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军民融合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探索国防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重大创新,是实现发展与安全兼顾的重大决策,是加快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大举措,为实现富国强军提供了根本遵循。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乘势而上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节点上,梳理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军民关系从萌芽阶段上升为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5次历史性飞跃,将军民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总结为始终坚持先进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统领地位,始终坚持国防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始终坚持发挥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特质。新发展格局下以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军民融合要以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科技创新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2.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对现代化认识的深化。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的指导,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走自主创新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现代化经济建设理论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济理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时期形成的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经济建设方略。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实体经济为中心、建立在最新科技成果的应用基础之上、以质量第一为评价标准,并有着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3.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先后探索出五种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其中,新民主主义现代化道路,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世界现代化一般规律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独特创造.过渡时期现代化道路,是一个全面学习苏联工业化方法的"舶来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现代化道路,是试图将苏联工业化内核与我国资源优势和现实需要相结合的理想建设路径.改革开放新时期现代化道路,是通过与一般经济发展规律和世界文明发展方向进行契合对接以确保在与人类共同价值目标融合的过程中实现我国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现代化道路,是根据新阶段、新矛盾、新目标、新任务而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架构、战略部署、布局安排等进行创新升级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我们党和军队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丰功伟绩。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艰难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方针、政策。毛泽东在探索中形成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许多思想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一、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总…  相似文献   

5.
本文"向西发展"的视角是指国家的陆上"向西开放"战略格局,新疆应充分发挥面向中亚的地缘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同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新疆的农业建设也应积极拓展同中亚国家的农业(经济)合作,包括农产品贸易、农产品生产和农业技术合作等。新疆与中亚国家的农业(经济)合作不仅有助于新疆农业现代化发展,也可充分利用中亚国家的农业资源。这种"向西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既不能照搬"内地模式",更不能"模式依赖"。要综合考虑新疆地域特点和农村劳动力状况等进行发展模式创新,建立适合本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特色模式,如构建新疆与中亚农业合作模式等因地制宜的本土化模式,推动新疆农业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中国式现代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的要素”,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社会现象都必须落脚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亦应如此。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主要目标,当然也具有明确的空间指向,需要从空间视角对其进行阐释。在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力图阐明,城乡二元结构的消弭和经济区域协调一体化进程,是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必须立足的空间路径,而国际大循环则需要实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的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空间战略,加之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空间路径,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的历程、成就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改革开放尤其21世纪以来,河南省实施"三化"协调发展战略,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走出了一条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文章梳理了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形成和完善的历史过程,分析阐述了河南省实施"三化"协调发展战略取得的巨大成就,系统总结了河南省实施"三化"协调发展战略的主要经验。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新的概念,是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如何深刻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内涵?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需要认真研究阐释的三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在认真学习研读十九大报告精神的基础上,从三个层面深入解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不断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等视角,研究分析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而研究阐释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9.
<正>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吉林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重要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完全符合吉林省实际,是实现吉林省振兴的重要选择。"三化"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存在着互促共进的关系——工业化是核心、城镇化是平台、农业现代化是基础。因此,推进"三化"关键在于统筹,从统筹的角度发挥核心、平台和基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80年经济思想的主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来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主线表明:解决土地问题、解决温饱问题是为了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始终主张合作经济、扶助集体经济是重视人民群众的合力效应;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走历史必由之路;实现工业化、实现现代化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富强的国家。  相似文献   

11.
《经贸实践》2006,(8):4-6
制造业已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支撑。这些年来,我省制造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亮点。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意义十分重大。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看,现代化是一个不断推进工业化的过程,制造业在其中发挥了主导和基础性作用,也正是有了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才带动这些国家或地区进入了一个较长时间的高速增长期。从我省的实际看,工业经济仍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动力,如果不能解决好工业化与资源、环境和生态之间的矛盾,失去先进制造业的有力支撑,我省的经济就不可能保持既快又好的发展,更不可能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对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目标和重点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兴顺 《技术经济》2007,26(12):112-1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国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鉴于我国区域差异很大,各地的发展环境也有很大的不同,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地区在各个阶段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必然有差异。中部地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区域,经济发展总体上刚刚跨入工业化中期,"三农"问题相当突出,本文就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重点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经贸实践》2014,(11):49-50
“四化同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尤其是“两化互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作为十八大报告提出的重大战略,是引领宁波从县域工业经济主导向城市产业经济转变的强大动力,也是宁波今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提升工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3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始终将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摆上了重要日程,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在世界上创造了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光辉业绩.  相似文献   

15.
科学认识现代化的特征和内涵,不仅需从其性质、内容、空间、时间、过程、发展、路径、效果八方面来着手,还要从其与工业化、近代化、西方化、现代性之间的关系中来把握。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各阶层前赴后继地不懈探索以实现国家现代化为目标的各种救国方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具体成果为指导,先后接续探索出关于现代化建设的四种阶段性理论成果。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不仅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初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点、时代特色、世界影响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还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地迈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从上述历史变迁中,可以总结提炼出对新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诸多有益的结论启示。  相似文献   

16.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辉历程,梳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第十届...  相似文献   

17.
华西村,被誉为“天下第一村”,是全国著名的先进典型,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杰出代表。40多年来,华西村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发展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华西特色发展之路,形成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新局面。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华西村的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示范和表率。  相似文献   

18.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科技创新建设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地推动科技思想创新,以此指导中国科技创新发展之路.本文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科技思想发展为线索,将其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探索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曲折前进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发展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自立自强时期,从这四大时期中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发展战略和政策演进脉络,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宝贵经验:第一,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科技工作,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始终将发展科技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前瞻性地创新科技思想;第二,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断丰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理论,并以此引领中国的科技工作;第三,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审时度势,直面并回应时代课题,适时制定与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及政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9.
尽管十多年来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我国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青藏地区成为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难中之难与重中之重。无论是基于重塑"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还是从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建设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审视青藏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对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借鉴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从比较视角基于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两个维度,对青藏区域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分析,为制定区域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策略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的若干规律性认识,实现了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该文梳理了60年来经济体制演变的轨迹,总结了6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