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托业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信托业发生系统性风险,将严重威胁到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性问题。对此,应当尽快建立信托业风险运营效率评价体系,以此来提升对信托业风险运营效率的监测功能。文章分析了中国信托公司风险运营质量现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中国信托公司风险运营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来自中国信托业68家机构2013年度运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信托公司风险运营效率评价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偿债与资产经营能力,信托业务盈利能力与风险控制能力是中国信托公司风险运营效率评价的主要影响因子,以此为依据给出了中国信托公司风险运营效率的综合评价结果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由于信托制度的独特设计,信托公司或直接或间接均要承担信托财产损失风险,从近期来看,信托公司应构建以资本金为核心的风险缓冲机制。从长期来看,引入业绩评价基准,进行相对业绩评价是信托公司风险缓冲的必然选择。信托公司在风险管理时应树立两个理念,一是要将风险管理列为企业管理活动的核心,二是要认识到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不能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  相似文献   

3.
保险公司声誉是其进行保险经营时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它直接关系着保险公司乃至保险业的稳定发展。因此,保险公司声誉风险必须得到重视。这就需要保险公司以及监管者等相关主体采取合理有效措施对保险公司的声誉风险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4.
商业银行声誉管理面临着敏感而又错综复杂的特殊时期,如何控制和处置负面舆情及其带来的声誉风险,是商业银行共同关注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商业银行声誉危机是指商业银行因自身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的声誉风险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引起的一种对商业银行生存具有紧急且严重危险性的情境或事件。简言之,失去控制的声誉风险就是声誉危机,没有爆发的声誉危机就是声誉风险。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中国银行业的不断开放,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在持续的提升.但我们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尚未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声誉风险的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同其他风险种类相比,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有其个性化的特征,因此,加强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管理既要研究风险管理的一般规律性,更要在深入研究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特征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探寻声誉风险管理的一般规律和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王晋 《时代经贸》2010,(24):220-221
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中国银行业的不断开放,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在持续的提升。但我们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尚未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声誉风险的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同其他风险种类相比,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有其个性化的特征,因此,加强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管理既要研究风险管理的一般规律性,更要在深入研究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特征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探寻声誉风险管理的一般规律和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信托公司:在风险中求富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各商业银行对房地产贷款做出了严格限制,信托公司纷纷介入房地产投资热潮中,使房地产信托出现“井喷”行情。最近,在各银行纷纷控制贷款规模之际,又有部分信托机构人士感叹,信托公司的机会又来了。信托公司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确实让人费解。信托业如果重演“准银行”的角色是非常危险的,针对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并不比商业银行有更多的风险防范措施和手段,难道银行绕不过的风险,信托公司可以幸免?银行化解不了的不良资产,信托公司有能力化解?如果长此以往,恐怕正如某些专家所言,信托业就难以自救了。这绝不是耸人听闻——银监会早就提醒各信托公司:谁出问题谁出局。——编者的话  相似文献   

9.
试论企业税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一些大公司因为对税务风险的防控不严而出现税收上的麻烦,使企业经营和声誉都遭受了不小的损失,税务风险已经成为企业的"定时炸弹"。因此,重视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保护企业经营成果及良好声誉,已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表明,增强认识,建立基础信息系统与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对税务风险实行动态管理,实施必要的税收规划是防范企业税务风险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中国市场巨大财富效应正不断催生出数量庞大的高净值人群。私人银行业务财富管理作为金融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经营业务转型的重要选择,也成为信托公司银信合作转型,加强自主财富管理的重要方向。通过分析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与信托的内在联系以及上市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现状,探讨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与信托业务的对接情况,进而对信托加强与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信托与银行间的合作,对提升信托公司的产品创新和客户服务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托法》正式颁布实施和《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以及《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的施行,重新登记后的56家信托公司在“一法两规”的法律框架下,推出了大量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至2004年底,信托公司共推出信托计划几千个,管理资产规模近三干亿。虽然信托公司是目前唯一  相似文献   

12.
构建信托公司积极业务模式之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托公司的创设性制度,为信托公司发挥独特的资产运用方式和投资领域优势提供了空间;但其执行性制度中私募定位和刚性兑付的安排,却驱使信托业务形成了方向游移、组合单调和类贷款化等消极特征。应当从创设性制度入手,逐步开放信托公司公募业务,允许信托投资者市场化地承担亏损风险以及统一监管规则。这样信托公司才可能在发挥信托功能的基础上,形成特色化行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刘新文 《经贸实践》2016,(14):254-255
声誉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内部因素或者是外部环境而引发的可能对自身声誉造成影响的风险.声誉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它的表现形式较为复杂,并不容易界定,常规的风险管理的方法并不能对声誉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和控制.巴塞尔委员会将声誉风险列为商业银行八大风险之一,并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明确将声誉风险列为第二大支柱.在经济下行压力显现、金融体系市场化步伐加快、金融消费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新闻媒体传播平台不断扩张的背景下,加强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声誉风险管理,不仅有利于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还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纳税信用评级披露为准自然实验,从股价崩盘风险的角度,考察作为社会信用体系重要组成的纳税信用对金融市场稳定的影响.研究发现,纳税信用评级披露后,评级高的企业股价崩盘风险显著降低.纳税信用评级披露通过发挥监督效应,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抑制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同时发挥声誉保险效应,增强投资者信心,避免企业出现负面新闻时投资者因恐慌情绪抛售股票,从而降低股价崩盘风险.研究还表明,高纳税声誉对股价崩盘风险的降低作用对于民营企业和位于税收征管力度较低地区的企业更为显著.为此,应进一步完善包括纳税信用管理在内的社会征信体系,使健全的征信体系成为保障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稳定有效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
小额贷款公司作为"只贷不存"的特殊企业,为有效识别和管理风险,必须对其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当前,我国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有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政策风险、合规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作者对此进行了分类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信托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快速增长,信托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各公司仍存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因此研究完善信托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需求日益迫切。本文通过借鉴COSO内部控制关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控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的五要素模型,得出有利于形成中国特色信托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依法经营不仅是维护企业形象的客观需要,也是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规范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强化内部控制,维护企业品牌和声誉,提升竞争力及企业价值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中,前台业务风险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众多的商业银行发生的经济案件中,基本都涉及到前台业务.银行前台业务风险控制不好,就可能带来管理影响、声誉影响和发展影响.本文通过论述银行前台业务风险的概念、特点、表现形式和特征,提出强化商业银行前台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及建立健全银行前台业务风险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银行前台业务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实行科学的银行前台业务风险管理办法,对银行前台业务风险的防范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张亮  王滨 《当代经济》2006,(15):53-54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深入,各国的信托业日益关注起行业与公司治理问题,许多国家把建立良好的信托公司制度作为提高信托经济效益、增强信托公司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如何完善我国信托公司的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20.
李奇 《经济研究导刊》2012,(35):102-103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信托公司经历了停办、恢复和扩张三个阶段。我国信托业的重新崛起,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经过20多年的发展,信托公司在我国金融领域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我国在2001年出台了两法:《信托投资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为我国信托公司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保障。但由于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制约,其未来走向并不明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