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顾斌 《经济导刊》2006,(12):62-64
2006年7月2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和《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内部控制指引》,8月21日,沪深证券交易所的《融资融券交易试点实施细则》公布实施,8月29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发布了《融资融券试点登记结算业务指引》,这一系列规章和规则的公布与实施正式启动了我国证券市场的融券业务,结束了我国证券市场没有卖空机制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张锐 《经济导刊》2006,(8):71-74
历经过三年多的艰苦酝酿和反复求证,国内证券市场中的融资融券业务终于呱呱落地。日前,中国证监会正式颁布了《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和《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内部控制指引》(下称《内控指引》),这套于2006年8月1日起正式发力的金融工具无疑给国内A股市场注入了一股可以继续勃发的激情。  相似文献   

3.
继转融资之后,转融券业务试点也于2013年2月28日推出,A股市场的做空交易进一步成熟和完善.转融券的推出,将有望扩大券源规模,并促进各大券商向"中介"角色的转型.然而很多投资者也担心,做空时代的真正来临,会给A股造成负面影响.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转融券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更多是情绪上的,转融券细则的陆续出台,将有望长期利好资本市场.转融券试点推出迟来的"及时雨" 转融券业务是指中国证券金融公司(以下简称"证金公司")将自有或者融入的证券出借给证券公司,供其办理融券业务的经营活动.转融券业务是证券公司融券业务的配套机制,当证券公司开展融券业务的自有证券不足时,可以通过证券金融公司向上市公司股东借人证券,以满足客户的融券需求.  相似文献   

4.
在长达5年的低迷之后,中国股市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上证综指从2005年6月6日的998.22点一路攀升上来,目前已达5000多点.在股票价格偏高,严重脱离其价值时,推出股指期货正是时候,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底发布了<关于做好贯彻实施修改后的公司法和证券法有关工作的通知>.修改后的<证券法>已经删除了对融资融券交易的限制性条款;而2006年元月发布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则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明确了符合条件的券商可以进行融资融券业务,并对融资融券规模与净资本的比例进行了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5.
2008年4月,国务院公布了<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对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细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与之前监管和自律组织出台的融资融券法规和细则一起,为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提供了制度基础.2009年"两会"前后关于推出融资融券业务的呼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本文通过对境外成熟市场推出的融资融券业务的比较分析,认为我国现在适合推出的融资融券业务应采用证券金融公司集中授信的单轨制模式.  相似文献   

6.
《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管理办法》和《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内部控制指引》的颁布,意味着融资融券业务正式从试点转为常规业务,但获准开展融资融券的券商数量短时间内不会激增。  相似文献   

7.
转融券业务试点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并于2月28日正式推出. 转融券业务是证券公司融券业务的配套机制.按照现有的规则,证券公司只能使用自有证券办理对其客户的融券,当证券公司自有证券不足时,可以通过证券金融公司向上市公司机构股东借入证券,以满足客户的融券需求. 中国证券金融公司(下称证金公司)表示,首批将有11家证券公司参与转融券业务试点.包括中信、光大、广发、国泰君安、国信、海通、华泰、申银万国、招商、银河和中信建投等证券公司.  相似文献   

8.
刘纪鹏  赵晓丹 《经济》2012,(10):101-102
8月30日,转融通业务试点正式启动,并先行推出转融资业务.待转融通全面推出后,证券公司可通过证券金融公司从社保基金、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借入资金或证券,再转手借给需要的投资者.事实上,转融通只是融资融券的延续,证券金融公司在整个融资融券链条中,仅是中介机构,通过拓宽融资的资金来源和融券的券源,使市场各方面的利益趋向于一致,从而打破当前业务瓶颈.  相似文献   

9.
刘纪鹏  赵晓丹 《经济月刊》2012,(10):101-102
8月30日,转融通业务试点正式启动,并先行推出转融资业务。待转融通全面推出后,证券公司可通过证券金融公司从社保基金、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借入资金或证券,再转手借给需要的投资者。事实上,转融通只是融资融券的延续,证券金融公司在整个融资融券链条中,  相似文献   

10.
王炜 《经济》2012,(3):105-106
以转融通为业务主体的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下文简称证金公司)或将在3月份投入运营,这也就意味A股市场个股卖空时代真正来临.自2010年融资融券业务启动试点以来,融资融券标的数量过少的弊端一直没有解决.去年11月,融资融券试点转常规后,虽然标的扩大,但大型机构仍不能用融券做空获利.即将开闸的转融通业务,将融资融券标的数量限制打破,机构双边操作个股也进入一个新起点. 融券做空有机可循 融资融券和转融通不会改变指数运行趋势,买空卖空只能起到助长助跌放大涨跌幅,并不会改变指数运行的趋势. 国内经济和股市资金供给量决定指数长期走势.如果经济面向好、资金供应充足,以融资买入为主.经济下滑和资金供应缺乏,则以融券卖出为主.  相似文献   

11.
自证监会于2006年6月30日发布了《证券公司融资融券试点管理办法》以来,融资融券的推出让投资者充满期待。终于,在美国金融危机、国内救市、金融改革等背景下,2008年10月5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启动融资融券试点,试点名单和范围适时公布?《管理办法》在构建融资融券的担保制度时,充分借鉴了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创造性地引入了让与担保。,然而,当前我国法律尚未确立让与担保制度,这就导致了我国按照让与担保模式设定的融资融券担保制度,其与上位法之间必然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冲突,使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也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2.
2010年3月31日,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交易试点正式启动,A股也由此进入"双边市"时代,结束了持续20年的"单边市"。2011年8月19日证监会又公布了有关融资融券和转融通业务的三项草案,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融资融券业务即将由试点转入大规模铺开。投资者参与融资融券业务需要开立的各种账户、对投资者关心的保证金等核心问题,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要求和规定,下面以海通证券为例来比较我国与美国在融资融券业务规则中的不同规定。  相似文献   

13.
在<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构建的贷款法律基本制度下,固定资产贷款管理规则主要由<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项目融资业务指引>两个规章所具体调整.本文结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对固定资产贷款审核法律制度进行初步分析,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
融资融券业务作为证券信用交易的一种,是海外证券市场普遍实施的一种成熟的交易制度,是证券市场基本职能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在我国即将推出融资融券业务之际,通过对国外成熟市场融资融券业务风险控制的研究,通过借鉴和参考发达国家市场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与资本市场发展的现状,提出我国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5.
融资融券业务是指证券公司向客户出借资金供其买入证券或出具证券供其卖出证券的业务,是建立在市场对未来投资预期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金融工具.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和推广既给我国证券市场带来机遇,也使其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本文概述了融资融券业务的特点、具体业务流程、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今年以来,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在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吵嚷"半年.及至10月,有关融资融券业务推出的时间表逐渐浮出水面,而试点券商名录及准备情况在近期也是消息频仍.  相似文献   

17.
尹中立 《时代经贸》2006,(7S):52-53
“证券融资融券交易”,又称“证券信用交易”,包括券商对投资者的融资、融券和金融机构对券商的融资、融券四种。市场通常说的“融资融券”,是指券商为投资者提供融资和融券交易。简而言之,融资是借钱买证券;而融券是借证券来卖,然后以证券归还,即卖空。 面对融资融券业务的合法化,有人欢呼,有人忧虑,因为他们看到了这项市场创新的不同侧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从国内相关国情和欧美等发达国家成熟经验出发,重申我国融资融券最终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股市存在的缺陷,认为融资融券推出过程可以采用日韩模式,即政府设立证券金融公司的模式。通过研究我国融资融券业务推出的必要性,证券市场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善和推进,推进资本市场完善不可一日完成,需要循序渐进。最后对融资融券推出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阐述了融资融券业务推出后对我国证券市场各方的影响,从证券融资融券交易的基本定义着手,分析证券市场、券商、投资者给融资融券业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对目前有关融资融券业务的模式和规则进行了思考,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融资融券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王晶 《时代经贸》2010,(18):174-174
融资融券业务是指证券公司向客户出借资金供其买入证券或出具证券供其卖出证券的业务,是建立在市场对未来投资预期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金融工具。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和推广既给我国证券市场带来机遇,也使其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本文概述了融资融券业务的特点、具体业务流程、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