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林粮间作系统的生态效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粮间作是有目的的把多多年生木本植物,如乔木、灌木,与农作物在同一块土地上进行经营,并采取时空排列或短期相同的经营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对土地、空间、温度、水分和肥料的利用率,并能够保持水体和能源等生态效益.在本文中,笔者从林粮间作对光、热、水资源的利用,对土地中土壤养分的利用,木本植物对农作物的保护,这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出林粮间作系统有哪些生态效能.  相似文献   

2.
农林结合生产方式是指在同一土地上,将农作物或(和)其他经济动植物与多年生木本植物在时间或(和)空间上进行众多类形的组合而形成的土地利用模式的总称。这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其优点可概括从两个方面阐述。一是有利于提高自然生产力;二是有利于提高总体经济效益。在自然生产力方面,该方式可以多层次、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土地,国土资源部在其颁发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根据土地的用途、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等因素,把我国土地划分为8大类: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其中,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耕地中还包括北方宽小于1米,南方宽小于2米的沟、渠、路和田埂。耕地又分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和菜地5个二级地类。  相似文献   

4.
土地流转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条件。然而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却出现了较多无偿转包现象,这反映了我国土地流转制度存在着非正规现象。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对无偿转包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以下基本结论:第一,无偿转包能够规避土地流转中的产权风险。第二,转出户能够获得的潜在地租越低,转出户的非农化程度越高,或转出户对亲朋好友信任程度越高,无偿转包的情况就越有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   

5.
西部地区土地整理生态评价 --以甘肃省酒泉市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彭群  龙花楼  罗明  王军  古志新 《经济地理》2003,23(6):822-825
论文结合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针对土地整理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甘肃省酒泉市为例,选取坡度、地下水位、土壤盐渍状况、土壤有机质含量作为评价因子,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利用评价模型,对研究区进行土地整理生态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土地整理方向和措施。生态评价综合分值在80—100之间的耕地应被划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其土地整理措施主要是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改善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品质;非天然林的林地整理应考虑向经济林发展,发展特色林果业;未利用地可作为耕地的后备资源进行有计划开发。分值在65—80之间的耕地应划为农田保护区,整理措施应注意农田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措施的设计;林草地整理措施则要防止林草地退化,适当发展经济林;未利用地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适度开垦为耕地。分值在50—65之间的耕地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逐步进行生态退耕,防止耕地沙化以及加强水土保持措施;未利用地整理措施主要是保持原有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分值为0—50的耕地必须实行生态退耕还林还草的整理措施。注重林草地保护和提高植被覆盖率;未利用地保持原状不能开垦为耕地。  相似文献   

6.
一、完善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 公众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涉及社会各个领域,而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追求的利益各不相同,并通过竞争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就要求有一个长效管理机制对公众的整体利益加以保护。因此,相应的法律法规是保障公众有效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也是确保依法有序参与的必要条件。首先在土地管理法中明确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必须有公众代表参与,没有公众参与的土地利用规划将不予审批。其次公众代表必须以自愿为原则,表达意见也必须是自由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威胁公众代表,否则,做出的决定无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7.
为寻求恢复南亚热带山区弃耕地肥力的途径,本文介绍了1986-1990年期间在云南省景东县开展的紫胶薪炭林林粮间作试验,结果表明,紫胶薪炭林林粮间作不仅能在短时期内恢复弃耕地肥力,而且在一个轮伐期(3年)内,每公顷还可生产粮食3.75t,紫胶0.30t(每吨原胶价值7000元以上),薪柴6.75t.因此,建议把紫胶薪炭林林粮间作列入生态经济建设计划,在南亚热带山区推广。  相似文献   

8.
世界粮农组织1993年在《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大纲》中提出土地可持续利用概念以来,国内外文献从不同角度对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研究。从土地可持续利用内涵、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和管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和土地可持续利用影响因素这四个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并提出土地可持续利用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经济分析:一个理论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作物秸秆是生物质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与之相关的技术开发目前已成为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有肥料、燃料、饲料、工业原料和食用菌基料等多种途径和技术路径,这些利用方式和技术的经济可行性如何,引起了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提供了一个对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进行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在该框架中,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总收益包括秸秆产品的市场价值、秸秆资源使用节约的相关资源性产品价值以及秸秆产品使用产生的环境收益;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总成本则由秸秆的收集、运输、储藏、加工以及机会成本构成。最后,文章对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公共政策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探讨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界定土地集约利用的含义和定义。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因素主要包括限制性因素、驱动性因素和规范引导性因素,并对具体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对于限制性因素应因地制宜,根据限制因素特点采取最优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最佳的协调状态;对于驱动性因素主要是改善自身条件,强化土地集约利用的内在动力机制,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自觉性;对于规范引导性因素主要是在自身完善、合理的基础上,增强因素的影响力和执行力,增强土地集约利用的外力干预。  相似文献   

11.
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土地直接参加农业生产过程,为农作物在整个生长发育期间,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这就决定了农业生产所要求的土地,必须是具有肥力的土地——土镶,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土壤的肥沃度对农作物收益是有其变化规律的,这就为投资程度提供了依据。一、土壤自然肥力到经济肥力的形成土镶肥力是指陆地表面疏松土层具有长期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生活过程中所需要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按它形成过程来分,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两种。我们知道,土壤的形成过程是经过风化过程——母质的形成过程和生物活动的成土过程…  相似文献   

12.
伴随农业发展日趋重要,农业增肥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有效利用中心城区的大粪,能够为深山边远地区的乡村增加农作物所需养分;此外,根据不同蔬菜对养分的吸收不同,科学且合理地换种蔬菜,可充分利用土壤中各层次的养分,这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农作物产量,为农民增加收入。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利用土地使用权抵押进行融资的现象非常普遍,土地登记机构在办理土地抵押登记工作中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而目前已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尚未明确规定,这些问题如果把握不准,将直接影响土地登记结果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影响土地登记的公信力,增加登记工作的责任风险。以下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精神以及工作实践对土地抵押登记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分析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认识发展,结合我国现状和土地利用的特点,对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进行初步探讨,从量化的角度上衡量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并针对性提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这几年,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也出现了土地资源浪费、土地利用率低、土地污染等现象。科学地对城市土地进行基于循碌经济的利用评价。并提出需要改进的方向和措施,可以为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正日益受到政府和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但对其往往有不同的理解.本文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探讨,以节约土地并体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协调统一为出发点,构建了一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分析了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的意义和过程.  相似文献   

17.
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土地管理改革的深化,城市政府逐步按照法律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对通过收回、收购、置换、征用等方式取得的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并予以储存,以供应和调控城市各类建设用地需求。土地收购储备推进了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调控土地市场,促进经济发展。应加强对土地储备的研究,完善土地储备机制。  相似文献   

18.
黄国清 《经济师》2007,(4):74-74
文章通过对土地利用概念的阐述,对土地利用制约因素和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建立相应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论土地系统的良性运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在对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形成、演化进行系统阐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运行、土地生态经济生产力的维持与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之间的相互关联,提出地租的生态经济观点并视其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据报道,英国的一个植物育种站利用基因工程培育出了耐盐碱小麦。据估计,全世界约有9.5亿公顷的盐碱土地,并且还在不断扩大对农作物的破坏作用。在干旱和半干旱国家里,这一问题尤为严重。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