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百芳  张秋莲 《经济师》2006,(2):132-133
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预亏公告传递的信息会改变投资者的投资组合和交易行为,从而影响股票交易量。文章采用事件研究方法,从交易量反应的视角,检验了股票交易量对预亏公告信息反应,发现交易量对预亏公告信息反应是显著的,超额交易量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发现中国股市存在博彩(投机)溢价,且无法为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解释。尽管在组合构造期内,博彩型股票存在显著溢价,但组合的超额收益会迅速消失,并未给投资者(或投机者)带来持续的财富效应。基于知情交易概率测度,我们进一步发现中国股市的知情交易者驱动(或引发)了博彩型股票溢价;在组合构造后的月份,并没有明显的知情交易者存在,这意味着知情交易者在基于私人信息获利之后,那些随后进入市场的投资者(动量交易者)无法获得超额收益。  相似文献   

3.
自2010年以来,融资融券制度的变迁及由此带来的市场影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不同于以往机制变迁视角的研究,文章基于盈余公告视角,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融资融券短期交易行为及交易动机.具体来说,文章以上市公司定期公布的年报为对象,研究了盈余公告发布之前投资者是否存在异常的融资融券交易行为,以及该交易行为是知情交易还是投机性交易;此外,文章进一步结合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和账面市值比两个指标,分析了基本面投资策略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股票市场上盈余公告前存在异常的融资融券交易,且异常融资交易与公告后的股票收益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这种融资交易行为是投机性交易;而异常融券交易与公告后的股票收益显著负相关,特别是当盈余公告为负面消息时,负相关关系更加显著,表明这种融券交易行为是知情交易.此外,融资融券过程中的基本面策略不影响结论的稳健性.文章的结论揭示了中国市场融资融券交易行为的异质性动机,对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规范发展中国市场融资和融券业务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4.
笔者以2001年~2009年A股上市公司10261个年度观察值为研究样本,研究了信息环境变革和法律制度差异对投资者利益保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7年我国信息环境发生重大变革后,股票市场的知情交易概率显著下降,上市公司注册地法律制度更加完善的地区,该公司股票的知情交易概率更低,信息环境与法律制度对股票知情交易概率具有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5.
逯东  付鹏  杨丹 《财经研究》2016,(2):73-84
文章实证检验了机构投资者是否存在通过管理媒体报道来获取超额收益的行为。研究发现:(1)媒体报道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符合“注意力驱动效应”,即媒体报道数量与股票超额收益显著正相关;(2)机构投资者会利用媒体报道的这一效应来获取股票超额收益,即机构投资者存在利用媒体来制造信息噪音以引导市场热点的短期炒作行为,进而验证了“主动媒体管理”假说;(3)机构投资者的媒体管理行为会提高其所持有股票未来大幅下跌的可能性,即带来更大的股价崩盘风险。文章将机构投资者行为和媒体报道进行了有机结合,拓展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而且研究结论为进一步规范机构投资者行为和媒体报道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累计超常收益法,利用1997年~2003年间的样本,实证研究了国内流通股市场对机构股权投资者收购公告的反应。结果表明:从上市公司发布机构股权投资者收购公告前2~3个月开始,目标上市公司流通股的累计平均超常收益就显著上升;而国有机构股权投资者收购公告的市场反应显著大于民营机构股权投资者收购公告的市场反应。通过相关关系检验和回归分析,发现目标上市公司的流通股规模、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变量对累计超常收益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吴兰 《时代经贸》2012,(20):178-179
本文以深证A股上市公司内部人亲属股票交易为研究对象,采用事件研究法来考查上市公司内部人亲属卖出交易的超额收益情况。研究发现,内部人亲属卖出股票获得了超额收益。其次,在检验超额收益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内部人亲属超额收益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支持了信息层级假说和信息不对称假说。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内部人亲属股票交易行为应该得到监管机构的重视,尤其要警惕内部人亲属可能成为内部人交易管制的替代方式。  相似文献   

8.
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国家政策走向,因此,受到市场投资者的关注。而社保基金的投资信息只能通过其持股上市公司的信息公布才得以披露。这些上市公司为增加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提前将信息泄露给其他机构投资者,公司股价会产生一个在信息披露之前反应的超额收益,损害了中小投资者利益。  相似文献   

9.
岑维  童娜琼  岳琳川 《金融评论》2015,(2):28-42,124
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出发,本文对我国市场内部人交易获取超额收益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现行监管政策下,信息优势导致内部人买入本公司股票可以获取显著为正的异常收益;而披露研发费用的企业,由于更严重的内部人信息优势,导致内部人交易获得更高的超额收益。但投资者关注可以有效降低内部人信息优势,减少内部人交易的异常收益水平。并且,投资者关注可以减弱内部人由于研发行为的信息优势带来的内部人交易超额收益。本文的发现,对于股权分置改革后加强内幕信息管理,建立防控打击内部交易综合体系,完善公司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2012-2017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澄清公告为样本,运用VAR模型对虚假信息是否影响股票波动进行预测后发现:①股价波动受到虚假信息传播的影响;②在否定事件中,利好事件对股价波动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利空事件产生的影响;③在澄清公告的性质中,坏消息远远多于好消息.如果证监会进一步完善与证券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对信息发布和披露的监管,网络媒体承担起发布信息的责任,投资者谨慎对待澄清公告,将会有效减少庄家信息操纵的超额收益,有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和理性投资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采用事件研究法对1993年~2007年我国证券市场中的39起举牌事件进行了全面分析。实证研究表明,在[-60,30]的事件窗内,全样本举牌事件的确会引起显著的市场反应,但是,根据举牌公告进行投资,即公告日后买入股票,投资者不能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分类研究发现,投机举牌和战略举牌样本的投资者在公告日后买入股票不能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而价值投资举牌样本的投资者在公告日后买入股票可以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超额收益率大小是3%~6%。  相似文献   

12.
张梦婷  李慧 《广东经济》2016,(12):152-153
本文以2011-2014年我国沪深两市既发行中期票据又发布现金分红公告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事件研究法研究分红公告对债券市场的反应.研究发现大规模现金分红会造成债券价格的下跌,国有企业分红引起的债券价格的波动与盈利能力并无显著联系,而非国有企业分红引起的债券超额收益与净利润呈显著正相关.此外本文还发现,第一大股东控股与现金股利支付率的交互作用会引发上市公司分红负效应,但引入机构投资者后,这种负效应得到缓和,大股东利益转移行为得到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国家产业政策一直是中国政府调控经济活动的重要工具。本文基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交易数据研究了国家新兴战略性产业政策对金融证券价格和投资者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产业政策在公布后短期内能给投资者带来较高超额收益,但在中长期对收益率没有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产业政策存在陆续披露的过程,机构投资者利用他们获得信息的优势、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和其他投资者对过时信息(stale news)的非理性反应进行获利,从而导致对应证券的收益率反转(return reversal)。由于这些行为,国家真正要扶持的企业得不到长期稳定的金融市场资金的支持,使得产业政策的实际效果可能会因此而打折扣。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信息披露质量,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截面差异对投资者交易行为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市场效应.研究发现,信息披露质量与买卖价差、股票收益波动率负相关,但对交易量和交易速率没有显著影响,并且不知情者"跟随"交易明显,市场投机氛围重.本研究为规范和引导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健全证券市场制度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5.
探究成熟股票市场的股票收益异象在A股市场的适用性,对于理解A股市场的有效性和股价运行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利用2004—2020年的季度盈余公告样本研究盈余公告溢价现象在A股市场的表现形式及其机制。结果表明,A股市场存在以盈余公告时机为条件的“早公告溢价”现象,即预计早发布盈余公告的公司,其股票在预计披露公告的时间段存在显著为正的超额收益,而晚公告公司不存在这种溢价。机制分析发现,“好消息早”和投资者对此反应不足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市场围绕盈余公告的理性学习行为导致早公告的信息不确定性显著高于晚公告,进而投资者要求正的溢价补偿是该现象的潜在原因。本研究不仅扩宽了盈余公告的研究视角,也对审视资本市场其他周期性重复事件对股票收益的影响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股票日内交易数据构建订单流不平衡指标,考察了个人投资者在不同信息属性盈余公告上的注意力分配情况及对股票价格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个人投资者倾向于关注好消息公告,公告期间股票交易量异常高,受有限注意力制约,其在公告期间表现出显著的净买入行为;(2)个人投资者的净买入行为引起股票价格在盈余公告期间大幅上涨,随着公告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关注恢复到常态,股票价格发生反转,上述发现验证了价格压力假说;(3)个人投资者的净买入行为引起股价在公告日对盈余信息的反应更为强烈,但公告后价格漂移对盈余信息的敏感程度下降,说明投资者关注能够提高信息解读效率。  相似文献   

17.
信息不对称与机构操纵——中国股市机构与散户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中国股市中 ,股票二级市场价格常常在短期内发生剧烈变化。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 ,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 ,机构通过操纵上市公司基本面信息来影响股票交易价格 ,以获得超额收益。鉴于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远远低于机构与散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 ,发展机构投资者可以最终减少市场操纵行为 ,机构在投资者中所占比例与市场整体被操纵程度的关系可以用倒“U”形曲线表示。  相似文献   

18.
管理者卖出和买入公告对股票市场具有一定的影响,以管理者卖出交易和买入交易为公告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检验公告当日及给定事件期超额收益的显著性.结果显示:卖出公告样本反对半强式有效假说,管理人能够“卖高”,获得超额收益;而买入公告样本支持半强式有效假说,管理者不能够“买低”,在公告日和事件期都不能获得超额收益.  相似文献   

19.
机构投资者已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选取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通过构建季度时间窗下机构投资者行为效应的回归模型,研究机构投资者持股变动与不同期超额回报的关系,并分析机构行为对不同期超额回报率影响的强度。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变动对当期与滞后期超额回报都有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具有持续性,且当期较后一期影响较弱,后一期市场对机构行为存在过度反应现象。基于研究结论,为证券市场的健康、平稳、有效运行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研究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公告后股价的短期效应.以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公告日为事件日,以接下来的10个交易日为事件窗口期进行研究.本文共选取了沪深两市179支股票作为研究样本,研究结果为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公告日即事件日当天的股价平均超额收益为0.78%,说明事件日当天的股价效应为正.预案公告日后10日的累计平均超额收益为-1.02%,说明当事件逐渐被投资者知晓后事件的股价效应为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