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与城镇贫困问题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初,中国的贫困形势之一是农村贫困与城镇贫困共存,因此对我国农村贫困问题与城镇贫困问题之贫困原因、社会经济特征进行系统比较,并对当前我国反贫困政策提出建议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构筑社区平台:城市反贫困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贫困问题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政府实施农村反贫困政策取得很大成绩、农村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小的同时,城市的贫困现象却日益严重,并在城市社会中引发了诸多经济、社会矛盾,从而对中国的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90年代以来城市贫困现象成为一项突出的社会经济7问题,各级政府从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出发做了大量的工作。城市贫困增加是中国在社会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现象,目前存在大量的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了有关专家对中国城市贫困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该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宏观统计数据分析,二是贫困原因与反贫困政策分析。课题专家还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进行了实地调查。本文介绍该课题的部分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4.
贫困问题是个世界性课题,反贫困也一直是各国政府的主要公共政策。文章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治稳定、社会制度公正性、贫困的恶性循环等方面对城镇贫困现象引发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贫困空间分异与反贫困政策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贫困问题日渐严重,贫困人口行业固化、区位固化和群体固化逐步形成。由于中国各城市发展水平不同步,城市贫困状况和人口构成呈现出地域、行业、城市等级的空间差异。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业再就业和失业保险制度、住房保障制度等救助制度为主体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城市反贫困政策体系逐步形成。为遏制城市贫困日益恶化,有效破除城市贫困固化态势,应在现有的城市反贫困政策基础上,构建统一的城市反贫困政策体系,多元化社会救助制度,重构贫困人口聚集区地域格局,提升贫困主体反贫困能力。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贫困问题发生了一个转变——从农村贫困到城市贫困的转变。同时,中国走上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全面发展"的有特色的反贫困之路,在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经济体制的不完善致使贫困者教育水平低下、健康状况较差、知识和技能缺乏,因而不能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甚至在某些方面使城市贫困问题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的新贫困是一种转型型贫困,它基于社会基本制度转型而产生,包括经济结构转型、福利制度转型、身份制度转型等方面。由于包括单位体制及户籍制度的彻底消除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转型型贫困现象作为一种结构性贫困现象,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被完全改变。只有从建立平等化收入分配机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发掘民间力量和资源、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促进城市经济均衡化发展等多方面入手,设计并实施与现实条件相契合的反贫困对策,才能防止贫富分化的进一步扩大,维护城市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城镇贫困与综合性反贫困政策框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90年代以后,中国的城镇贫困率呈现上升趋势,近期还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其原因是:人均收入的增长远远落后于人均GDP的增长;财政体系的不平等分配效应;住房市场改革所产生的不平等效应。因此,中国21世纪的反贫困战略应当进行重新调整,除了收入贫困之外,应当更加关注人类贫困和知识贫困问题;同时,其反贫困政策应当是一个包括就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在内的一揽子宏观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9.
由于市场经济规律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湖南省城镇居民中仍有一部分人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其中一部分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从社会影响角度考虑,城镇居民贫困问题千万不能忽视,由于城镇人口集中,人际交往较广,贫困问题产生的社会磨擦力和社会影响力较之农村更大。本文在对湖南省城镇贫困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反贫困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贫困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农村贫困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彻底的解决,我国的反贫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继续坚持正确的开发式扶贫方针,建立政府、社会和市场相结合的反贫困机制,通过加大扶贫力度,加强贫困人口能力建设,完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等措施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扶持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11.
熊主武 《经济师》2007,(8):53-53
城市贫困问题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文章指出,增强经济活力是城市反贫困的前提条件,解决城市人口就业问题是城市反贫困的基础工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城市反贫困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2.
贫困是全球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更为严重.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贫困问题既有其共性的一面,也有其特殊性的一面.对此,国内学者对我国农村贫困的特征、农村贫困的形成机理、农村贫困测量与评估、农村反贫困对策、农村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等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相关研究仍存在一个明显缺陷,即从农户个体角度对贫困问题的分析还相对薄弱.我国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新时期,新的时代背景要求有新的反贫困战略理念与之对应,其中,提升贫困人口利用机会能力和实现自我发展能力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家大力减贫的同时,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呈现新情况。民族地区贫困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和政治问题,关涉到社会稳定与和谐,所以分析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并提出些许反思对民族地区的反贫困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贫困"的内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显现出多层次性和丰富性。立足于对贫困概念的解读强调老年人口的反贫困问题,是中国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的薄弱环节,从而凸显我国老年人口反贫困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2019,(10)
社会和谐是治国理政之基础,而贫困会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研究造成贫困的因素正是社会和谐的逆向研究课题。文章在提出四类"新城市人"概念及其贫困转移路径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贫困转移路径的生命周期规律和存在条件进行深入分析,由此提出充分利用城镇化契机,通过城市建设消除农村贫困的反贫困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镇贫困的变化趋势和模式:1988—2002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收入项目(CHIP)调查数据,估计了1988—2002年中国城镇绝对贫困的变化趋势。根据CHIP调查数据所绘制的贫困发生曲线表明,不论把绝对贫困线确定在哪里,在该时期内中国城镇贫困都在显著减少。1988—1995年,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剧,但此后基本保持稳定。分析收入和贫困决定因素的多元回归模型显示,教育、性别和中共党员等特征扩大了收入差异。来自政府反贫困措施的生活困难救助对减少城镇贫困影响很小。城镇贫困的缓解几乎完全归因于经济增长而非收入再分配。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西部地区贫困问题的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  王立 《经济研究导刊》2012,(31):118-119
关于贫困问题,它已经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地区之间经济水平差距越来越大,虽然西部大开发政策已经贯彻了超过十年,但是在西部地区的很多地方仍然脱不掉"贫困"这顶帽子。从西部地区贫困的原因着手,进而来提出反贫困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巴西都是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尤其是城市贫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从巴西反贫困经验看,中国在城市反贫困问题上应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中等阶层收入,保护农村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给予城市农村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平等待遇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与产品、劳务供给相比,就业供给是第一供给,而产品、劳务供给则是第二供给。在中国目前的城镇贫困人口中,职工失业型贫困已成为主体。中国的城镇反贫困,除抓好城镇贫困群体的生活保障外,重视就业供给的治理,即第一供给的优化是中国城镇反贫困的基点选择。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的构建不可能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之上.中国剩余城乡贫困问题大量存在的现状特征既是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之一,又凸现了中国目前城乡反贫困政策中"双轨制"模式的局限性.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城乡反贫困模式的并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