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在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动态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分析耕地、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和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预测,确定未来合理的经济增长率。结果表明,耕地、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间呈显著相关性;耕地流失和建设用地扩张变化与GDP变化率之间分别呈现"S"型和"倒U"型关系,模型分析揭示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依赖性正在减弱,而耕地流失仍处于高速流失时期。为了减少土地压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较合适。  相似文献   

2.
从主体利益角度透视我国农村的土地流转制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农村土地流转是搞活土地承包经营、推动土地流动、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措施,然而现实中除少数经济发达地区之外,大部分地区的土地流转面都较小。本文从土地转包方、土地承包方及基层政府在土地流转中利益得失分析而知,土地流转中相关主体对利益的分析及预期是土地流转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1990年代我国新增非农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涛  庄大方  冯仁国 《经济地理》2004,24(5):648-65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核心领域之一。章利用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对1990年代我国土地非农化建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人口增长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用于非农用途的土地增长迅速,10年间新增17,627.57km^2,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和南方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内陆地区相对较少。而且,新增非农建设用地占用的绝大部分为珍贵的耕地资源,比例高达85%以上,其余依次为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水域。章还分省区对非农建设用地的增长及占用其它类型土地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相关部门制定针对性政策保护耕地林地、遏制无序土地非农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最后还对非农建设用地增长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关系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改革开放以来,苏北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据统计,1984—1993年,该地区农村社会总产值年均递增21.4%,农村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8.5%.与此同时,农民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199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59元,比1984年翻了一番多.但也须注意到,苏北农村经济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限制性因素,与发达地区相比较,该地区农村经济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本文从分析该地区发展优势、劣势出发,探讨因地制宜地促进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重要策略.一、苏北发展农村经济的优势与劣势1.丰富的三大资源是苏北农村的优势所在(1)土地资源优势.我省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较为紧张,人均耕地仅有0.95亩.苏北因地处江淮下游,平原面积占90%以上,农业利用的限制性因素少,人均耕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达1.2亩.从农地资源绝对量的动态变化看,苏北因为对沿海滩涂的不断围垦使得其农地不断增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出现明显差异,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拉大。为避免区域间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失衡,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宏观区域政策,力图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而其中重要政策之一就是偏向中西部的土地优惠政策。本文将土地要素引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各省区市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偏向中西部的土地供应政策并没有加快地区间经济差距缩小的速度,反而阻碍了区域经济的收敛。这主要是因为:中西部地区利用土地融资的能力远低于发达地区;在土地供应指标倾向落后地区过程中,中西部地区各省区市的土地供应也有差异,较落后的省区市没有获得相应的土地供给倾斜政策红利;落后地区的划拨用地所占比例过大,且相较于发达地区上升较快。  相似文献   

6.
天津市耕地资源态势及其相关社会经济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天津市50多年长序列耕地统计和土地调查资料,分析其耕地资源数量动态变化趋势、利用特征,探讨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949年以来,天津市耕地资源数量在波动变化中呈减少趋势;人均耕地减少,耕地集约利用程度不断提高;部分地区耕地质量下降,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化、相关政策和比较经济利益等因素,对耕地资源数量变动的驱动作用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7.
乡村劳动力要素变动与耕地利用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地理》2021,41(2):148-155
耕地是影响乡村转型发展的关键要素,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视角的耕地利用转型研究可为乡村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提供思路。文章基于土地利用转型理论论述了乡村劳动力要素变动下耕地利用转型的概念内涵、动力机制,探讨了劳动力要素变动与耕地利用转型之间的关系。乡村劳动力要素变动下的耕地利用转型是社会经济转型和变革过程中,乡村地区劳动力数量、质量、年龄结构变化引发的种植结构、经营方式、固有投入和耕地产出能力等耕地利用形态的变化,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动态过程与微观个体体能效应、劳动替代效应、土地替代效应的共同作用是助推耕地利用转型的动力。研究认为,乡村劳动力要素变动下的耕地利用转型研究的关键在于通过耕地利用形态的刻画,剖析劳动力结构变动与耕地利用形态变化的关系。在乡村劳动力要素变动背景下,面向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耕地利用转型调控需要全面把握劳动力要素的新发展趋势,逐渐强化土地和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  相似文献   

8.
以浙江省为例,研究了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空间优化配置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温州-台州-宁波-杭州-嘉兴等沿海城市的建设用地利用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而西部和北部地区的农地利用具有比较优势;浙江省在目前区域土地利用配置上并没有完全发挥其比较优势。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分配建设占用耕地指标、补充耕地指标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是协调浙江省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区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进程的加大和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使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人地关系日益尖锐。本文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以温州市为例,建立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模型,用模型模拟了该地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对缓解耕地人口压力、保护耕地、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了探索研究。并且分析了该地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可行性,提出了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0.
科学准确地预测耕地需求量,是制定县(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文章根据中国南方某县1996-2005年来的耕地变更调查统计数据,分别采用趋势分析法、回归分析法、指数平滑法、GM(1,1)模型法和灰色-马尔柯夫链模型的方法,对该地区耕地总量进行了模拟和预测.不同方法的预测结果表明,基于灰色-马尔柯夫链方法的预测结果更加准确可靠,更有利于土地管理决策者的经济决策行为.在当前耕地利用方式的背景下,灰色-马尔柯夫链模型可以作为县(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耕地需求量预测方法的一种好选择.  相似文献   

11.
梁黎  蒙永亨 《时代经贸》2011,(12):18-19
经济不发达地区在我国土地面积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本文从四个方面研究了制约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国家的政策支持,从四个方面研究了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经济不发达地区在我国土地面积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本文从四个方面研究了制约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国家的政策支持,从四个方面研究了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1.正确处理好小城镇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目前,由于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需要建设用地量逐年增长,有些地方,特别是发达地区用地指标紧缺与城镇建设矛盾就更加突出。土地政  相似文献   

14.
<正> 近几年随着农村中非农产业的发展,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在农村经济中日趋突出,特别是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和兼业化生产格局已成为种植业稳定增长的严重障碍,而且愈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愈严重。这标志着改造传统经济和稳定种植业增长已成为农村深入改革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若干经济发达地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已势在必行,但其难点在于土地相对集中。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对目前土地流动的约束因素有准确的认识,而且需要十分谨慎地选择有利于土地集中的政策。  相似文献   

15.
由于区域间产业技术发展的非均衡性,导致了产业转移及承接的必然性.近年来,随着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土地、劳动力、水、电等要素成本大幅上升,产业急需转型升级以及国家中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推进,东部发达地区的部分传统产业开始加速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承接产业转移是加速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有效途径,对欠发达地区资金注入、技术溢出、产业联动及观念更新等都带来了积极的效应,但随之而来的生态破坏、污染转移、土地匮乏等问题使欠发达地区面临巨大的环境恶化风险.因此,正确认识欠发达地区产业承接中的风险并找出相应对策,对促进欠发达地区产业承接和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区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模型研究--以温州市为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数量的剧增,使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人地关系日益尖锐。本文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以温州市为例,建立了耕总量动态平衡模型,用模型模拟了该地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对缓解耕地人口压力、保护耕地和实现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该地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可行性,提出了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一、以永州为例看宏观货币政策对欠 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力及评价 (一)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同步实证 对比。 永州市位于湖南省西南端,毗邻广东、广西, 处于沿海发达地区与西部开发地区的过渡地区, 全市下辖9县2区、188个乡镇,土地面积2.24  相似文献   

18.
金辉  李程 《城市建设》2011,(5):44-44
我国耕地资源贫乏,由于经济的发展,大量的耕地被占用。土地开发整理是目前实现耕地总量平衡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烟台地区耕地资源态势及宏观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贤赵  王春芝 《经济地理》2004,24(2):263-267
利用改革开放20多年来烟台地区耕地统计资料和近5年土地详查与变更数据,研究揭示了该区耕地资源利用与变化的基本特征,耕地数量变化的基本过程、空间差异及耕地流向,初步探讨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及其影响机制,得出以下结论:①20多年来,烟台地区耕地数量呈明显的波动减少趋势,经历了缓慢减少一急剧减少一缓慢减少的变化过程,并在1985年前后、1987—1990年和1991—1993年出现了3次明显的耕地流失高峰;②耕地的主要流向是工矿用地、居民点和各类交通用地以及果园,耕地的增加主要是未利用土地的开垦和工矿用地的整理与复垦;③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政策是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宏观驱动因子,耕地数量变化过程中的明显突变与国家宏观政策背景相关联,耕地快速减少在发生时间上与经济的过热增长基本同步,在空间分布上与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差异相一致;此外,人口增加对耕地减少的驱动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非农建设占用土地特别是耕地日益突出,为了更好地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文章以临澧县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与通径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促使地区建设用地增加驱动力进行了研究。文章通过运用SPSS统计软件,选取对影响临澧县建设用地的9个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然后根据回归模型进行通径分析,确定了影响临澧县各类建设用地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为科学地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更好地保护耕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