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我国棉花短期价格波动研究——基于时间序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ARCH模型对我国国内短期棉花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和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对棉花价格波动分别表现为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棉花当期价格受一期和八期滞后价格影响,这显示出市场主体预期对市场变动趋势具有一定影响;国内持续上涨的需求对棉花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相对不显著,而供需缺口的变动是影响国内棉花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棉花进口量的增加有利于减弱国内棉花价格波动;国际市场棉花价格波动对国内价格波动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短期内棉花价格呈现出明显的季节特征,这种季节特征与市场预期、供需变化有较大关联。  相似文献   

2.
基于月度数据,本文运用H-P滤波方法系统分析了外向型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并借助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各种影响因素对外向型农产品价格作用的大小。结果表明,棉花价格高位波动加剧,大豆价格变化具有较长周期波动特征,短期内国内棉花价格主要受临时收储政策、国外棉花价格和汇率变化的影响,国内大豆价格主要受一期滞后项、国外大豆价格、原油价格、汇率和临时收储政策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棉花是除了粮食之外的第二大宗农产品,它对于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棉花价格波动相当频繁,其波动原因也随之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焦点。文章从供求因素、汇率因素、政策法规、投机因素等方面分析棉花期货价格波动的原因,从而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形势下我国棉花价格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出现了国内棉价大幅高于国际棉价的局面,对国内棉农、流通企业及下游生产企业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对我国棉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本课题通过阐述我国棉花价格变动特点及原因、分析当前国内外棉花价差对我国棉产业链各环节的影响、梳理并评价我国棉花价格调控机制的历史演变、研究美国等国家的棉花调控机制与政策,提出了新形势下,完善我国棉花价格调控机制的基本思路,总体目标:稳定棉花市场,保持棉产业链的健康持续有序发展;调控手段:在棉花生产环节重点实施以"差价直补"为主的生产支持型与棉农收入补贴型价格调控相结合的政策,在棉花流通环节重点实施带有反周期补贴性质的"定量收储"价格支持措施,在棉花加工环节重点实施优化关税配额、滑准税和非关税等措施;调控方式:尊重价格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棉花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作用。本课题同时提出了完善我国棉花价格调控机制的政策措施建议:一是健全棉花生产与棉农收入补偿政策机制;二是完善棉花临时收储制度机制;三是完善滑准税和反补贴等调控措施;四是理顺棉花价格调控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5.
棉花流通体制改革 ,是国家对棉花流通采取的必要宏观措施 ,主要缓解收购、加工、生产之间供求不平衡的矛盾。今年是棉花购销价格由市场决定取代国家统一计划价格的第二年 ,放开经营市场必然导致价格波动。笔者就影响棉花价格波动的因素 ,谈几点粗浅思考。一、棉花市场的不稳定性 ,影响着价格波动棉花进入市场 ,国家有关部委建立和完善了收购加工制度、市场准入制度、质量检验制度、储备制度 ,及贷款对象、资格、方式等。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棉花流通体制的禁锢 ,使得现行的管理制度和具体办法明显滞后 ,且实施过程中的不灵活性 ,使得私营企业…  相似文献   

6.
2003/04年度,国内、国际的棉花价格暴涨暴跌,历史上实属罕见。棉花生产、供需关系、价格及棉纱、棉布、服装市场都处于十分频繁的波动中,导致大部分棉纺企业、棉花企业亏损,尤其是棉价大跌使大最棉花企业已处于破产边缘,棉纺企业限、停产,下岗工人、待业人数增加,且仍有加剧之势,棉农也担心新棉上市后卖不上好价钱。一些棉纺企业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应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尽快出台相应措施稳定棉花市场。  相似文献   

7.
中国棉花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分析我国棉花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稳定和提高棉花产量、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我国12个主产省棉花生产的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重点考察了其时序波动和地区差异特征;其次探讨了棉花生产技术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2001-2009年,我国棉花生产技术效率的区域差异和时序波动特征明显,西北棉区技术效率最高且波动最小,其次是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技术效率最低且波动最剧烈;适度规模经营、农民受教育程度、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和非农产业发展对棉花生产的技术效率有正效应,非农人口比例和异常天气的负面影响较大.文章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由于金融危机和国外高额的棉花补贴对国际棉花价格的冲击,基于保护国内棉农利益和棉花产业安全,为制定棉花支持政策提供依据,运用分解求和法列举了棉花生产的12项外部性影响,先分项计算,最后汇总求和评估了中国棉花生产的环境外部性损益。结果表明,2012年中国棉花生产的环境正外部性价值大于环境负外部性成本,两项合计其环境外部性价值为81.0963×108元,其中,棉花生产的碳汇正外部性价值为157.20×108元,灌溉水资源浪费损失、化学污染、生物多样性损失等环境负外部性成本为76.1033×108元。研究认为,为了矫正外部性影响,政府应采取政策措施给予棉花环境保护补贴,并加大节水灌溉设施建设投入,控制棉田化学物质使用量,增强我国棉花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2002年1月—2010年12月的月度数据,利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对国际农产品价格(以棉花、玉米、大豆、小麦为代表)和国内农产品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际国内农产品价格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国际农产品价格向国内价格传导的过程中具有由短期波动到长期均衡的调整过程。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反向因果关系并不成立,国内农产品价格对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影响有限。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国际农产品价格冲击对国内农产品价格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
棉花奖励政策即国家(或地方)为了发展棉花生产、确保棉花收购任务完成所采取的一系列优惠供应物资、资金的政策。棉花奖励政策是棉花价格政策的孪生物,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变化。棉花政策在价格政策的宏观控制下,经过奖励政策的微调,始终趋于合理化、科学化。当棉花价格符合价值规律、棉粮比价合理时,奖励  相似文献   

11.
国际粮食价格的波动趋势及内在机理:1961-2010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际粮食价格波动是影响我国粮食价格和物价总水平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1961-2010年的长时期数据分析表明:1961年以来国际粮价波动经历了6个周期,且呈现出从极其平稳到剧烈波动、再到相对平稳、最后到剧烈波动的变动轨迹。国际粮价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已发生了结构性变化,1961-1999年供给、需求和库存对粮价波动的解释程度为89.50%,但2000-2010年金融和能源成为影响粮价波动的主要方面,其解释程度达到98.08%。2000年以来,国际粮食的消费品属性逐渐弱化,而投资品和能源品属性显著增强,以金融因素为主导、金融化和能源化相交织已成为当下影响国际粮价的核心因素,这种格局与美元发行缺乏实体经济吸纳和外部制衡机制紧密相关。从上述研究结论出发可引申出稳定国内粮食价格、实现粮食安全目标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2006-2020年中国和美国大豆、豆油、豆粕的价格月度时间序列,采用非对称误差修正模型(APT-ECM),分析了中美贸易摩擦前后国内油料价格受国际油料价格冲击影响及波动传导因素.结果 表明,中美贸易摩擦前后,国内大豆价格受国际大豆价格冲击影响显著,反之不显著;国内大豆受国际豆油价格冲击影响存在前期稳定后期波动的显著差异,国际豆油对国内大豆价格也存在"二次波峰"传导机制;国内豆油受国际豆油价格冲击影响并不显著,国际豆油贸易壁垒会使国内豆油价格和国内豆粕价格恢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周期变长,增加国内油料产业链的实现周期.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成因更加复杂,除受供求基本因素影响外,还有一些非市场典型性因素也与国际农产品价格呈现高度相关性,如货币供给量、美元指数、能源价格、心理预期及投机活动、自然灾害、国际间的贸易保护政策等。国际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的国内产业,扰动了国内的市场秩序,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我国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生产、流通、分配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才能防范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棉花价格跌宕起伏,既表现出不断循环往复的周期性特征,也呈现总体向上的趋势性特征。这其中除了供求因素和成本上升因素的影响之外,政策因素对价格产生了强大的作用。近30年来,中国政府从稳定生产、稳定市场的角度出发,高度重视对棉花价格的调控,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其原因主要由于过度强调行政干预,忽视了市场自发调节的功能,同时在体制上也存在问题,政府掌握的资源配置权力过大。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是逐步弱化政府对价格的直接干预,更多地通过市场机制形成和调节价格,政府应将工作重心放在完善棉花市场运行制度体系建设上,逐步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过渡,以更加间接的方式引导协调棉花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内粮价在与国际粮价保持某种关联性的同时也有着自身的变动特征.而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影响粮食价格波动的因素变得更加复杂化.本文将从近年来影响国内外粮价波动的因素着手,逐一分析各因素对2009年我国粮价走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年国内粮价的整体走势做出综合预测.  相似文献   

16.
粮食价格波动的成因及调控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供求、生产成本等内部因素和国内政策、国际市场传导等外部因素共同影响粮食价格波动。而粮价的波动又会影响生产投入、农民收入和上下游产业。需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和粮食直补政策的联动机制,健全粮食价格调控体系、完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等方面完善粮食价格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17.
通过成分分解的方法分析表明,国际上大豆、玉米、大米、小麦实际价格主要受季节成分和周期成分的影响围绕趋势成分波动,随机成分是实际价格偏离趋势成分的最主要因素。国际农产品价格主要受美元指数、国际石油价格、供需状况、市场投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国内消费量对国际大豆、玉米价格也有较大影响。面对新的形势,我国应适当提高价格上涨的容忍度,增强国内农产品供求信息的透明度,加强与美国的合作,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农产品价格的联动影响和双向冲击。  相似文献   

18.
国际油价波动通过产品供需、产业传递、货币政策等渠道传导至国内经济体系.笔者利用国际油价与国内CPI、PPI月度数据,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及协整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变系数状态空间模型描述变量间的动态关系.结果发现,国际油价波动确实影响国内CPI、PPI变动,价格弹性是可变的,在油价上升期大于下降期;国际油价波动对PPI的影响效应大于对CPI的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19.
曾伟 《经济学家》2023,(3):109-119
我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国际粮食价格对国内粮食市场和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基于长周期视角,分析了1964—2022年间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的特征和驱动因素。自1960年代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大涨共发生6次,分别发生于1972—1974年、1977—1981年、1994—1996年、2006—2008年、2010—2012年、2020—2022年,每次持续时间最短20个月,最长超过44个月。全球粮食价格大幅波动的根源和诱因表明,自然灾害和极端气候、地缘政治和地区冲突、贸易限制和供应链受阻、资本炒作和投机是国际粮食价格波动进而引发粮食危机的重要影响因素。总结这六次价格大幅波动规律,供求失衡是国际粮价波动的客观基础,资本炒作和投机是国际粮价短期急剧波动的重要推力,原油价格通过成本效应和替代效应与粮价共振等成为国际粮食价格波动的共性特征。为防范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对国内输入性、传导性风险,应立足国内着力夯实粮食供求基本面,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着力解决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加强粮食期现货市场监管预警打击资本炒作和恶意投机,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提高国际粮食供应链韧性。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中国、美国和印度为研究对象,运用贸易规模指标和价格竞争力指标,分析了棉花主产国的贸易竞争力,得出结论为:美国和印度具有极强的规模竞争力;1992—2000年中国对美国和印度棉花总体有一定的价格优势,入世以后该价格竞争力消失;与美国和印度相比,中国棉花价格竞争力以出口份额较少的废棉与梳理棉来支撑。最后为提高我国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