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玛兰  李晓云 《经济地理》2019,39(6):172-182
文章采用1981—2015年的省域面板数据,在分析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变动趋势的基础上,利用线性混合模型探究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与1981年相比,2015年中国省域粮食作物、棉花种植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蔬菜、油料种植比例整体呈增长趋势;大豆种植比例在大多数省份呈下降趋势,少数省份呈上升趋势;在粮食作物内部,小麦种植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玉米则呈增长趋势,水稻种植比例在部分省份呈下降趋势。②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省际差异性。农业劳动力转移会促进大宗粮食作物种植比例的增加,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发达地区及大型农产品集散区的经济作物(蔬菜)种植比例增加。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有利于促进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的增加,尤其是蔬菜种植比例,但不利于传统粮棉作物种植比例的增加,尤其是棉花种植比例。③除此之外,工业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率、人均耕地面积、农业补贴、化肥、灾害率均对作物种植比例的形成及变动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重视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题组 《经济论坛》2003,(24):59-59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由于缺水,目前河北省中低产田占60%~70%,使土地的潜在优势得不到发挥。农业用水主要为种植业灌溉用水,农业灌溉用水量超过农作物需水量的77.7%。南水北调后,我省农业用水量增加不多,以水为代表的资源供求矛盾突出,已成为我省农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从1991~2001年河北省种植业结构变化看,种植业结构总体上由粮食+棉花、油料转化为粮食+棉花、油料和蔬菜。总体看,粮食、棉花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的比重降低,油料、蔬菜播种面积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的比重上升。据统计,我省粮食作物、棉花、油料、…  相似文献   

3.
将农业产业链分为大宗农作物粮棉油产业链、畜禽渔产业链和蔬菜果木产业链,结合对安徽省这3种产业链结构和特征的调查数据,研究不同产业链的技术创新特征,认为应加强农业产业链主体之间的联合,发挥网络创新的比较优势,加大对蔬菜果木产业链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山西农业生产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的山西农民根据各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农作物的生长特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对农业生产方式、农作物耕作技术进行了改进,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不断引进和扩种新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品种,丰富了我省作物的栽培品种,促进了商品性农业的发展。根据我省南北不同地理环境与不同气候特征,形成了不同的农作物区域分布。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农作物种植结构演变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传统农区湖南省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空间集聚分析、时序变化趋势分析等方法,结合GIS技术分析1986—2016年湖南省县域典型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格局及阶段性特征,从环境基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探讨种植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1986—2016年湖南省共出现29种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有83个县市区进行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调整,主要调整方向为降低主粮作物的种植比例,增加经济作物和蔬菜类作物种植比例,类型丰富度呈先增后减的趋势。②从县域尺度上看,1986—2016年湖南省作物种植比例呈显著减少趋势的主要是早稻、晚稻;种植比例呈显著增加趋势的主要是中稻、蔬菜和油料,种植类型格局调整为中稻、玉米、蔬菜和油料等作物共存的种植类型格局。③农作物种植结构演化是区域自然环境基础与外部影响因素相互作用、交互影响的结果。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通过作物价格差异、劳动力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地区种植面积,助推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增加;科技进步通过农业技术推动地区种植面积增加;农业政策通过宏观调控与加大农业投入保证地区粮食种植面积;环境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地区种植面积与规模;气候变化通过干预农户对作物种植类型与种植面积的选择,从而影响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  相似文献   

6.
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土地直接参加农业生产过程,为农作物在整个生长发育期间,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这就决定了农业生产所要求的土地,必须是具有肥力的土地——土镶,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土壤的肥沃度对农作物收益是有其变化规律的,这就为投资程度提供了依据。一、土壤自然肥力到经济肥力的形成土镶肥力是指陆地表面疏松土层具有长期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生活过程中所需要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按它形成过程来分,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两种。我们知道,土壤的形成过程是经过风化过程——母质的形成过程和生物活动的成土过程…  相似文献   

7.
申玉美 《城市建设》2010,(7):441-441
林粮间作是有目的的把多多年生木本植物,如乔木、灌木,与农作物在同一块土地上进行经营,并采取时空排列或短期相同的经营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对土地、空间、温度、水分和肥料的利用率,并能够保持水体和能源等生态效益。在本文中,笔者从林粮间作对光、热、水资源的利用,对土地中土壤养分的利用,木本植物对农作物的保护,这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出林粮间作系统有哪些生态效能。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漳州市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紧紧抓住增加农民收入这条主线,把蔬菜产业开发做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措施之一,使蔬菜生产由原来的传统产业迅速发展为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随着蔬菜生产的深入发展,漳州市蔬菜产业既面  相似文献   

9.
平衡配套施肥技术是指合理供应和调节作物必需的各种营养元素,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从而达到提高产量和改善农产品品质,减少肥料浪费,防止环境污染的目的。平稳配套施肥技术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农作物需肥规律、耕地供肥能力和各种肥料效益,合理确定各种肥料的施肥量,并加工成各种作物的专用配方肥,推广先进的施肥方法和技术,做到平衡施肥,缺素补素,以平衡土壤养分状况,改善土壤条件,满足农作物需求,确保农业生产优质、高效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玉米是农业经济农作物种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社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对玉米的需求量不断的增加,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玉米种植的质量、增加玉米种植的收成,优化传统的单株种植技术就十分重要.所以,玉米双株高产种植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操作简便,使用方便,玉米种植质量高、产量大,值得在农业领域进行广泛的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1.
分析我国东南沿海开放地区龙海市外向型生态农业发展基础与存在问题,提出实现该地区外向型农业生态经济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业物流信息体系中包括农业市场信息、农业物流的资源信息,而现在农业信息系统和农业物流信息体系所能提供的信息品种和质量都不能满足需要,缺乏有效的信息导向,农资和农产品物流的流向带有盲目性,流程不合理,这是导致在途损失严重,影响流体保值增值的重要原因,由于农业生产、运输和消费在地点上是分散的,且都会成为需求方或供应方,所以物流增值服务网络应该是分散的、自组织的对等网络。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东南沿海龙海市外向型生态农业发展基础与存在问题,提出实现该地区外向型生态经济农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设施农业,通过各类保护设施和高新技术的应用,扩展了资源利用空间,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了土地的增值。文章在设施农业土地增值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以河北省曲周县塑料大棚设施农业为例,对其进行增值评价。  相似文献   

15.
比较优势理论与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以福建省为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李永实 《经济地理》2007,27(4):621-624,628
应用比较优势理论探讨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问题。理论推导得出,按照区域农产品生产优势来选建农业专业化部门能够实现农业增效,提高农业生产整体水平。以福建省为例,采用区位商和平均值法分析了主要农产品生产比较优势。结果表明,福建省多数县份的一种或几种农产品具有显著比较优势,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已现端倪。但目前大多数县份主导产品不显著,专业化生产与农业资源禀赋不相协调。按照县域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创建农业专业化部门,将是福建省解决"三农"问题和协调县域之间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业生态系统营养循环链的断裂与重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完整的营养循环是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传统农业属于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循环结构完整,持续健康、繁荣。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耕作方式的转变,农业生态系统营养循环的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一系列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问题。通过秸秆还田以及城市生活废弃物(排泄物、厨房垃圾等)向农业生态系统的返还,重建农业生态系统完整的营养循环,是我国农业生态系统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重庆三峡库区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三峡库区实施低碳农业战略对保护库区生态环境、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对重庆三峡库区低碳农业发现的现状、前景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研究,针对重庆三峡库区资源和环境特点,提出重庆三峡库区低碳农业发展必须采取全过程控制,即从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生活废弃物资源化、碳排放固化等源头、过程和终端进行控制。建议建立低碳农业建设的引导机制,建立碳交易平台,建立低碳农业的市场基础;完善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提升对低碳农业的吸引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加强科技创新;强化财政支持。  相似文献   

18.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 实现绿洲生态农业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中国干旱区经济的主体是农业,而绿洲是其载体.当前绿洲农业现代化还面临农民受教育水平低、资金短缺、区域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地域分布特征的制约等问题.实现中国干旱区绿洲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是推行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Policymakers seeking to modify financial incentives to increase the flows of ecosystem services in and around tropical moist forests must consider where to focus their attention and what collection of incentives can effectively achieve policy objectives. In most cases, policymakers focus on extensively forested areas where the flows of ecosystem services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is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massive flows of carbon and soil nutrients from forests to agriculture. In these forest margin areas the stock of primary forest is eventually exhausted and the cheap ingredients provided by nature to agriculture become increasingly scarce. At this point, policy interest generally wanes, and agri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begin slow declines in ecosystem service exchange, often with negative consequences for rural poverty. How does one promote increased flows of ecosystem services from agricultural lands without increasing poverty when forests and soils have been depleted? Can the standard instruments, e.g., 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be effective in such situations, and if so, do the costs to society of securing these services increase? Here we focus on the flows of ecosystem services at the end of the cycle of converting primary forest to agriculture. Primary data from the Bragantina area in the southeastern Brazilian Amazon, an area cleared of primary forest decades ago, are used to characterize smallholder production systems, to describe the flows of ecosystem services into and from these systems, and to develop a bioeconomic model of smallholder agriculture capable of predicting the effects of several types of policy action on ecosystem services provided by and to agriculture, and on-farm household incomes and food self-reliance. Of particular interest is the Proambiente Pilot Program in Brazil, which uses smallholder payment schemes to induce farmers to manage land and forest resources in ways that generate more ecosystem services. Baseline results suggest that smallholder agriculture leads to a gradual loss of ecosystem services (mainly above-ground and root carbon) provided by secondary forest fallows, and that reduction in fallow age leads to reductions in plant diversity. Intensifying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accelerates this process, but considerably increases smallholder incomes. Paying farmer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linked to the retention of secondary forests and the Proambiente program both increase area in forest fallow, but the latter substantially reduces farm income because of input use restrictions. In general, programs aiming to promote the produc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should not limit farmers' choices of ways to provide them. Employment and food self-reliance issues associated with policy options for increasing on-farm stocks of carbon and plant biodiversity are also explored.  相似文献   

20.
孙定东 《经济问题》2012,(6):67-71,77
近年来农产品特别是蔬菜价格大涨大跌现象凸显了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问题,更说明了其中的利益分配问题。试着探索实现以具有资源、地缘和产业特征的项目为基础的"三农"伙伴关系安排的机制,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通过政府干预的经济内生性的力量,达成一种类似纵向的合约,以解决农产品产前卖方垄断和产后买方垄断等市场失灵问题,促进"三农"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农业产业化、系统化和市场(一体)化发展,同时这也有利于兼顾公平和效率,有利于加强政策协调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