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欧洲的科技合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欧洲原子能联营,但是欧共体层面上研究与技术发展政策的出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欧盟/欧洲共同体研究与技术发展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与技术发展框架计划(Framework Pro- gramme for Research and Tech- nological Development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2.
宏观特点1999年是小渊内阁立志“恢复经济正增长”的第一年,是新旧世纪承前启后的一年,是日本追求“科学技术梦幻”的一年,也是执行科技基本计划(1996~2000年的五年计划)的关键一年。综观全年,日本的科学技术宏观牦点可以用“五多”来概括,即在这一年里,日本政府出台的科技政策较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的项目和计划较多;科技投入较多;科技成果较多。然而,显露的问题和事故也较多。1.出台的科技政策多1998年7月,小渊惠三受命危难之时,一上台便吸取桥本内阁因经济倒退被迫下台的教训,瞄准了“科技”、盯注了一个“新’宇。…  相似文献   

3.
二战后至70年代为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形成政府护航,企业投入为主的科技投入模式。20世纪70至90年代的日元大幅升值,使得这种模式受到冲击,为此,日本政府对科技投入进行了一些调整。本文主要对日元升值后日本科技投入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科技人力资源的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本文对国内外权威机构关于科技人力资源的定义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科技人力资源的鉴别标准与统计范围,重点对与“科技人力资源”相近的六个概念——“科技活动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R&D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科技工作者”和“科技人才”进行辨析,最后指出确立科技人力资源概念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政策和机构设置措施韩国各地方科技发展水平差距很大。这与政府的投入和政策导向有很大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前政府对地方的开发投入重点在交通、住宅、环境、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6.
日本政府的研究和创新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高度重视科技政策 日本社会目前正在经历深层次的结构变革。曾被尊崇的价值观以及经济、社会和政治制度受到了质疑,并在探寻新的思路,其中包括教育、研究和创新领域的很多制度和实践。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一些促进变革的动力源于日本经济的不佳表现,诸如机构的脆弱以及对储蓄而不是对消费的高度偏好等问题,其一些根源与科技没有什么关联。  相似文献   

7.
二战后,日本迅速摆脱经济困境,进入高速增长,并且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行列,其科技进步和创新功不可没。纵观日本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以下经验值得参考和借鉴:政府政策干预须准确把握科技发展脉搏,遵循市场机制;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节能减排最为重要;技术引进是手段,重在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后盾,基础研究不容忽视;开放式创新为大势所趋,产学研合作是关键。  相似文献   

8.
面对战后历史最长的不景气,1995年日本经济仍无明显复苏的迹象,但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日本在国际科技舞台上仍扮演着重要角色。加大科技投入,强化基础研究,重视人才培养可以说是日本科技政策的主旋律。依靠科技进步,开辟全新的经济领域,创建具有高附加值的全新产业,是日本振兴经济的重要手段。“科技立国”是日本面向21世纪提出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9.
杨洋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0):114-118
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倡导联盟框架(ACF)提出了基于政策信念的政策变迁演化路径,其被不断应用于政策变迁过程分析并取得了成功。科技政策是国家政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国家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信念及理念。基于该理论中的联盟信念转变产生政策学习进而导致政策变迁,阐述了科技政策不同时期联盟信念的转变,揭示了科技政策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0.
1.科技评价法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日本政府开展科技评价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从最单纯的项目评价开始的。在1960年之前,日本的产业技术政策是以技术引进与产业结构调整为中心的,当时日本还没有形成开展真正的自主研究开发的体系。1960年以后,日本政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国家主导的大规模研究开发项目计划,由此也产生了对其进行相关评价的必要性。1966年日本通商产业  相似文献   

11.
科技全球化及其政策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全球化是科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全球化势头日益强劲.本文分析了科技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全球化迅速发展。冷战政治秩序的消失促进了边境的开放,同样,互联网成了信息在全世界自由地扩散和交流的工具。各国政府越来越注重知识密集型经济的发展,以此来促进经济竞争力和增长——研究、研究成果的商业应用,以及其他知识工作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还通过出台必要的激励措施,降低法规方面的障碍,发展基础设施,扩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等来促进知识密集型经济的发展。除日本以外的亚洲经济体在全球科技社会中日益重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除日本以外的亚洲各经济体在世界科技体系中迅速成为日益强大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科技自立自强思想经历了基础萌芽、起步探索、初步形成、丰富发展和成熟完善5个阶段。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新中国成立前,产生了关于科学技术重要作用的最初认识;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党中央提出“自力更生,向科学进军”的科学技术发展方针;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党中央提出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高科技发展方针,努力接近与赶上世界科技发展先进水平。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党的十八大前夕,党中央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道路。中国共产党科技自立自强思想历经百年,不断深化。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自立自强思想明确了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方向,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理论指导,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4.
婧辑 《经贸实践》2012,(1):29-29
日本于20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循环经济”概念,是最早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国家。日本通过政府主导、法律政策保障、企业与家庭参与的方式,形成较为完整的循环经济战略体系。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60—80年代,东亚在“雁行模式”下飞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亚洲经济奇迹”。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在“亚洲四小龙”和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和崛起的同时,日本却经历了经济的长期萧条,从而导致了东亚“雁行模式”的终结。在新的世纪东亚经济发展中。日本和中国将以其资金和市场潜力的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东亚经济“双引擎模式”。  相似文献   

16.
德国基本法规定,德国科技发展政策的基本原则是:“科学自由、科研自治、国家干预为辅以及联邦分权管理。”多少年来,德国政府在坚持此原则保持科技发展政策连续性的情况下,审时度势积极利用政府有限的干预职能和手段引导和掌握着国家科技发展的方向。90年代是伴随着德国统一开始的,德国政府承受了巨大财政压力改造东部,完成了统一科研体系的建设。与此同时德国并没有耽误和错过世界科技发展的步伐,而是紧跟世界领先潮流,适时调整国内有关科技政策,顶住了国际上的竞争和挑战。近几年德国科技政策调整的目标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加强…  相似文献   

17.
陈立俊 《经济论坛》2006,(15):45-46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循环经济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缓解当前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同时也有助于解决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日益突出的矛盾。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并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初期日本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及主要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介绍了日本在21世纪初期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详细阐述了日本为推动重点领域发展所采取的主要政策及各种保障措施,对我国科技管理和科研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和世界。中国通过对外开放,兴办科技工业园区等各种开发区,使中国抓住了全球制造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中国制造”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事件。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入了研发转移的发展阶段,同时中国内外环境条件也难以支撑目前的“中国制造”模式的持续发展。要解决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抓住全球化发展新阶段研发转移的机遇,必须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定位和强化中国科技园区(国家高新区)的功能,迅速提高中国的创新能力,改变中国在全球化分工中的弱势地位,提升中国制造业的价值链。  相似文献   

20.
在影响科技创新的因素中,研发强度、技术创新主体和研发模式是三个关键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大力推进研发强度由“低”向“高”、技术创新主体由“官”向“民”、研发模式由“单打独斗”向“群体互动”移位,企业创新能力有新的提高。本文主要分析台湾科技创新的路径、“三大转移”趋势与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