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贺照田 《开放时代》2010,(12):69-88
本文的核心关切不是20世纪80年代陈映真正面展开的诸具体知识、思想、文学、文化论述实践,而是隐含在这些后面的——被六七十年代陈映真热烈理想化的中国大陆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规划与实践,因“文革”后中国大陆自身对其中问题的检讨与不义、残酷的揭露,而引发的对陈映真的冲击和他因之产生的思考、观念的调整与摸索。致力于这样一种角度,是因为从这一角度所能引出的整理与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对80年代陈映真诸具体知识、思想、文学、文化实践内蕴有更精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准确地揭示80年代陈映真诸具体知识、思想、文学、文化实践背后更内在的观念型构与感受型构,而这揭示本身便有着重要的思想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2.
艾·阿·瑞恰慈是英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英语教育家,他于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推广基本英语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基本英语运动失败的表面原因是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而深层原因是中国的民族意识与帝国文化的对抗.在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之争、思考语言的意识形态功能的思想背景下,中国教育界虽然接受基本英语,但英潜在态度依然很警惕.基本英语运动旨在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但在具体的推行过程中,逐渐蒙上英帝国争夺在华利益的色彩.基本英语运动的失败让我们思考文化运动与政治现实之间的矛盾,揭示存在于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困境,启迪我们思考这一研究对当今中西文化交流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思想史的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功秦 《开放时代》2002,(1):102-109
本文讨论了思想和思想史的一般特质、思想与历史、思想与利益的关系以及思想史研究的意义诸问题,力图从整体上把握思想史这一文化现象,揭示其价值与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消费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缘由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主义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具体来讲主要有这几方面:全球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打开了方便之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提供了有利市场环境,中国经济制度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传统文化中面子文化提供了观念支撑,社会转型期中国民众消费欲望的获释提供了心理基础.全面深入地考量消费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缘由,对我们准确把握消费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制约中国学术思想界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试图从知识生产与其所处的历史、现实间的应该关系这样一个视角,对中国大陆近二十年的知识思想状况,给出一个批判性分析,并尝试探讨改变这种状况的途径所在。进而沿着这一结论,对制约着中国大陆学术思想界却未被学术思想界自觉面对的九个方面给予扼要的分析。以望通过这种直接提供讨论点、观察点的方式而非抽象笼统的呼吁方式,对中国大陆学术思想品质的提升和改善给以具体的推动。  相似文献   

6.
从二、三十年代新文化干将激烈、彻底的批判,到新时期"寻根文学"试图重估的尝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断深入,而这种趋势到了九十年代以后有了更进一步的突破。以陈忠实的《白鹿原》为代表,中国文化观念逐步朝着辩证、理性的方向推进,这对于把握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定位无疑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知识观念为人们立业、修身、在社会中安身立命发挥着实际的指导功能,同时它又与指导人的社会实践、揭示各种社会关系连在一起,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中国古代的知识体系是在人类对事物的分类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学术分类与图书分类是支撑中国古代知识系统的一体两面,二者共同推进了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知识阐释以天人合一为起点,以人们观念中的大"道"支配知识的外在表现方式,以追求人的身心和谐统一为目标。这些观念的形成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和传统知识体系的建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晓斌 《现代财经》2006,26(1):26-31
本文首次引入聚类分析,结合三项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指标,通过对上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和本世纪初叶三个年代样本的定量分类,第一次将中国大陆FDI来源结构划分为核心、主导、重要、一般和边缘五个层次,据此重新确认了中国大陆FDI的主要来源地和来源地域,研究了各主要层次与某项FDI流入指标排名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先前诸种流行说法的不当之处,并进而勾勒出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大陆FDI来源结构的主要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9.
徽学业已成为国内地域文化的三大显学(煌学、藏学、徽学 )之一。徽学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它展示了中原文化的漫衍、嬗变,成为人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化石和活标本,因而吸引着中外不少学者为之探奥发微。徽学研究肇始、发展于上世纪 50年代。此后即越来越被重视,迨至 80年代以后,徽学研究成果迭出,专门研究机构纷纷建立。近年来,徽商与徽学的研究更成了时尚与热点。它对中文化史、中国经济史领域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陈学文教授所著《徽商与徽学》一书,将徽商与徽学两者的研究有机结合,视之为一个整体。但又认为两者互为因果,形成强有力的…  相似文献   

10.
把新媒体数字化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雕刻艺术保护和传播进行全新整合,探索当今徽雕艺术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的科学方法及具体实践,势必将成为我们日后获取徽雕艺术知识的重要手段。数字化传承就是本着发展、推广和应用的观念来传承徽雕艺术,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归纳、提炼及再提升。  相似文献   

11.
“80年代”是怎样被“重构”的?—若干相关论作简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段被符号化了的特殊时期,“80年代”正在陷入一场多方合谋的书写竞赛,事关“80年代”本来面目的许多重要问题正在被肆意改写和重构,其肇因皆在于对这一思想史上特殊时段的思想主线有意无意的背离。“80年代”的中心问题是“如何避免‘文革’的重演?”而中心论题则是“反封建”。整个“80年代”文化思潮的演变环节依次是“反‘文革’”,“反封建”,“反传统”,再往后才是所谓“文化热”,而贯穿各个环节的中心线索是对“文革”的反思。“启蒙”是整个“80年代”的基本属性,从“反‘文革’”到“反封建”到“反传统”,全都是在“启蒙”:因此,整个“80年代”都属于“新启蒙”时代。  相似文献   

12.
肖楠 《经济研究导刊》2009,(12):197-198
纵观历史,毛泽东与刘少奇之间的分歧,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选择。毛泽东主张打倒刘少奇的主要因素,就是基于刘少奇对“大跃进”模式的放弃。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目的,就是想通过领导阶层的“革命化”,重新推行“大跃进”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黄文治 《开放时代》2010,(8):146-158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经历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场景。王奇生教授新著《革命与反革命》一书从一种社会化或关键性的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动角度,寻求历史演变的线索或脉络,并作了精致素描。本文从革命史研究的新视角、全书流动的脉络、几点商讨与发散思考、革命正义道德去从等方面对其进行不失宏旨性评述,希冀能进一步透视作者的革命政治文化观。  相似文献   

14.
从“文革”发端的1965年到日中恢复邦交的1972年,“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席卷日本。本文以当时日本综合性杂志的有关中国报道为素材,从日本论坛的“中国论”的变迁过程来探讨“文革”对日本的影响和)中击,同时也回顾了“文革”之火在日本,从学生运动到工人阶级,从“全共斗”到新左翼各派,从学园纷争到个别斗争的阵地战的变迁过程。本文认为,研究“文革”对日本的冲击与影响,不能仅仅将其作为一个时期研究中国的成果总结来认识,还要将其置于战后日本精神史的高度进行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15.
孙沛东 《开放时代》2010,(6):84-101
本文通过访谈案例归纳出了“文革”时期广东出现的“奇装异服”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分析了国家对个体着装实践的规训机制,并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维度探讨了它得以实施的深层次原因。研究的基本结论是:服装秩序和着装政治是统治者赖以规范社会,建立社会共识及其政治合法性的一项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中国20世纪的70年代被认为是一个荒唐的年代,疯狂的年代。“晚年的毛泽东”被官方定性为“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但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和“文革”期间的毛泽东思想却在西方世界掀起了一阵思想狂潮。在“马克思主义”的百年思想史上,毛泽东思想(Maoism)是唯一受到广泛承认的中国人的贡献。尤其在法国的“五月风暴”之后,毛泽东主义和中国的“文革”随着激进分子的革命浪潮被卷入了法国。但是,带着对东方乌托邦的幻想隔岸观战,法国人所认识的“毛主义”是一种带有法国政治文化烙印的法式毛主义。  相似文献   

17.
The paper constructs and analyzes a long‐run time series for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 from the Communist Revolution to the present. There have been three peaks of inequality in the last fifty years, coinciding with the Great Famine of the late 1950s,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of the late 1960s and 1970s, and finally the period of openness and global integration in the late 1990s. Econometric analysis establishes that regional inequality is explained in the different phases by three key policy variables—the ratio of heavy industry to gross output value, the degree of decentralization, and the degree of openness.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effect of parental education on children's education by using instruments generated by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mechanisms of this causal relationship. Several important findings stand out from our empirical analyses. We find a larger intergenerational persistence in education for higher level in urban areas but for a lower level of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The main results from instrumental variable estimation show that the nurture effect is larger and more significant for fathers than for mothers. A deeper investigation of the mechanism behind this nurture effect informs us that a father's education passes on to his children's education partly through the income channel. Another notable finding is that even after controlling for fathers’ income, parental education still ha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 on children's education through the nurture effect. This indicates that beyond the income channel, there may exist other channels such as better home environment, which deserve to be explored in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9.
Drawing from an extensive literature on the European witch-hunt,McCarthyism, and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this articlestudies how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of civil liberties protectionand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leader has better information aboutthe level of the alleged menace than the populace, togetherwith other variables, jointly determine the incidence of witch-hunts.I develop a model showing that at any level of civil libertiesprotection, the incidence of illegitimate witch-hunts is higherwhen the leader enjoys an informational advantage than whenhe does not. This difference, however, is decreasing in thelevel of civil liberties protection. However, no amount of civilliberties protection is sufficient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of illegitimate witch-hunts, so long as the citizen has a concernfor the menace, and the leader enjoys an informational advantageand finds the benefit from conducting a witch-hunt to be largerthan his reputational lo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