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基于2009—2018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从定量角度分析高技术产业相对转移规模和转移特征,并运用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检验产业转移能否提升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通过何种路径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研究表明,高技术产业总体呈现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并在局部地区存在梯度转移特征,不同子行业转移和集聚趋势存在显著差异;产业转移能显著提升承接地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但产业转移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路径存在行业异质性,各行业产业转入对纯技术效率的正向影响显著,说明产业转移主要通过纯技术效率促进承接地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相似文献   

2.
笔者使用1998年~2007年我国三大区域的面板数据,探讨创新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从整体上说创新对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没有促进作用;创新对中西部的全要素生产率没有正面影响,但对东部地区有积极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效率及TFP变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魏洁云  江可申  李雪冬 《技术经济》2011,30(11):23-28,72
利用1997—2007年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研发投入数据以及1999—2009年研发产出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了我国29个省高技术产业的研发创新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结果表明:11年间我国高技术产业年均技术效率只有0.4;三大地区高技术产业的研发创新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省份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效率水平相当;三大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增长,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4.
在Battese and Coelli(1992)模型基础上,采用非中性技术进步超越随机前沿模型,对2003-2008年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7类污染型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测算各行业在各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情况。分析结果发现,大部分污染型行业在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都比东部地区要高。从经济效率来看,大部分污染型行业势必在未来布局选择上会倾向于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中西部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都相对较弱,污染型行业向这些地区大规模转移必然会导致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对此,本文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对污染型行业的优化布局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参数化共同边界与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环境约束下2000—2010年中国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实证结果表明,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不仅绿色发展效率高,而且生产技术水平更加贴近潜在水平;总体上,东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进步的,而中西部地区却表现出负增长的现象,东部地区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的表现皆优于中西部地区.进一步的分解结果显示,纯技术进步成为了推动我国绿色全雩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而纯效率变化的贡献较小甚至对生产率增长产生消极的作用;从纯粹技术追赶来看,东部地区的生产技术不断靠近潜在生产技术,而中西部地区则表现出生产技术愈发落后于潜在水平的趋势;潜在技术相对变动方面,三大区域都表现出技术发展空间不断压缩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本文测算了1979—2007年中国三次产业历年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并对三次产业间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质量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三次产业TFP存在差异。并通过资源再配置效率(TRE)模型测算历年来产业结构变动的效率,分析中国产业间要素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较高,资源配置效率趋势为正,应把服务业作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马广程  许坚 《技术经济》2020,39(12):9-15
为考察消费升级影响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程度及空间相关特征,本文基于中国1997—2017年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半参数OP法测度了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引入空间权重矩阵,建立空间杜宾模型,测算了消费升级影响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结果表明,消费升级与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效应,并且地区间消费升级会促进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消费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对服务业效率的促进作用总效应大于对工业的影响。进一步探究空间效应的差异发现,就时间变化而言,消费升级对工业效率的促进作用是显著增强,对服务业的影响随服务业发展而逐渐减弱;就地理位置而言,中西部地区对产业效率提升的直接效应大于东部地区,而对服务业的间接效应却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趋势。在更换空间权重矩阵后,以上结论依然稳健。  相似文献   

8.
《经济地理》2021,41(4):100-107
运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估算我国30个省域2001—2018年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受到技术效率的拉动并在样本期内以0.8%的速度增长,技术进步没有改善。西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一直落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2012年之前,东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位居前列,2012年之后,东部和中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交替领先其他地区。省域间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差距不断缩小,截至2018年已有29个省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处于较高水平。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发现:产业结构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负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财政分权,以及研发投入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肖权  沈燕  李涛 《当代经济》2016,(34):70-73
本文使用基于非参数的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东部地区信息产业2006-2012年TFP指数及其变动情况,发现TFP指数年均下降了0.3%,并且在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中发现东部信息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呈现负相关关系,东部地区出现了技术退化现象但在效率上明显存在正的提升,在要素配置上从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逐渐走向集约型.此外,在对东部区域异质性分析中,东部各省TFP增长差异明显且与中西部TFP正增长形成鲜明对比.而在对东部收敛性分析中,东部信息产业TFP增长有发散的趋势性,东部各省应该合理安排各种要素资源,降低地区间增长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1998-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在2002年后呈增长态势,中部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高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在影响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中,集聚经济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正向影响,国有经济比重则对全要素生产率有负向影响.研发投入在全国层面和东部区域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在中西部区域则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不显著.人力资本水平则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全国各省域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决策单元,采用2001~2010年数据,使用DEA超效率模型进行超效率测算,研究发现:东北和东部地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效率最大,且金融危机对各区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率均有拉低作用.同时,采用2003~2010年数据,使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各省域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研究发现:第一,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年均增速出现负值;第二,各区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均出现较大技术进步,东部和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进步最大;第三,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最大,年均增长达到13.82%.  相似文献   

12.
按照传统的产业梯度转移理论,随着要素价格上升及发展空间缩小,传统产业在我国东部地区已逐渐失去发展优势,需要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跨区域转移,并且中西部大多数地区也把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作为本区域发展的战略之一。但是这种大规模的产业区域转移现象并未出现。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我国产业区域转移滞缓的原因,并从产业转移的动因及必要的软硬件条件方面提出加速产业区域转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鉴于2000—2016年省级R&D资本和异质型人力资本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以及区域异质性特征,采用不同空间权重矩阵建立空间杜宾面板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地区R&D资本和异质型人力资本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特征。研究发现:从空间相关性来看,R&D资本和中级人力资本对本省市和相邻省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均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说明两者引致的空间溢出效应要强于空间竞争效应;高级人力资本对本省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均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对相邻省市均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即其引致的空间竞争效应显著强于空间溢出效应。从区域异质性来看,R&D资本和高级人力资本分别对东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中级人力资本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均对技术进步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要素配置扭曲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要素市场扭曲会导致农户个体对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配置扭曲,最终降低农业的总量全要素生产率(TFP)。本文运用2003-2007年全国农村固定跟踪观察农户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东、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农户家庭生产的要素配置扭曲程度及其与总量TFP的关系,发现不同地区农户要素配置的扭曲存在显著的差异:从扭曲水平和发散程度来看,东部和西部地区的资源配置扭曲较为严重,中部、东北地区的配置效率较高。即使不考虑技术因素,如果有效消除资本和劳动配置的扭曲,农户的农业TFP有望再增长20%以上,其中东部和西部地区的改进空间超过30%。要素配置的扭曲程度主要取决于农村非农就业机会、金融市场和土地规模。促进社会转型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中国内地30个省份2006-2016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构建以环境规制为门槛变量的动态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创新质量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结果发现:非期望产出约束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较低,区域空间差异较大;创新质量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受环境规制作用的门槛效应。进一步分组研究表明,环境规制门槛效应和创新质量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存在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环境规制门槛值低于全国其它地区,但创新质量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大。东部地区省份可以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规制措施,以充分发挥创新驱动效应;中西部地区则应积极探索除创新驱动外的其它因素,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相似文献   

16.
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中国内地30个省份2006-2016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构建以环境规制为门槛变量的动态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创新质量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结果发现:非期望产出约束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较低,区域空间差异较大;创新质量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受环境规制作用的门槛效应。进一步分组研究表明,环境规制门槛效应和创新质量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存在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环境规制门槛值低于全国其它地区,但创新质量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大。东部地区省份可以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规制措施,以充分发挥创新驱动效应;中西部地区则应积极探索除创新驱动外的其它因素,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相似文献   

17.
中国出口产业的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0—2011年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两位数出口数据研究了我国出口企业地理格局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出口企业空间集聚程度较高,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但2000—2006年多类出口产业的空间基尼系数有所降低,其中原材料类产业的空间基尼系数下降较大,劳动密集型次之,技术密集型产业下降较小甚至稍有增加。从城市尺度看,这一阶段出口产业的空间扩散效应明显,2000—2006年原材料类产业从中西部城市转移到东部沿海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由沿海城市群核心城市向城市群外围城市扩散。技术密集型产业主要集聚于沿海城市群核心城市,空间扩散表现为由珠三角核心城市向长三角核心城市转移。2007—2011年技术密集型产业由沿海城市群核心城市向外围城市扩散,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在出口中的比重明显提升,最终我国出口产品的生产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主要城市群及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通过计量模型初步发现,新贸易理论及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区位选择及空间分布有较强的解释力,本地市场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企业获得出口优势。中西部地区的出口除了受到本地市场规模的影响外,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的增长还受到了劳动力要素禀赋的影响。人力资本较高的地区往往具有较高的工资水平,这会挤出出口企业。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开发区政策等促进了出口的增长,尤其是技术密集型出口产业的增长。但地方政府税收力度过大会降低出口企业选择该地的可能性,并阻碍出口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徐姗  朱艳敏 《当代经济》2021,(11):52-60
为探究承接离岸和在岸服务外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化影响效果,本文利用2011-2018年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面板数据,分别采用DEA-Malmquist和索洛余值法测算了全要素生产率,并引入面板校正标准误(PCSE)进行最小二乘法(LS)回归.研究结果表明,承接在岸服务外包和离岸服务外包都对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承接在岸服务外包.进一步检验发现,东部城市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中西部城市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生了消极影响;此外中西部城市承接在岸服.务外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高于东部城市.  相似文献   

19.
刘亚婕  董锋 《产经评论》2020,(1):96-106
产业转移政策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分析产业转移的技术进步效应不仅是对当前政策效果的检验,也是确定政策进一步实施方向的关键。以2008-2016年中国30个省区为样本,选择经济发展水平为门槛变量分析承接产业转移对于地区技术进步的影响,并运用空间面板模型进一步分析区域差异性。结果显示,从全国来说,承接产业转移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对于发展落后的地区而言,承接产业转移会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得益于工业一些部门或生产环节的转出,东部地区的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大幅上升,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是目前产业转移政策下最大的受益地区,承接外部产业转入,同时加速了地区技术进步;西部地区承接外部产业转入,也会促进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但是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使用ACF方法估计了企业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并比较了东、中、西部地区的平均生产率水平,发现:虽然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平均生产率低于东部地区,但是其增长速度却要明显快于东部地区,三大地区之间的差距趋向缩小。再利用省级层面的城镇化率指标,实证分析了城镇化水平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化过程不仅拉动了经济增长,而且还能通过集聚效应提高企业生产率,然而该集聚效应却随城镇化水平提高而递减。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城镇化过程因交通设施滞后明显表现出拥挤效应,抑制企业生产率提高。城镇化只有同时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交通供给,才能缓解东部地区的拥挤效应,提高企业生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