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地区产业结构同构化成因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区利益始终对地方政府行为是一种基本的制约因素,地方政府有关产业调整和发展的博弈行为是在追求地区利益中开始和结束的,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对自身利益的不懈追求是形成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为了印证这个结论,分析了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模型,并就如何消除产业结构调整中地区利益的障碍作用提出了若干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韩培花 《经济论坛》2002,(20):11-11
一、中国经济领域内垄断行为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危害分析1.行政性垄断行为。行政性垄断是指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从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出发,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或服务,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限制商品自由流通的行为。在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今天,行政垄断在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成为制约中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障碍。行政垄断形成的地方保护、地区封锁,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的基本原则,资源不能向效益好的环节配置,造成国家整体经济效益低下。更为严重的是地方保护使国内企业…  相似文献   

3.
胡彬 《财经研究》2008,34(6):16-29
在苏南与温州地区,处于经济增长转型期的进取型地方政府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和实现产业升级的发展目标,采取了学习“最佳实践”的制度策略。竞争与合作的制度学习动机,使两种发展模式在转变中出现了“趋同”现象。然而,受路径依赖的影响,两种模式为协调全球化与本地化关系的制度学习实践却有着迥异的理性出发点,维护本地利益仍然是地方政府制度供给行为的准则。当地区利益与区域利益相抵触时,这种边际创新意义上的制度学习效率就会下降。为摆脱“单边嵌入”中的“锁定效应”的影响,亟需从国家战略和区域行政治理模式创新的角度寻求经济区域化“系统嵌入”的制度平衡力量与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4.
地方保护主义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理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3  
本文旨在考察地区政府保护对地方产业结构的作用,对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提出理论模型,在一个厂商投资行为模型中,从改变地区间贸易成本和政府直接投资两个方面引入地方政府行为变量,讨论政府行为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模型分析发现贸易成本的增加会促使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而政府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并不确定,在一定情况下会促进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化。这些结论在随后进行的对中国近年地区和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中得到了验证。趋势分析发现样本年间我国地区产业结构差异的全国平均水平在逐年增大。而以地区为着眼点的计量回归分析则发现,在控制了运输条件、地区资源差异和产业结构等历史因素之后,政府变量对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变化有显著影响。政府设置贸易壁垒增加地区间贸易成本,会促进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政府的投资行为则在整体上促进了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异化。  相似文献   

5.
由趋同走向趋异——90年代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地区间产业结构的趋同,是我国80年代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特征之一。90年代,原先导致趋同的主要因素如制度基础、利益导向、需求拉力和供给推动力等将逐步减弱,不同类型省区产业结构在市场与计划的双重作用下将向不同方向发展,地区间结构趋同态势将发生逆  相似文献   

6.
我国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成因及其整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豆建民 《生产力研究》2005,(8):170-171,229
本文深入分析了造成我国地区产业结构严重趋同的原因,并着重论述了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及其整合途径。政府应加强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把区域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产业效应,改革财政、投资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改变对各地政府工作成绩的考核标准,积极发展区域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以促进我国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和整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财税政策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常用方式,税收优惠政策对市场公平竞争具有重大影响。审查税收优惠政策的公平性,是在税收领域贯彻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务实之举。基于2011—2021年沪深A股公司的面板数据,将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DID)作为分析工具,探讨了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对高行政垄断区域企业税收规避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可以显著降低高行政垄断地区企业的避税程度。机制检验表明,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能够促进税收扶持中性和市场竞争中性,从而抑制企业税收规避动机。进一步分析发现,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税收规避抑制效应在地方政府问责制完善、地区营商环境差、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程度高以及公司内部治理差的样本中更为明显。文章丰富了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等行政垄断规制的微观经济后果和企业避税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实施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由于各地方政府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因而理论界也较多地聚焦于研究和批评产业结构趋同的负面效应,然而产业结构趋同在一定限度内是合理的、必然的.本文研究了产业结构趋同的合理性,界定了合理性产业结构趋同的概念,提出了判断产业结构趋同是否合理的标准.从理论层面上,引入了冰山运输成本,探究运输成本是否影响产业结构趋同的发展;从实证层面上,更新了2005-2013年全国省份(直辖市)之间产业结构趋同的对比情况,判断了近几年来产业结构趋同的情况,并基于此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孙军  顾朝林 《经济地理》2003,23(6):747-751
通常人们在分析地区产业结构雷同或趋同的成因时,一般都认为各地在产业发展和布局方面没有真正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相互间盲目攀比,人有我也有。事实上,一个重要的问题被人们忽视了,这就是产业结构对于一个地区经济体系的安全和稳定的作用,尽管这种体系很脆弱,但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地方政府或许多企业的一个有效保护措施。在市场经济规则有效的情况下,这种保护是通过“契约”关系来实现的。由于契约制度在我国发育不良,全社会契约制度和观念的缺失,难以实现真正的跨地区产业协作,加上以行政区经济为特征的各地决策者盲目追求政绩,地区之间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也就很自然了。文章指出产权主体不明是造成地区难以形成有效的契约关系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产业政策失效原因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产业政策是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点,产业政策的失效降低了政府宏观调控的效果。从产业结构调整涉及多个经济利益主体行为出发,通过分析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产业结构调整博弈模型,可知产业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包括:在缺乏产业发展中利益协调机制的前提下,地区利益障碍的存在;政府行为有限性的约束;经济改革的不彻底;产业政策的时效差别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地方官员间的晋升竞争和行政权力所带来的地下经济收益,都会导致地区性行政垄断的出现。地区性行政垄断变量因而会受到GDP、地方财税水平等政绩指标和企业经济指标的影响,并在OLS回归估计中表现出内生性问题。文章构建了一个省级面板数据计量模型,以工具变量法对地区性行政垄断的区域经济绩效及其内生性问题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地区性行政垄断损害了4个方面的区域经济绩效——生产效率、资本配置效率、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由于地区性行政垄断这种地方官员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内生于经济系统,以往常用的OLS估计可能会低估地区性行政垄断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12.
地区性行政垄断的经济增长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区性行政垄断是指地方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对市场竞争的限制和排斥,往往造成了要素价格扭曲,进而诱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本文基于一个经济增长模型,并将地区性行政垄断指数纳入该模型中,实证研究了地区性行政垄断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开放程度不同的地方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结果表明,地区性行政垄断与经济增长呈倒U型关系,而且经济开放程度越高,地区性行政垄断越不利于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3.
中国模式:利益结构调整与宏观经济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当前的社会利益结构体现着中国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既表现了一般市场经济利益结构多元性、差异性、倾斜性的特征,又表现了公有制模糊、利益行政化和过渡性这些中国式特征。利益结构失衡是导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波动和宏观调控出现不同效应的重要因素。要调整利益结构,就要清晰界定公有制各层次的产权、合理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合理透明的利益结构调整长效机制,而这些又有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14.
周鹏 《经济问题》2005,(10):21-23
地方政府作为利益主体、经济主体、管理主体是我国区际贸易技术性壁垒产生的主要原因。产品市场准人机制的统一、市场质量监管的统一、技术服务网络的统一是克服区际贸易技术性壁垒,加速区域市场一体化,进而达到全国市场一体化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双重垄断下的城市公用事业规制目标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修国英  于渤 《技术经济》2008,27(2):49-53
城市公用事业通常是自然垄断行业,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它还具有较强的行政垄断性。我国对自然垄断与行政垄断并存的公用事业的规制改革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应区别两种垄断的不同性质,有针对性地确定改革目标。本文阐述了我国城市公用事业的自然垄断特性,分析了其行政垄断的根源及表现,对双重垄断下的城市公用事业规制目标选择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水资源空间分配的不均衡决定了有必要对其在行政辖区间进行重新分配,由此难免引起相关辖区政府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并可能影响区域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要实现中国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需要通过适当的财政制度安排建立和完善水资源在行政辖区间配置的政府间横向财政补偿机制,以激励水资源调出地的积极性,同时促进行政辖区内水资源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7.
统一的国内大市场对区域专业化分工和发挥规模效应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采用价格法系统测算了2001-2015年间各城市的商品市场分割程度,并考察了影响商品市场分割的地区因素。研究发现:(1)除2008-2009年商品市场分割短暂加剧以外,2001-2015年间商品市场分割程度整体呈现下降态势。(2)各地区在市场一体化进程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东南部地区的市场整合程度高于西部地区。全国层面的商品市场分割程度大于局部地区层面的市场分割程度。(3)地区间竞争会促使地方政府干预市场,加剧商品市场分割;而较好的经济发展条件和市场规模的扩大会减轻地区间恶性竞争,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4)城市层面的商品市场分割受行政区划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省界会阻碍城市之间的贸易往来,加剧商品市场分割。  相似文献   

18.
张晖 《经济经纬》2006,(3):17-20
跨国公司的进入改变了原有产业间竞争的格局,而这种变化将会给地区间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差异。所以,地方政府都希望借助于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优势增强本地区经济竞争力,从而获取比较高的地方财政收入。但跨国公司不同的股权进入方式取决于不同的技术垄断优势。基于此,地方政府同国有企业、跨国公司共同展开合作博弈,结果证明跨国公司的控股现象是我国区域间竞争的必然结果。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不能以保护民族工业而排斥外资为出发点,而应借助市场体系的完善与外资共同发展,并不断加强国内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培育,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严重依赖性。  相似文献   

19.
中央政府与部分地方行政部门在土地出让市场上存在明显的利益目标差异。通过分析双方各自的利益诉求,建立了土地出让问题上的利益博弈模型。基于博弈分析的结论,提出除了要使地方行政部门在被查处后所遭受的损失大大超过其违规得益外,还应构建更具效力的监管激励机制,才能改变目前土地市场的非正常局面。  相似文献   

20.
论流域开发管理中的区域利益协调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陈湘满 《经济地理》2002,22(5):525-528
流域是一种特殊的区域类型,既是由分水岭所包围的自然区域,又是组织和管理国民经济,进行以水资源开发为中心的综合开发的重要单元,构成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流域内各自然要素的相互关联极为密切,地区间相互影响显著,具有整体性和关联性、区段性和差异性、层次性和网络生、开放性和耗散性等特点。在流域开发中,流域内部各行政区域之间、上下游之间,甚至不同流域之间,都存在着利益分配问题,它们是流域开发管理矛盾的症结所在,解决这些矛盾的关键是建立有效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以协调流域内各区域之间的利益关系。首先必须解决与水资源相关的外部不经济问题;其次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再就是协调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