漫漫而修远”。  相似文献   

5.
洗钱及我国反洗钱机制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永亮 《经济师》2006,(3):236-237
文章论述了洗钱对经济和社会的危害,解析了洗钱的过程及洗钱犯罪在我国的表现形式,就我国反洗钱的现状及缺陷进行了分析,对我国进一步加强反洗钱工作提出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6.
洗钱犯罪不仅威胁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与信誉,而且破坏经济和社会的稳定,阻碍和谐社会建设。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扩散,热钱的流进与流出均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实质性影响。只有找准新时期洗钱犯罪活动的新特点,弥补我国在反洗钱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洗钱犯罪的防范和打击力度,才能维护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7.
“洗钱”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公害”。据世界银行的一份统计,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除了经政府合法批准对外投资的款项外,外流资金中有相当部分与“洗钱”有关。但直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对于洗钱的定义还不尽一致,但一般是指将犯罪收益、不法收益通过各种手段隐瞒或掩饰起来,并使之合法化的活动和过程。各国司法界定的洗钱犯罪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将所有非法途径如贩毒、走私、抢劫、贪污、诈骗、受贿等方式获得的资金收益进行清洗,使之披上合法外衣的活动统称为“洗钱”。美国、法国等实行这一认定。二是将法律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8.
洗钱犯罪具有诸多上游犯罪,腐败犯罪是其中之一。腐败犯罪,特别是跨国腐败犯罪,日益演化成为跨国洗钱犯罪。犯罪行为人利用国际金融快速便捷的汇兑工具,实施转移腐败赃款的活动。通过跨国洗钱活动,可以使犯罪分子获取大量的现金,并进而从事经营活动,聚敛更多的非法财产,获取更多的经济资源,从而为进一步实施腐败活动提供经济支持。为此,国际社会给予高度重视,在腐败资产追回和预防腐败资产转移目标下,探讨反洗钱国际合作,以及犯罪资产分享等理论和实践问题,为腐败资产追回和预防腐败资产转移探索国际合作途径,提高反腐败国际合作成效提供方法上的参考。我国为研究实施《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投入较大的精力,成立了国家预防腐败局,并广泛开展反腐败国际合作,推动实施《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步伐。本文就围绕以上问题,从反腐败国际合作实践角度,运用实证思考方法加以研究,以期为反腐败调查、追回腐败资产、开展反洗钱合作提供总结与建议性思想材料。  相似文献   

9.
南亚各国因其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特殊存在而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较为典型的地区,同时,也正是因为南亚各国的这种地域特殊性,构成了我国云南边境毗邻地区的特殊地缘关系——境外洗钱及洗钱上游犯罪长期保持着对我国境内侵蚀的高位势,并进而决定着我国云南边境地区的洗钱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显著的特殊性和典型性。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反洗钱控制制度设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使跨境洗钱犯罪日益猖獗,洗钱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面对新的挑战,我国反洗钱管理部门应当至少从四个方面建立起有效的反洗钱控制制度:反洗钱组织机构控制制度、反洗钱法律法规控制制度、金融机构反洗钱控制制度、国际合作反洗钱控制制度,从而有效地杜绝洗钱犯罪在我国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洗钱犯罪的主要手法及其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洗钱犯罪迅猛发展,严重威胁各国的国家安全,危及全球经济发展。洗钱手法层出不穷,常见的主要有走私携带洗钱、将现金“化整为零”存入银行洗钱、利用“掩体”洗钱、利用“地下钱庄”和“保密天堂”洗钱等手法。洗钱犯罪的主要特点有:过程的复杂性;组织严密、隐蔽性强;低风险、高收益;规模巨大、范围广泛;跨国流动性;专业性、科技性。研究洗钱过程中常用的手段方法及其主要特征,便于有针对性地确立控制和打击洗钱活动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发展、法律制度的完善,通过犯罪取得的收益成为了法律追究的犯罪对象,“洗钱”从生活用语转化成专门的法律术语.犯罪分子通过各种犯罪活动聚敛了大量的钱财,由于受制于一国的金融制度,数额巨大的犯罪所得在经济和生活中难以流通,这样就出现了必须将犯罪收入“合法化”的问题,于是产生了洗钱活动.洗钱发展的历史虽然不长,但是,伴随着各类贪利性犯罪的日益猖獗而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13.
重视对洗钱犯罪的控制和预防是打击洗钱经济犯罪的重要环节,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针对洗钱犯罪的特点、过程和手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是控制和预防洗钱犯罪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洗钱犯罪严重威胁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及国际社会面临的一大公害,必须严厉打击。围绕这一问题我们对山西省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就如何有效开展反洗钱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相似文献   

15.
潘晶晶 《时代经贸》2007,5(8X):143-143,145
重视对洗钱犯罪的控制和预防是打击洗钱经济犯罪的重要环节,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针对洗钱犯罪的特点、过程和手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是控制和预防洗钱犯罪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现代银行业已成为洗钱活动的一个重要渠道,本通过分析借银行洗钱犯罪的原因,阐述了目前我国银行业在反洗钱方面采取的措施和立法现状,进而阐明了反洗钱立法的法学理论依据和我国制定专门反洗钱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电子化的逐步实现,洗钱犯罪也日益严重化、国际化。目前洗钱犯罪已经成为一大国际公害,并不断地侵蚀我国经济,造成了国家财富的巨大流失,不但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而且成为我国政治经济稳定的一大隐患。本文从社会政治经济稳定发展的角度剖析洗钱犯罪的重大危害性,并就把洗钱急需的体制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梁子禹 《时代经贸》2013,(10):62-62
当前,洗钱犯罪作为毒品犯罪、走私犯罪及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下游犯罪,严重危害着全球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的安全。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趋国际化,受洗钱犯罪的危害日益加深,尤其是社会资金流转的主要场所——商业银行,更成为了洗钱犯罪的重灾区。然而,我国反洗钱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商业银行真正开始接触反洗钱的时间并不长,经验不十分丰富,还存在客户账户监管不严;客户身份识别不够完善;筛选、甄别可疑交易时,缺乏以.风险文本等问题。本文将分析这些问题并给出解决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的通过标志着我国在反洗钱犯罪方面有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在洗钱犯罪越发猖獗、洗钱活动越加隐秘的今天,我国的反洗钱工作仍然任道重远,本文通过介绍洗钱的概念,国际社会反洗钱的金经验以及我国反洗钱方面取得的成果,分析我国反洗钱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电子化的逐步实现,洗钱犯罪也日益严重化、国际化。目前,洗钱犯罪已经成为一大国际公害,并不断地侵蚀我国经济,造成了国家财富的巨大流失,不但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而且成为我国政治经济稳定的一大隐患,本文从社会政治经济稳定发展的角度剖析洗钱犯罪的重大危害性,并就反洗钱急需的体制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