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运用重心理论,考察了1991年~2009年全国银行业存款重心与贷款重心的演变轨迹.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存贷款空间分布不平衡,特别是在信贷投放方面,东南方向占了很大的比重,造成东南部和西北部不均衡程度加剧,中央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加大信贷倾斜来调整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刘卫东 《经济地理》1993,13(2):10-14
1 经济重心地域迁移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反映经济重心,顾名思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平衡点。它既可以看做是区域内各个经济中心对区域经济辐射的合力作用的平衡点,也可以看做是区域经济各个部门的经济重心的空间叠置平衡点。它的位置可以用几何作图及数量指标计算确定。其位置的空间变化,即所谓的地域迁移,在经济发展初期,生产力水平低时,可用人口的分布变化来反映;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城市在区域经济中有着举足重轻的地位,也可以用城市的分布重心反映。为准确计量,常采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或工业总产值的总量、人口平均值或单位面积平均值等经济统计指标予以确定。  相似文献   

3.
中国区域污染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引入重心的概念,利用经济空间结构的重心计算方法,采用1986-2007年中国各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区域污染等数据,计算出各年的区域污染重心和经济重心的演变路径,从移动距离、移动方向、路径对比、空间相关性分析等多角度阐述了经济重心与区域污染重心的动态变化及空间联系.结果表明:从整体演变轨迹看,所有重心均向偏南方向移动,相互间空间关系较为紧密.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31个省区市为研究对象,运用重心模型,从地理空间视角揭示2001-2020年中国创新投入重心与创新产出重心的动态演变规律及耦合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创新资源的空间分布并不均衡,区域创新差异以东西方向为主,东部沿海是创新发展的高密度区;随着创新资源的不断偏移,创新不均衡状态有所加剧,创新产出偏离几何中心最多,其次是创新人员;创新重心移动轨迹表现为先向东后向西,整体向南偏移,并且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大于东西方向上的变化,东南沿海在中国创新空间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的重心在经度和纬度上的移动都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并且纬度相关性均大于经度相关性;从位置耦合和方向耦合来看,创新投入重心与创新产出重心的空间重叠性提高,变动方向较为一致,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时空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5.
基于经济重心空间演变的新疆反边缘化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曾鹏  蒋团标  廉超 《经济地理》2011,31(1):32-39,46
综合运用地理软件和重心演变路径模型,从地区生产总值重心(经济重心)、三次产业增加值重心、社会消费水平重心和人口重心的演变路径入手,对1952—2008年全国和西北五省(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心空间演变路径进行测算及比较研究,从全国和西北五省(区)两个层面探寻新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被边缘化的证据,并有针对性地从新疆各重要指标改进促进新疆经济社会整体协调稳定可持续发展层面提出了新疆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反边缘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冯宗宪  黄建山 《经济地理》2006,26(2):249-254,269
文章首先阐述重心问题及分析方法,然后,分别从移动方向、距离、速度、原因等方面详细分析了经济重心、产业重心的动态变化特点,最后从整体上对比研究了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经济重心的主要变动方向由北向南,区域经济差距的矛盾主要体现为南北矛盾.90年代中期以后,南北差距逐渐缩小,而东西差距有所扩大,区域经济差距的矛盾由南北转向东西,人口重心主要在南北方向上不均衡.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人口重心滞后于经济重心的变化,人口迁移的流向是影响人口重心迁移的重要因素.有计划地促进沿海和内陆地区间较均衡的经济发展,将有利于实现人口迁移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运用重心概念及相关公式,采用各县区的人口、GDP及粮食作物产量数据计算改革开放以来宁夏人口重心、经济重心和粮食重心,并对三者的动态演化、驱动因子及耦合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①宁夏经济重心明显偏北,移动幅度较小;②人口重心由几何重心南侧快速移动到北侧,且继续北移,移动幅度较大;③粮食重心主要位于几何重心北侧,重心的跳动幅度最大,且最不稳定,规律性不明显;④宁夏经济重心与粮食重心的空间耦合性不高,人口重心与粮食重心具有空间耦合性,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具有显著的空间耦合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区域重心的概念和模型,计算出新疆1949年~2009年经济(GDP)重心和三次产业重心,同时利用GIS技术将重心变化制作成图,得到建国以来新疆经济(GDP)重心和三次产业重心的动态演变轨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疆总体经济发展和三次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的动态变化及其关系。结果表明:新疆经济(GDP)重心和三次产业的经济重心不仅存在很大的偏离,而且移动的方向和距离也存在较悬殊的差别;新疆经济(GDP)重心缓慢地向东北移动,区域经济差异总体上扩大了,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0.
1978—2008年中国经济重心迁移的特征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8—2008年,中国的经济重心以1991年和2003年为界,先后经历了向西南、东南和东北方向移动的三个阶段。为分析重心迁移的主导因素,首先指出了一般的贡献度分解方法在重心法研究中的不适用性及其原因,提出了一种基于夏普里值的、适用于重心法的分解方法。基于此方法,给出了在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过程中的"引擎"和"逆引擎"省市和地区,并发现:第一阶段重心西移的原因既非西部投资的延迟效应,也非广州发展的副产品,而是由于东北经济发展过缓引起的。第二阶段重心东移的主要原因并未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较量的结果,而是西部经济发展速度过缓为主导,辅之以东部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所致。第三阶段重心北移的主要原因也并非"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效果,而是完全是由西部发展过缓引起的。最后对区域发展政策做出评价,并指出优先发展西部经济是保证中国经济高速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王海舰  袁珊  王雷 《技术经济》2021,40(6):121-131
采用重心模型与空间耦合模型,分析1998—2018年中国物流重心、经济和三次产业重心的时空演变,揭示其耦合规律与特征.结果表明:①物流重心总体向西南方移动,且易受外界影响变化幅度较大,变动中既存在稳定性又存在特殊时间上移动的差异性;②经济重心的轨迹呈现出先向东北,后波动式向西最后向西南移动,可见东西方向上经济的差距在缩小,南北差距慢慢扩大;③第一产业重心先向西北后折向西南移动,第二和第三产业重心移动轨迹相似,均表现出向西和向南方向移动;④空间重叠性上,与物流重心耦合性最高的产业先是第三产业,后变为第一产业,表明第一产业发展与物流的空间关联度在不断增强;空间变动一致性上,与物流重心变动一致性较强的是第二产业,说明物流与第二产业发展关系密切;物流与第三产业重心同向变动系数值较大,说明第三产业发达地区对物流吸引力较强.  相似文献   

12.
大都市区工业重心时空变动轨迹分析:以天津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重心模型能够直观地衡量经济属性的动态演变过程以及区域差异,反映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研究采用1989—2009年天津市人口与工业总产值数据,引入重心测度模型,以人口重心为参照,对天津市工业重心在时空上的动态演变轨迹进行实证研究;结合各区县工业差异变动规律,对重心迁移的影响因素进行探析。结果表明:与人口重心在北辰区内缓慢移动不同,21年来天津市工业重心向东南方向迁移,由市中心移动到市区外围,且在东西方向的不均衡性显著大于南北方向。区位条件、政府政策、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会对工业布局产生影响,引起工业重心迁移。  相似文献   

13.
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s part of the national agenda of many countries, particularly transition economies, few studies have analysed innovation efficiency in countries with environments unfavourable to high-tech industry development.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s of government grants, private R&D funding and innovation efficiencies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China. We use a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model to study the roles of government and market mechanisms in high-tech industry innovation from 1995 to 2008. Findings show that government grants do not crowd out private funding, but stimulate private R&D expenditure. Private R&D funding has positively influenced innovation in the Chinese high-tech industry, and efficiency potentials are widely under-exploited. Additionally, government grants are observed to negatively impact innovation by large firms in the Chinese high-tech industry. Furthermore, we reveal that human capital can promote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high-tech firms, excepting those of medium scale. The findings provide insightful perspectives on China's high-tech industry.  相似文献   

14.
选择高新技术产业作为21世纪国家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对于智力资源并非稀缺的我国而言,是寻求工业振兴的最佳策略。在考察创业政策内涵与构成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创业政策的现状与问题,按照制定高新技术创业政策的原则与依据,提出了适合我国高新技术创业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综合考虑双边与多边贸易阻力的最新引力模型,采用Lall与OECD两种高技术产品分类统计方法,利用我国双边贸易的SITC五位编码进口产品数据,在控制经济环境、人文制度等因素的基础上考察了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口的影响。结果表明,知识产权保护作为一种非贸易的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高技术产品的进口,其市场扩张效应大于市场垄断效应,但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规模等经济环境因素仍是促进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美、英、日、中、印、巴六国投入产出数据,采用结构分解模型的测算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和消费对中国高技术产业产出的贡献程度远小于其他发达国家,但中国高技术产业"投资驱动型"特征明显,净出口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呈现出"一枝独秀"局面.本文采用非完全假设抽取法的测度结果发现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工业、服务业的后向关联最大且逐步增强.相比发达国家,中国高技术产业对工业行业效率的提升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财税政策激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考察了财政激励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而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结果显示,财政激励政策比税收优惠政策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出增长。财税政策的激励作用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的提高和内部结构的优化都具有积极影响,并且税收优惠政策的效果更为显著。政府在财税政策制定时,应注重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并考虑政策的短期适应性和长期战略性,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科学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0-2016年省级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从整体、区域、产业3个维度实证分析了异质性人力资本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差异化作用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在地理经济矩阵下,各省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与人力资本空间相关性显著; 整体、行业、区域维度上,高技术产业创新活动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且高端人力资本对高技术产业创新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与溢出效应,其空间间接效应均高于直接效应;低端人力资本普遍作用不显著,甚至可能产生一定逆向作用与溢出效应;男性人力资本比女性人力资本的促进作用更为普遍且强烈,尤其是男性高端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19.
空间集聚是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活动的重要特征。基于Thomsonone数据库中1996—2018年中国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交易数据,以风险投资交易双方公司均位于中国大陆城市的每一笔风险投资交易事件为例,分别从纵向历史演变和横向空间布局视角对中国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发展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发现:近20年来,中国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经历了孕育起步、快速发展、稳步调整和理性规范4个发展阶段;互联网、新能源、计算机软件与服务等高新技术行业是风险投资热点领域;中国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存在明显的城市集聚特征,且相较于风险资本接受城市,投出城市的风险资本资源更为集中;城市之间的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交易联系并不紧密,风险投资网络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北京、上海、深圳为典型的资本密集型风投城市,杭州、广州、武汉等则为典型的技术密集型风投城市。该结论可为中国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事业发展及风险资本资源在行业和空间中的合理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