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科院校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两者既各有其内涵特点又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在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科高等教育中必须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滑坡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高职学生在思想道德、心理素质、人文素质方面更是相对偏低,其人文素养急需提高。人文类公选课以其独特的性能在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之功效。从高职院进行人文教育对大学生的意义、文学类公选课蕴含的人文精神、高职文学类选修课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举措三个方面,探讨文学类公选课与大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素养培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应该成为当今教育的一部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会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流.这种教育思想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形成的.新世纪的体育教学一定要具有“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实现“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精神”相结合.本文通过分析人文教育思想、人文体育观,从而对新世纪的体育教育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4.
逯曼  佟影 《经济研究导刊》2012,(16):302-30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强中国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但是中国的英语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以教师为中心、以语言知识为重点的教学模式下,导致了缺乏人文精神的"文化失语症"和"语言工具"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展开研究,提出可行性方案,使人文素质的培养真正切实地与大学生英语学习相结合,提高人文素质,以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人文素质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养。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总是以一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一定的人文意识又总是蕴涵着一定的价值观念。真正的科学家,是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精神的。只有那些具有人文精神的科学家,才有人格魅力。居里夫人逝世时,爱因斯坦的纪念文章没有评述她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成就,而是高度赞扬她追求真理的崇高品质,认为这种品质要高于具体的科学成就,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新的民族人文精神,不…  相似文献   

6.
人文素质是高等医学教育培养目标之一,在政治理论课中培养中医学生人文精神具有现实可行性。医学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与医学专业技能,更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高等医学教育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有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医药学生的自身特点相结合,切实加强中医药院校的人文教育,以便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和新环境对中医药专业人员的人文素质要求。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军政工干部的人文素质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提出的要求,突出表现在:对人文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政治工作缺乏厚重的文化积淀;对人文思想的理解不够深入,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关怀缺失;对人文方法的运用不够娴熟,政治工作创新缺乏持久驱动力;对人文精神的遵循不够真实,政治工作缺乏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8.
吴明在 《当代经济》2010,(13):106-107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渗透着丰富人文精神,而探析现代大学物理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探讨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现代大学物理教学面临的新课题。培养高素质人才,要注重将物理教育与人文精神有机融合,将人文精神的教育渗透于物理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9.
相比于研究性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更倾向于实用性,人文性课程十分有限,鉴于此,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的公共基础课,在定位上应以其人文性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0.
曾科 《经济师》2023,(9):153-154
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一批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从而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忽视了其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养的培育,导致很多高职毕业生人文精神缺失。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多,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日益加剧,人文精神的缺失不利于其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生存,高职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师有必要转变教学思路,注重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因此,文章在阐述“就业难”背景的基础上,指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不足,并提出优化对策和方法,希望其能有效提升毕业生的人文修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