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以1958-1960年“大跃进”时期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某些“左”的错误为背景,论述了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毛泽东敢于正视错误,深入调查研究,集中全党智慧,为保护生产力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改善提高广大人民生活水平,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方针和政策,从而使全国人民渡过困难时期。这充分说明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不论在进攻还是退却中,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2.
在建国初期的1951年年底至次年下半年近十来个月期间,我们党曾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过一场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伟大的群众运动。这就是下面所要论述的“三反”运动。毛泽东同志在这一场伟大的群众运动中起到了指挥领导的作用。通过对“三反”运动中发表的各类文稿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对毛泽东如何指挥“三反”运动的理解看法,从“三反”运动的背景与提出、毛泽东在“三反”运动中的反腐败策略以及“三反”运动的经验和启示,简单述评毛泽东是如何指挥“三反”运动的。  相似文献   

3.
关于开展《中国中部崛起纳入国家行动》的倡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环境多样,民族众多,人口量大,空间发展不平衡的世界级大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政治上经历了“站起来”(新中国成立),“跑起来”(改革开放)和“飞起来”(跨入宇航时代)三大历史阶段。在区域经济发展上,依据所处的国内外政治环境,先后实施了156项工程重点突破和三线基地建设——毛泽东时代的区域发展模式;东部沿海改革开放,梯度发展——邓小平时代区域发展模式;西部地区大开发,缩小东西差距——江泽民时代区域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一、高速低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顽症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绩,但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高速低效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顽症。追求过高的经济发展速度,而忽视经济效益的提高,在40年中曾屡屡发生。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追求以钢铁为中心的重工业的超高速发展,结果造成重大比例关系严重失调,打乱了正常的生产秩序,造成各方面的严重浪费,使国家  相似文献   

5.
2006年3月3日白俄罗斯召开第三次全民代表大会,一致通过了“2006-2010年白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了未来5年白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就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达到这个目标,白俄罗斯经济发展将从粗放型向集约化模式过渡,大力提倡发展创新经济,提高产品竞争力,扩大对外出口.从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6.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兼与温州模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发展模式的几个理论假说   改革开放以来,以苏州、温州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其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被概括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所谓“模式”或“发展模式”,其基本涵义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的路子”,也就是对特定时空经济发展特点的概括。根据此定义,我们先要澄清以下问题:   1、模式是不变的吗 ?我们认为,发展模式都是特定约束条件下微观行为的宏观表现,条件的可变性决定模式内涵的可变性。对同一模式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加区别的模式观,实…  相似文献   

7.
老龙头     
毛泽东强调要讲真话  冯蕙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第 2期上撰文指出 ,毛泽东一贯强调要讲真话 ,反对弄虚作假。在党的七大上 ,他将是否讲真话作为党内存在的一个问题专门提出来 ,说 :“讲真话 ,每个普通的人都应该如此 ,每个共产党人更应该如此。”“这个问题解决了 ,我们党的作风就可以更切实了。我们一定要老老实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 ,浮夸风盛行 ,毛泽东发现后进行纠正。 195 8年 11月他在武昌会议上专门讲了作假问题 ,他说 :“现在横竖要放‘卫星’ ,争名誉 ,就造假。”“建议跟县委书记、公社党委书记切实谈一下 …  相似文献   

8.
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是中国在实施赶超战略过程中,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发动的一场暴风骤雨似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大跃进”运动发动的原因源自多个方面,从“大跃进”发动前后中国的经济体制角度,就赶超战略、生产资料所有制、计划经济体制、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以及当时的工农业发展体制等五个方面加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刘少奇的合作社计划”,这个概念是我杜撰的,未曾见任何人提过。然而,刘少奇合作社计划的存在的确是事实,只是过去和现在都未引起重视而已。  相似文献   

10.
岁末年初,我们慕名来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风景秀丽的紫竹公园北侧的北京舞蹈学院。北京舞蹈学院是我国唯一一所舞蹈高等学府,面对中国入世和国家“十五”计划的要求,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王国宾就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如何迎接WTO对舞蹈教育的挑战等有关问题,向我们畅谈了舞蹈学院今后发展蓝图和总体思路。北京舞蹈学院创建于1954年,近半个世纪以来,受到党和国家大力支持和关怀,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真、陈毅等都观看过学院…  相似文献   

11.
陈云从总结1958年杭州半山钢铁厂厂房倒塌事故的教训出发,深入阐述了"大跃进"运动以来全国基本建设战线存在的严重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和解决办法。陈云的政策思想,为中央决策提供了依据,对"大跃进"运动前期基本建设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也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积累。  相似文献   

12.
Chairman Mao Zedong’s Great Leap Forward development plan strongly affected food security in rural China at the time, given that many of the associated policies exploited rural labor and extracted resources. A few months after the plan’s initial implementation in August 1958, food shortages were reported; by the spring of 1961, more than 30 million citizens had died of starvation and famine-related illnesses. However, as the national plan was rolled out and then upheld over three years, on-the-ground implementation was nonuniform. Using georeferenced terrain ruggedness data which captures small-scale topological irregularities and information on provincial leadership attitudes towards Mao’s plan, I provide evidence on forces underlying the famine’s intensity and distribution.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a differential effect, in which a fear-based incentive structure characterizing the plan’s implementation is implicitly embedded. The baselin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ugged terrain protected more than 4.6 million rural Chinese from dying in the famine. By identifying an additional benefit of ruggedness to health and well-being in some rural communities, I show that not only does a causal relationship exist at a local level between Great Leap policies and famine mortality, but also that the lethality of the policies varied per state power at the time.  相似文献   

13.
“卫星”是如何上天的——乡村基层干部和“大跃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卢晖临 《开放时代》2008,(5):116-126
本文探讨基层乡村干部在“大跃进”粮食“放卫星”中扮演的角色。基层乡村干部身处层层加压的统治链条中,如同被一股强大的潮流所裹胁。由于自身的社会特征,他们在压力之下,成为推波助澜者。进一步,他们之所以能够在乡村社会掀起狂澜,是因为共产主义革命以来基层乡村社会的变化为他们提供了巨大的政治活动空间。最重要的,是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已经与传统小农判若两人的农民:那些因为财产权利屡受侵犯、利益纽带不断松懈而越来越漠然的农民,在那种特殊的情况下,选择了随波逐流。  相似文献   

14.
能源消费、结构突变与中国经济增长:1952-2005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师博 《当代经济科学》2007,29(5):94-100
能源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必要支撑,但是在理论上,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不明确.本文采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结合结构穿变分析,实证检验基于生产函数的能源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大跃进"的终结与大庆油田的量产,引发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的变迁,导致1961年能源消费也现结构突变.这使得1952-2005年能源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1962-2005年二者间具有协整关系.在短期能源消费内生于经济增长,长期中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变动的诱因.需要指也的是,如果忽略产业结构的影响,会低估能源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The Great Leap Forward (GLF) (1958–61) in China was a natural experiment that removed private property rights to achieve rapid growth via central planning, producing immediate famine and death. Using three measures for the GLF, we find that it still exert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output per worker in 2004 across Chinese provinces. This result is robust to the use of political factors from the GLF period as instruments.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persists after controlling for climate conditions and initial output per capita. Moreover,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exists when we change the dependent variable to output per worker in 1978, which refutes the notion that market‐oriented reforms alone explain the difference in income in 2004. Therefore, the GLF has had a lasting, negative effect on output.  相似文献   

16.
We construct a structural econometric model to measure partially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political movements in China. Consumption, or equivalently investment, is determined by a central planner trying to maximize a multiperiod objective function. Political events are modeled by exogenous changes in the shocks to productivity and to investment which affect the time paths of major economic variables. Effects of the events are measured by comparing the time paths generated by the model with and without the changes in the shocks. The dynamic optimization model is estimated using data from 1952 to 1993. In contrast with our earlier work, we assume a trend-stationary process for log total productivity rather than a random walk process and estimate that without the Great Leap Forward Movement output per capita in China up to 1993 would have been on average 1.18 to 1.71 times as great. Without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corresponding figure would have been 1.08 to 1.12 times as great.  相似文献   

17.
指标管理的失败:“大跃进”与困难时期的官员造假行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论文从高指标、高压出发,分析了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大跃进”与困难时期的官员造假基础,指出指标考核让造假成为官场的一种游戏规则,趋利避害是官员的正常行为。论文分析了几类造假动机和几种官员的造假,最后指出指标考核弊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刘建平 《开放时代》2009,(11):30-46
为抵制日本政府敌视新中国、拒绝邦交正常化但唯利是图的对华政策,中国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末切断经济交流并厘定日本政府必须停止反华政策等政治原则作为重开贸易的条件。但由于日本民间组织、在野党和重视对华关系政治活动家的推动,更由于发生了“大跃进”的经济灾难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外交挫折,中国虚化政治原则而重开中日贸易,并尝试联合日本反抗苏联;对日外交形成了经济和政治实用主义的两条路线。60年代对日外交的转型发展或可谓应付时局的选择,但偏离中日关系主题,因此衍生了影响深远的负面后果。  相似文献   

19.
李若建 《开放时代》2010,(9):98-118
“大跃进”时期的县级官员在整个国家的行政结构中处于一个夹层位置,一方面其命运取决于上级的好恶,另一方面对下级和民众的权力基本不受到制约,因此他们从理性的角度发出,只能对上惟命是从,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对民众所遭到的痛苦,表现出良知的一面。有一部分县级官员为上级的错误和自己的过失承受了惩处,不过最根本的原因是行政体制所造成的,在一定程度上说,县级官员也是行政体制问题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20.
贺照田 《开放时代》2010,(11):64-79
本文的核心关切不是20世纪80年代陈映真正面展开的诸具体知识、思想、文学、文化论述实践,而是隐含在这些后面的——被六七十年代陈映真热烈理想化的中国大陆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规划与实践,因“文革”后中国大陆自身对其中问题的检讨与不义、残酷的揭露,而引发的对陈映真的冲击和他因之产生的思考、观念的调整与摸索。致力于这样一种角度,是因为从这一角度所能引出的整理与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对80年代陈映真诸具体知识、思想、文学、文化实践内蕴有更精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准确地揭示80年代陈映真诸具体知识、思想、文学、文化实践背后更内在的观念型构与感受型构,而这揭示本身便有着重要的思想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