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增惠 《经济师》2014,(12):44-45
我国农村改革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体制的改革。在经历了改革前期的较大增长后,近几年我国农业经济增速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次拉开,温饱型农业结构受到巨大挑战。为适应不断提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成了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农业产业化也就成了实现和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然选择。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权利剥夺、伪城市化与农村养老模式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认为,当今二元体制的继续存在与泛化、资源与市场的进一步垄断,利益集团的相互勾结,使农二代的发展机会更不均等,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转型受阻,房奴、蚁族、漂一族大量出现,核心家庭瓦解,农村传统养老模式衰落。只有尽快废除各种不合理的二元体制,打破利益集团对资源与市场的垄断,给予农二代平等的发展机会,我们才能抓住刘易斯拐点带来的机遇,加速城市化和农业的现代化转型,缓解农村传统养老危机,并在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家庭养老模式向社会养老模式的转型,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危机。  相似文献   

3.
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城乡融合发展首先要让相对落后的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赶上来,站到与城镇同一发展平台上,才能有条件实现融合发展。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推进全面现代化建设的优先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要优先发展,必须打破现有城乡二元结构框架,建立农业现代化投入优先保障机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先配置机制、农村公共服务优先供给机制、城乡社会保障融合机制、土地要素平等交换机制、农民市民化公共成本分担机制六大机制,实现土地市场和进城落户限制"两个放开",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为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支撑条件。  相似文献   

4.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环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探索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从生产关系变革到现代农业经济体系重塑,从全面进行乡村改造到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不同体制条件下不断演进,其基本逻辑在于动力塑造中对个体与组织、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深邃思考和不断调整。在新发展阶段,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进一步考虑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动力、资源注入、市场联结等问题,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出发,形成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内在激励和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推动惠城区新农村建设走在前列作出示范,惠州市惠城区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开展了"惠城区北部山区依托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横沥镇、芦洲镇了解美丽乡村和"三宜"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情况,掌握北部山区乡村旅游资源本底和美丽经济培育现状,客观分析自身优势与短板,并学习借鉴安徽、浙江等地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提出发展美丽经济的策略与建议,为惠城区加快北部山区美丽乡村建设、打造高水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品牌建真言、献良策、做贡献.  相似文献   

6.
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村居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主题。2013年4月,陕西省委、省政府要求,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大荔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于2013年9月全面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和实施方案。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大荔县美丽乡村建设正在改变着当地农村人居环境,推动着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已取得很大成效,走在了全省前列。  相似文献   

7.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质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着眼乡村的现代性塑造,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需要基于城乡共同体理念,着力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全面塑造乡村振兴的现代性,最终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相似文献   

8.
安吉县在10年生态立县的基础上,自2008年开始实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两年多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不仅体现了生态立县的成效,而且其取得的阶段性建设成效演示了新时期我国欠发达山区通过持续拓展山区的多种功能,开创性地实践了我国欠发达山区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联动,城乡均衡发展,生态富民及绿色低碳的跨越式发展之路,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运作轨迹.在总结安吉这些重要新型发展路径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对我国欠发达山区新农村建设的一般性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结合我县农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明确了建设美丽乡村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建设美丽乡村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建设美丽乡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在总结桐庐美丽乡村建设的五大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正确处理四大关系的建议,即正确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建设与经营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与村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目标,"三农"问题是中国基本国情的根本所在,也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工业现代化的核心所在。影响和制约当今中国农村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是体制设计和制度安排问题。在制度创新语境中,要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加速农村城镇化、现代化步伐,有必要重启农村改革议程,从体制、机制、政策、制度等方面,完善制度安排,深化体制创新,寻找农村发展新动力,实现中共十八大提出的"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文章试图从“农民理性”的角度重新理解小农经济,揭示小农经济的转型动力及其现代适应。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制度变迁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民理性开始扩张,农民经济行为的主导逻辑由生存理性转向多元理性并存。在农民理性扩张与农村人地关系重构的背景下,小农经济出现转型,以老人农业、中农农业和家庭农场为经营形式的现代小农经济建立起来。现代小农经济是农民自我改造和不断适应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其呈现出大范围使用现代生产要素、农业经营规模化和兼业化等重要趋势。在此过程中,小农经济仍然发挥着农业人口生计保障、乡村秩序稳定以及粮食安全保障等功能,从而为中国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小农经济转型体现了农民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说明了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必然是小农发展基础上的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武哲伟  张小开 《经济师》2023,(11):137-141
建设美丽乡村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文章通过对阳泉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代表元素、特色优势、文化基础进行深入思考,从乡村规划、传统文化挖掘、艺术墙绘系统设计、田园风光价值利用、老旧房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创新转型、示范村打造培育七个方面明确了相应的提升策略,提出“产业—生态—宜居—文化—保障”乡村建设“五大路径”,为打造美丽生活、美丽经济、美丽生态“三美”融合的阳泉美丽乡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乡村转型的黄土丘陵区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典型黄土丘陵区——兰州市七里河区为例,以65个行政村为研究单元,基于农村发展特征综合数据库,采用Delphi与AHP方法,从乡村发展度、乡村转型度、城乡协调度出发评价了乡村转型发展水平和乡村发展比较优势。结果表明:1七里河区乡村发展度、乡村转型度、城乡协调度均具有明显随坪台区—丘陵区—低山区—中山区变化的海拔梯度格局。坪台区区位优势明显,乡村转型发展水平最高;丘陵区农业发展基础好,乡村转型发展水平较好;南部低、中山区乡村经济发展缺乏有效的支点和动力,乡村转型度相对较低。2坪台区位于城市边缘且"城乡结合部问题"明显;丘陵区村庄分布零散且农户对居住环境改善需求强烈;低山区原土风貌特征明显且集聚整治空间有限;中山区生态环境脆弱且居民点废弃比例较高。3采取城乡融入型、前山集约型、低山提升型、中山迁移型4种整治模式可实现七里河区农村居民点多元化和差别化的科学整治。  相似文献   

14.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心,而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二元"的经济与社会结构下,四川省表现为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长期对立,派生出系列阻碍城乡统筹的制约因素。要实现科学统筹城乡,应从财政政策、体制机制、农业现代化、经济区域规划等方面突破。  相似文献   

15.
城乡关系协调视角下的中国乡村工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泉 《经济与管理》2007,21(3):33-37
实现乡村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城乡区域实现良性互动及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格局的关键途径与基本动力。在城乡关系协调的过程中推进乡村工业化,必须重视乡镇企业在新时期的转型与发展,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与运作模式,不断培育壮大农业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支撑,最终实现城乡协调互动基础上的共同繁荣与进步。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双向演进的城乡一体化理论和实践,集中彰显了上海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昭示着上海农村改革及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和趋势。该文试图通过经验总结,探讨上海郊区现代化和村域经济转型的现状、特点及未来趋势,进而对上海郊区乡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村域城市化和社区公共服务均衡化的区域特色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周振 《经济纵横》2023,(1):61-72
推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是促进乡村内生发展、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举措。新时代以来,聚焦劳动力、土地、资金等关键发展要素,我国深入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市场化推进土地要素改革,健全金融、财政支农体制机制,特别是推动人才、资金等发展要素大量向农村流动,改变了过去要素由乡到城单向流动的格局,优化了城乡要素投入结构、提高了要素配置效率。我国城乡要素配置改革可概括为盘活、流动、保护、公平四个关键词,盘活即推动更多要素参与市场交易,流动即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梗阻,保护即赋权与强化产权强度,公平即推动实现区域要素禀赋均衡。我国城乡要素配置改革既有着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体现了中国特色,是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深邃理论内涵。立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宏伟目标,要紧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盘活、流动、保护、公平的改革方向,持续推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8.
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必须高度正视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最大的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最大的发展不充分这一重大社会现实,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在持续缩小城乡差距中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但依然面临着要素循环存在制度障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失衡、农村居民消费动力偏弱、现代农业要素投入不足、农民增收渠道不畅通、“两山”转化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要充分把握以城乡融合发展促进缩小城乡差距的内在逻辑,明确其路径选择、基础制度、空间格局、动力支撑、核心任务及生态本底要求,不断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持续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9.
正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22)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  相似文献   

20.
杨杰生 《经济论坛》2013,(12):164-170
中国正在进入经济结构转型和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在这个阶段中,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会给整个国家发展带来新的重大贡献.中国正在寻找现代化农村经济的发展道路.新西兰是一个发达的农业国家,上世纪80年代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经历过结构转型的深刻变革.本文对新西兰的农业改革历程与中国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作为现代化、市场化、一体化农业发展的路径之一,新西兰的农业发展历程告诉人们,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一个支持而不是阻碍这个市场形成和发育的国家制度及宏观调控体系,一个高效的、对农民有利的、采用现代化管理方式的农业组织和经营管理体制.对中国而言,完成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改革,还必须按照渐进性和有决心的改革原则进行.改革中也需要考虑到非市场因素对农业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