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学   6篇
贸易经济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文章从动态视角重新考察了财富与创业的关系,并基于中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财富对创业的影响并非简单的单调关系。当农户资产处于0-98.70分位数区间(0<资产<26.84万元)时,农户资产越多越倾向于创业,这与静态模型的预测相同;但当资产处于98.70分位数之后的区间(资产≥26.84万元)时,样本自选择偏差的存在使二者呈负相关关系,即资产越多,创业概率越低,支持了动态模型的理论预测。文章还使用"人情收入"作为资产的工具变量来解决模型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发现此结论依然稳健。  相似文献   
2.
要素配置扭曲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要素市场扭曲会导致农户个体对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配置扭曲,最终降低农业的总量全要素生产率(TFP)。本文运用2003-2007年全国农村固定跟踪观察农户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东、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农户家庭生产的要素配置扭曲程度及其与总量TFP的关系,发现不同地区农户要素配置的扭曲存在显著的差异:从扭曲水平和发散程度来看,东部和西部地区的资源配置扭曲较为严重,中部、东北地区的配置效率较高。即使不考虑技术因素,如果有效消除资本和劳动配置的扭曲,农户的农业TFP有望再增长20%以上,其中东部和西部地区的改进空间超过30%。要素配置的扭曲程度主要取决于农村非农就业机会、金融市场和土地规模。促进社会转型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劳动力转移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2004—2010年全国固定调查点山西、河南、山东、江苏和浙江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劳动力转移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各类型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效率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女性、老人和儿童的效率之比为1.00∶0.76∶0.71∶0.57;其次,男性和壮年女性的转移不仅会使提高农户退出农业的概率,增大农户家庭耕地流出率,而且会降低农业产出增长率;最后,结合传统的"剩余劳动力"理论可以推断在当前制度环境下,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4.
随着对技术前沿的消化吸收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中国企业迫切需要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变.本文以中国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转型经济中资源、制度与企业研发强度之间的关系.在控制相关变量后,我们发现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如内部知识资源和外部支持)对研发强度有显著正向影响,印证了资源基础观的观点.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制度环境的改善并不能显著提高企业的研发强度,制度负向地调节了知识资源和外部支持与研发强度之间的关系.最后,我们讨论了研究结果在转型经济中的理论价值和对企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城乡融合使越来越多的居民从农业户口转为非农户口,户籍状态的转变可能对居民抚育子女成本和观念等产生影响,进而改变其生育意愿。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验证了居民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正相关关系,探讨了户籍状态对居民生育意愿的影响和机制。相比于农业户口,非农户口和农转非均会显著降低居民生育意愿,后者的影响程度弱于前者。机制检验表明,户籍强化居民事业平等观念、弱化养老观念和自我感知的社会阶层流动,降低居民生育意愿。因此,政府部门需更多关注家庭抚育子女的成本、心理压力、阶层晋升渠道和机会公平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和《现代汉语分类词典》,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法分析职业技能属性,构建中国职业的抽象、常规和社交技能指数,并从时间、人口特征和空间层面描述劳动力市场的职业技能变化趋势,总结其结构转型的规律。本文研究发现:首先,1990年至2015年期间,高抽象、低常规、高社交职业的就业份额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同时具备抽象和社交技能的复合型职业的增长幅度最大;其次,职业技能属性在不同教育水平、年龄、出生年代和户口类型劳动力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最后,经济发展水平与抽象、社交就业比例呈“U”型关系,与常规就业比例呈倒“U”型关系。本文研究结果意味着,落实就业优先战略,需要重视职业技能结构转型的趋势和特征,从而有效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7.
劳动力大规模流动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但户籍制度下流动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在城镇劳动力市场面临的就业约束不同,这将导致二者在经验人力资本积累等方面存在差异。本文使用中国居民收入调查(CHIP)数据,从生命周期的视角估计本地和流动劳动力的经验回报率,基于人力资本积累模型探讨二者回报率存在差异的原因,并强调流动劳动力的经验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地区差异的重要影响。研究发现:流动劳动力的经验回报率显著低于本地劳动力。本地劳动力从5—40年的经验回报率为18.32%—57.19%,而流动劳动力对应的经验回报率仅为11.29%—40.60%。流动劳动力接受正规教育的年限更短,参加工作后的人力资本投入更低,从而导致其人力资本回报率低于本地劳动力。核算结果表明,忽视流动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间的人力资本差异将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被低估1.99%,对省际经济发展差距的解释力被低估1.16%。本文为提升流动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积累、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土地流转是中国农业生产实现从小农户到规模经营转型的关键。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刻画了土地流转、农户就业选择与农业生产效率间的关系,强调土地流转不仅能直接提高农地配置效率,还通过影响农户就业选择和技术采用,间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估计了土地流转对农户转型和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定量结果表明,若有效配置土地资源,农业生产将实现从小农户到规模经营的转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还将提高71.02%。劳动力市场改革、农产品价格调整等均会影响农户转型和农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9.
苏芳芳  盖庆恩 《财贸研究》2023,(9):36-45+57
利用2015年、2017年和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实证分析互联网应用对农村企业就业带动效应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应用对农村企业劳动力需求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但该影响主要体现在雇佣员工上,对家庭自雇劳动力的影响并不显著。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互联网应用主要通过创新带动和收入增长两条路径提升了农村企业的就业带动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个体工商户应用互联网带来的就业带动效应显著小于公司制企业、独资或合伙企业;相比于中西部地区,互联网应用对东部地区农村企业就业带动效应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