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区别于国内以股票价格为对象揭示IPO股票特征的研究,文章以投资者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IPO股票上市初期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差异。IPO交易研究是目前IPO研究的一个前沿领域。文章利用沪深股市2002年IPO股票的账户交易数据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中国IPO股票上市首日的高成交量与高换手率由投资者逐利行为造成;在上市后3日的交易中,个人投资者由于资金限制和信息获取能力不足等原因,对股票收益的判断能力明显弱于机构投资者,在交易中被机构投资者所利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发现中国股市存在博彩(投机)溢价,且无法为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解释。尽管在组合构造期内,博彩型股票存在显著溢价,但组合的超额收益会迅速消失,并未给投资者(或投机者)带来持续的财富效应。基于知情交易概率测度,我们进一步发现中国股市的知情交易者驱动(或引发)了博彩型股票溢价;在组合构造后的月份,并没有明显的知情交易者存在,这意味着知情交易者在基于私人信息获利之后,那些随后进入市场的投资者(动量交易者)无法获得超额收益。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事件研究法对1993年~2007年我国证券市场中的39起举牌事件进行了全面分析。实证研究表明,在[-60,30]的事件窗内,全样本举牌事件的确会引起显著的市场反应,但是,根据举牌公告进行投资,即公告日后买入股票,投资者不能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分类研究发现,投机举牌和战略举牌样本的投资者在公告日后买入股票不能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而价值投资举牌样本的投资者在公告日后买入股票可以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超额收益率大小是3%~6%。  相似文献   

4.
股利政策稳定性对股票长期收益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严太华  郭强 《技术经济》2010,29(1):82-86
本文以1997—2007年中国A股市场上分红次数多于5次的股票为样本,以分红波动分组,采用日历时间回归方法研究了股利政策稳定性对股票长期收益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比较股利政策的影响,修正了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分红股票相对于不分红股票存在超额收益,高股利股票较低股利股票有较高的超额收益。据此提出如下建议:监管机构应出台更为有效的政策来引导和管理上市公司进行股利分配,使股利支付趋于稳定,从而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  相似文献   

5.
"聪明投资者"是根据投资绩效来界定投资者的一种新方法,在最新投资实践中有应用,但学术研究却十分缺乏.其意义在于,不同于"选股",这是一种"选人"的新投资思路,即找出"聪明投资者",并跟随其投资,便可以获取超额收益.文章首次提出了"聪明投资者"概念,并剖析了策略获得盈利的原因.研究发现,按历史投资绩效可以界定出"聪明投资者";"聪明投资者"既不同于理性投资者也不同于机构投资者,说明未来研究应重视这一分类;"聪明的个人"比"聪明的机构"绩效更好,偏好差异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个人聪明投资者"的目标公司主要以资本运作方式来提高收益(因而超额收益更高),而"机构聪明投资者"的目标公司除了资本运作外更多地依靠自身经营来提高绩效.文章拓展了投资者行为研究的思路,揭示了"另类投资者"研究的重要性,且与国际上"聪明钱效应"的研究相衔接,未来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相互影响也可从"聪明投资者"角度进行研究.文章的研究结果还可用于制订有效的投资策略.  相似文献   

6.
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过早地卖出盈利的股票而继续持有亏损的股票这种非理性行为.本文主要研究的是A股市场配售股票过程中投资者是否也会存在这种不理性行为.文章以2012年至2016年为时间窗口,引用Grinblatt and Han(2005)提出的资本利得突出量来检验配售股票之后,投资者是否存在处置效应.分析发现在配售股票的情况下,投资者不存在处置效应,一些投资者无法合理地调整在除权日之后的股票参照价格,导致无法准确地判断实际收益与实际亏损.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EKOP模型,从机构投资者资金流向的角度,对上市公司在信息公告前后知情交易行为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知情交易行为在我国上市公司信息公告期间普遍存在,在信息公告前期最为严重.机构投资者资金流向的变化对知情交易概率具有显著的影响,超额收益与机构投资者资金流向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机构投资者资金流向对知情交易概率和超额收益都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揭示了机构投资者是知情交易行为主要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相似文献   

8.
信息不对称与机构操纵——中国股市机构与散户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中国股市中 ,股票二级市场价格常常在短期内发生剧烈变化。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 ,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 ,机构通过操纵上市公司基本面信息来影响股票交易价格 ,以获得超额收益。鉴于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远远低于机构与散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 ,发展机构投资者可以最终减少市场操纵行为 ,机构在投资者中所占比例与市场整体被操纵程度的关系可以用倒“U”形曲线表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股市中个体投资者处置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强松 《经济论坛》2009,(15):19-23
本文基于行为金融理论,通过来源于南京某一证券营业部的个体投资者的交易数据来研究中国证券市场中个体投资者的处置效应。文章首先将1997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1日的中国股市划分为牛市和熊市。分别研究牛市和熊市中投资者是否存在处置效应。结果发现在牛市中个体投资者表现出了更强的处置效应,但是在熊市中个体投资者却表现出了反处置效应,即投资者卖出亏损的股票而持有盈利的股票。此外投资者的个体信息会对投资者的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重仓持有股票的市场行为研究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本文依据行为金融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以基金重仓持有的股票过去 6个月的累积超常收益来构造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 ,研究发现 :首先 ,在未来的 1 2个月 ,赢家组合发生了收益反转现象 ,而输家组合发生了收益惯性现象 ;其次 ,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未来 1 2个月的累积超常收益与组合形成期股票的流通股市值和基金持有该股票的比例成反比 ,但与公司每股收益成正比 ,存在显著的“规模效应”、“基金持股效应”和“EPS效应”。笔者认为 ,导致“赢家变输”和“输家更输”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基金基于市场上投资者“追涨杀跌心理”的“短期套利行为”和基金基于“自我控制心理”的“止损行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沪深股票交易所1997至2013年交易数据,从投资者关注的角度对涨停板的"广告效应"及过度关注弱势假说进行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股票涨停板存在"广告效应",涨停股票能够吸引投资者的注意,而且涨停的次数越多,对投资者注意力吸引越大;在考虑了投资者异质信念和股票流动性的影响后,涨停股票仍然有显著为负的事后累计超额收益,基本符合行为金融理论的"过度关注弱势"假说。  相似文献   

12.
探究成熟股票市场的股票收益异象在A股市场的适用性,对于理解A股市场的有效性和股价运行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利用2004—2020年的季度盈余公告样本研究盈余公告溢价现象在A股市场的表现形式及其机制。结果表明,A股市场存在以盈余公告时机为条件的“早公告溢价”现象,即预计早发布盈余公告的公司,其股票在预计披露公告的时间段存在显著为正的超额收益,而晚公告公司不存在这种溢价。机制分析发现,“好消息早”和投资者对此反应不足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市场围绕盈余公告的理性学习行为导致早公告的信息不确定性显著高于晚公告,进而投资者要求正的溢价补偿是该现象的潜在原因。本研究不仅扩宽了盈余公告的研究视角,也对审视资本市场其他周期性重复事件对股票收益的影响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经济师》2019,(3)
为研究投资者情绪与股票收益率之间的关系,选取东方财富网股吧论坛评论内容和中兴通讯股票收益率数据,构建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分析投资者情绪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股票收益的重要因素是投资者情绪,且投资者情绪与股票收益率之间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投资者情绪指数的上涨会导致短期股票收益率下降。文章为分析我国投资者情绪对股票收益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投资者投资行为与市场监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对2002-2005年的沪深上市公司并购行为进行了调查,发现反映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市场换手率、封闭式基金折价指数和个股超额换手率与公司并购后超额收益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本文认为,Miller(1977)的观点并不完全成立,投资者畀质预期并不是导致公司并购前股票上升和并购后股价下跌的主要原因,投资者非理性行为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股票的定价应该更充分考虑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2005~2008年深圳A股市场的数据,对各类投资者的交易偏好及其差异、交易偏好与股价波动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更偏向于交易大盘股、高价股、低市盈率股和非ST股。各类个人和机构之间的交易偏好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月末平均持股市值在100万元以下的个人投资者对小盘股、低价股、高市盈率股、ST股的偏好程度比其他个人投资者高;(2)无论是按规模、价格、市盈率、是否ST股对股票进行分类后利用Panel固定效应模型,还是应用一般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都表明,个人交易偏好程度高的股票的波动大于偏好程度低的股票,而机构投资者则相反;在大部分同类型股票中,个人和机构交易量的增加均会强化股价波动,但机构投资者交易量变化对收益波动的影响系数远大于个人。个人投资者的交易偏好及其对波动的影响显示其面临的风险可能较大.加强投资者教育、培养专业化理财队伍并鼓励个人通过专业机构进行投资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魏宇  唐吝春 《技术经济》2021,40(5):100-113
本文将投资者、媒体报道及个股收益统一到一个模型中,利用面板VAR模型探究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媒体报道倾向对收益的冲击效果大于投资者意见一致性,但二者的持续性均较弱.具体来说,悲观报道倾向导致低收益,而乐观报道倾向对收益的冲击为正,但由于交易者的过度反应行为,收益将会反转降低.另外,市场低迷期,收益对媒体释放的信息及交易者行为的响应强度最大.  相似文献   

17.
刘百芳  张秋莲 《经济师》2006,(2):132-133
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预亏公告传递的信息会改变投资者的投资组合和交易行为,从而影响股票交易量。文章采用事件研究方法,从交易量反应的视角,检验了股票交易量对预亏公告信息反应,发现交易量对预亏公告信息反应是显著的,超额交易量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2003—2011年沪深A股为样本,考察机构投资者对股市波动性及股票收益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提高加剧了股票的波动,但股票波动加剧并不会吸引更多的机构投资者;(2)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提高会增加当期股票收益,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净增加会显著提高下期股票收益率;(3)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的资产组合当期夏普比率较高,但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的资产组合下期夏普比率较低。  相似文献   

19.
吴兰 《时代经贸》2012,(20):178-179
本文以深证A股上市公司内部人亲属股票交易为研究对象,采用事件研究法来考查上市公司内部人亲属卖出交易的超额收益情况。研究发现,内部人亲属卖出股票获得了超额收益。其次,在检验超额收益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内部人亲属超额收益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支持了信息层级假说和信息不对称假说。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内部人亲属股票交易行为应该得到监管机构的重视,尤其要警惕内部人亲属可能成为内部人交易管制的替代方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研究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公告后股价的短期效应.以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公告日为事件日,以接下来的10个交易日为事件窗口期进行研究.本文共选取了沪深两市179支股票作为研究样本,研究结果为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公告日即事件日当天的股价平均超额收益为0.78%,说明事件日当天的股价效应为正.预案公告日后10日的累计平均超额收益为-1.02%,说明当事件逐渐被投资者知晓后事件的股价效应为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