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产立业结构长期失衡是导致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景气,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强烈意识到制造业对于改善经济和就业的重要性,站在国家中长期发展的高度,陆续推出"再工业化"计划,推动以制造业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中国也正在面临严峻的产业结构失衡问题,未来如何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解决产业失衡走向产业优化,是目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劳动力供需结构失衡下的产业结构转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胡军  向吉英 《当代财经》2002,(12):51-53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的障碍除了缺乏具有竞争力的技术创新外,最现实的问题是与产业转换相配套的关键要素-劳动力供需结构存在着严重的失衡,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发生着较大的背离。本文从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供需结构的互动关系入手,考察了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供需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背离的一些主要原因,认为我国工业化模式和产业的非正常发展是其中的最重要原因。文章最后探讨了产业转换和缓解劳动力供需结构失衡的初步对策。  相似文献   

3.
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是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德、法、意等欧洲主要国家在其去工业化过程中,转移低端制造业而保持高端制造业,但不乏“空心化”等负面影响。为应对石油危机、提升国际竞争力,欧美发达国家在“去工业化”的同时,在个别产业领域断断续续推进了“再工业化”。1991~2013年欧洲主要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去工业化通过产业结构服务化,推动经济增长的逻辑是荒谬的,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消极作用远远大于其对再工业化的间接支持。而对去工业化作用的困惑,主要是因为一些学者从就业结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的研究范式缺乏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姜琰 《生产力研究》2003,(4):219-221
新经济是 2 0世纪 90年代美国经济在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基础上所出现的一种新经济形态 ,它对经济运行规则、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和市场规律与企业组织方式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股“新经济”浪潮。当前中国正处于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的关键时期 ,从新经济角度研究中国如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实现新工业化道路 ,以及促进产业结构跨越式升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大量的兢计资料,从收入水平、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及工业结构等方面对中部六省工业化水平进行了分析,运用霍夫曼定理、钱纳里多国模型等理论测定了中部的工业化发展水平,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中部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目前湖南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初级阶段 ,发展新型工业继续完成工业化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也是湖南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型工业化对湖南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作用 ,然后对当前湖南新型工业化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最后就湖南今后新型工业化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具体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   总被引:129,自引:2,他引:129  
本文旨在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等多方面对我国大陆所有省级区域的工业化水平进行评价。基于经典工业化理论选定了地区工业化综合评价体系的构成指标和相应的标志值,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采用最新的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测算出各地区工业化水平,并用主成分分析对评价结果予以检验。本文的基本结论是:2004年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地区结构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型,有向橄榄型结构演变的趋势;1995—2004年的10年中,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加速工业化阶段,但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工业化差距在不断拉大;2000年以后,工业结构升级代替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大部分地区工业化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到2010年末,我国已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政策的制定尤为关键。去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需要我们认真去分析。文章从总量去工业化和区域性去工业化两个层面对中国的去工业化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通过对区域性去工业化的再分类,探析积极的去工业化和消极的去工业化背后的机理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我们的产业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中国工业化发展面临"中国制造"处于国际分工低端、资源环境紧约束、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应从树立"质量和效益优先"的科学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集群、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城乡联动改革、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完善区域发展政策等方面着手,加快中国工业化进程,保障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选取人均GDP、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市化率等指标,评价了秦皇岛市工业化水平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秦皇岛市工业化水平目前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前半段,经济具有二元结构突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产业结构演进具有显著的海洋性等特征,因此,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是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近年来的“去工业化”现象,本文通过280座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及城市地形和省级审批建设用地占比构造的工具变量,从土地资源错配视角考察了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工业化对经济增长仍然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过快、过早地去工业化不利于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而土地资源在地区间和部门间的双重错配是导致我国出现过早去工业化的重要原因。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较高的城镇化水平以及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有助于增强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本文为新时期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及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2.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空洞化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产业衰退、新兴产业发育迟缓的产业空洞化问题正困扰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文章分析了产业空洞化对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并通过分析该问题的形成机理,揭示出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和外部需求变化引起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衰退,通货紧缩、企业自我发展能力薄弱、经济要素流动性差、民间投资主体缺位则导致了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面临外部环境变化的弹性不足。进而针对这些因素,提出通过体制、科技、投融资、市场等方面的创新,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弥补新旧产业衔接的"空洞"。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starts by summarizing Rowthorn-Wells'analysis of deindustrialization and its links with trade. It then proceeds to give some critical comments on their specialization, maturity and failure theses. The main conclusion of the paper is that though the book is very interesting in its endeavour to link deindustrialization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does not fully succeed in explaining the UK economic situation in the last two or three decades.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book are seen to be its failure to fully integrate ‘negative de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theory of development, its passive treatment of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and its focus on trade and balance of payments rather than industry and its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4.
产业结构多样化与专业化之争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长期热门话题,区域经济韧性概念为区域发展产业结构多样化抑或是专业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研究视角。近年来,经济遭受2008年金融危机、第四次产业革命兴起等外部冲击后,长期处于下行态势。基于2009-2018年东北地区34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产业多样化与产业专业化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产业结构多样化对本市经济韧性起到提升作用,但会降低邻近城市的经济韧性;产业结构专业化对本市和邻近城市经济韧性起到提升作用,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竞争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15.
姚新胜  王清宇  徐杏 《经济地理》2006,26(4):573-576
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理论,建立了几个交通运输区域特征评价的宏观性指标,并以我国近几年来交通运输业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了计算,就东、中、西部地区的运力和运量分布进行了区域特性分析,揭示了交通运输业和国民经济之间的某些区域性特征关系,结合四川省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数据实例分析,为新形势下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战略选择和政策制定提出了一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工业发展水平呈现西弱东强的格局,促进西部省域工业企业创新、加速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对于中国工业经济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意义。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地方政府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结合制度安排设计促进企业创新的政策,并经地方政府推动实施,以实现地区工业企业的跨越发展。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以四川省工业企业为研究实例,在进行样本企业的问卷调查及样本企业的观测点的量化测度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通过实证分析找出影响西部省域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五个核心因素和八个重要因素。从而提出促进西部省域工业企业创新、提升其创新能力的“深化以创新为目标的制度改革”等七类二十三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辽西走廊地带是连接东北与华北两大经济区的重要纽带,也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一环,其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意义重大。在充分研究辽西走廊地带的区域特征基础之上,分析了辽西走廊地带城镇化的发展特点,探讨了辽西走廊地带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和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辽西走廊地带城镇化发展战略的若干构想。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8—2018年我国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探究了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各地经济发展影响的路径,将产业结构升级作为中介变量,并细化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探讨科技创新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传导作用,以及将我国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进行区域异质性的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均能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且产业结构升级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中介变量的作用;②东部地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完全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实现的,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部分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实现的;③东部地区的中介变量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在科技创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完全的中介效应,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表现出部分的中介效应,产业结构合理化表现出完全的中介效应,而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均表现出部分的中介效应;④东部地区对外开放是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固定资本投入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应继续加大固定资本投入,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处于追赶状态,大力赶超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克服地域发展不平衡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9.
基于价值链视角,将区域创新活动分为知识创新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使用2009-2020年我国内地30个省级面板数据,以区域技术要素强度为门槛变量,探讨产业集聚对两阶段区域创新绩效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在两个阶段具有显著的非线性门槛特征。在知识创新阶段,随着区域技术要素强度提高,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呈阶段性增强;在成果转化阶段,当区域技术要素强度提高时,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表现为先抑制后促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