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认为传统经济学分析主要是从自由主义、功利主义以及工具理性等三个方面对政府供给公共物品进行批判,但是我国物质供给不丰富、生活水平不高,政府还应是公共物品供给的主角。政府供给公共物品可以提升人权、体现政府治理的公共性、提升社会福利水平和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应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物品供给体系。  相似文献   

2.
当代公共物品市场化供给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物品的市场化供给是有效弥补政府供给缺陷、纠正"政府失败"的重要途径。本文详细考察当代公共物品的市场化供给成熟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对公共物品市场化供给经验进行总结,并提出改善我国公共产品市场化供给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建设道路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是影响新农村建设进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我国政府当务之急就是建立健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完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确保公共物品的供给,不断满足农民对公共物品的需要,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代际环境公共物品是一代以上人共同享用的环境公共物品,其供给机制应当以政府供给为主导,其他供给来源为补充.然而这些年来通过FDI途径的污染产业转移,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负外部性,影响了代际环境公共物品的供给.究其原因,政府缺陷是主因.为确保代际环境公共物品的充分供给,就要将对FDI的利用纳入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其根本出路在于充分发挥政府的制度供给职能,以制度供给克服政府缺陷,并促进代际环境公共物品的充分供给,而社会力量则可使之成为政府供给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5.
郭蕾 《当代经济》2007,(19):100-101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环境保护本质上是一种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生产的非竞争性与消费的非排他性,决定了政府是环境保护这一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因此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阶段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采取必要的政府政策以促进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郭蕾 《当代经济》2007,(10S):100-101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环境保护本质上是一种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生产的非竞争性与消费的非排他性,决定了政府是环境保护这一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因此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阶段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采取必要的政府政策以促进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地方政府在准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的职能定位及其扮演的角色是影响准公共物品供给程度和水平的关键变量。文章对准公共物品及其供给机制做了梳理,在对杭州公交自行车这一准公共物品得以有效供给个案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采用政府主导的运营模式是杭州公交自行车成功运营的关键,并针对个案中政府主导的运营模式导致的问题指出了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依据公共物品的两个属性来判断,政府改革也是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在政府改革的完全垄断市场中,改革产品的提供一般很难达到市场的均衡状态,但供给数量却存在着很大的提高空间。这种供需差距的缩小则取决于改革潜在受益者的偏好表露和需求强度,也取决于改革所面临的整体环境状况及改革提供者效用函数中公共利益取向的强度。  相似文献   

9.
公共物品的定义、特性和分类直接决定公共物品的供给模式,而供给模式又决定公共物品的供给绩效.公共物品的供给模式主要有政府、市场和公私合伙三种模式,公私合伙模式发挥了政府与市场的优势.衡阳市雁栖大桥的供给模式——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捆绑供给的模式是在公私合伙供给模式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捆绑模式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经济学上的理论依据,该模式的运用和推广对提高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和公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供给既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公共物品有效供给应该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公共物品多元供给模式;优化政府供给公共物品的结构,侧重供给社会性公共物品;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把更多财政资金向基本公共物品倾斜;关注公共物品的隐性需求,有效供给发展型公共物品。  相似文献   

11.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政策建议的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需要解决的四个核心问题1·谁是生态补偿的责任主体。公共产品概念最主要的公共政策含义是,政府应当在提供这类物品上发挥主要作用,否则就会出现供给不足的问题。因此,在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生存栖息之地  相似文献   

12.
王怡 《生产力研究》2012,(10):104-105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居民对公共物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和公共物品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已成为我国社区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现阶段,在创新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主流下,社区自治这一新的发展理念为社区公共物品供需平衡提供了一个出路。文章尝试对社区公共物品有效自主供给模式进行探讨研究,并为大力提高社区自主供给公共物品的能力,实现由政府供给的主导地位向社区自主供给的主导地位的转变提出了几点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不同财政约束条件下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在不同的财政约束条件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下,政府采取了特殊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方式: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分摊成本和劳动替代资本。在财政软约束条件下,政府提供的农村公共物品往往不符合农民的偏好。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政府面临的财政紧约束使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陷入困境。而财政约束法治化,为摆脱困境、实现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4.
农村公共物品协同供给是供给主体多元化的必然趋势。但实践中多元协同并不能自发生成,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农村公共物品协同供给运行机理提供了相契合的研究范式。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农村公共物品协同供给实质上是各主体间利益博弈过程,协同供给的实现依赖多元主体间利益均衡状态的达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框架,首先对农村公共物品协同供给中各利益相关者进行界定,继而对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领域中以政府为基点,各利益主体间形成的扇形关系网进行了全景分析。通过理论和现实双重维度审视,提出实践中促使农村公共物品各利益主体间良性互动、达成利益均衡状态、实现协同供给需政府从制度层面、运行层面、技术层面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个人私有、自愿合作和政府供给是资源配置制度的基本形式。地方公共物品的共有产权特征使自愿合作存在诸多阻碍因素而不能成为地方公共物品有效配置的制度选择。政府供给制度的选择取决于政府供给的收益与成本的比较,只有收益大于成本的政府供给才能实现地方公共物品高效率配置。  相似文献   

16.
肖葱 《经济问题》2007,339(11):45-47
由于环境服务的大部分内容具有公共物品属性,所以在我国长期以来主要由政府负责供给,对财政支出造成巨大的压力.在研究西方私人供给公共物品的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为我国私人参与公共环境服务供给提供现实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非竞争性(Noncompetitive)和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uy)决定了政府作为公共物品的供给者,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竞争与公共物品供给的理论众多。基于公共物品供给的视角,综述地方政府竞争理论,对中国地方政府竞争研究提出三点期望:期以深化地方政府竞争关于公共物品供给和融资的研究,期以加大地方政府竞争规范研究的比重,期以地方政府竞争研究解决当前中国的热、难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论多中心理论视角下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敏 《经济纵横》2006,(8):33-35
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西方国家公共物品供给的多中心理论为研究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体制提供了新思路。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困境的合理选择是构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多中心体制。  相似文献   

19.
公共物品供给模式选择与政府行为负外部性的防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彤 《经济管理》2005,(16):92-96
在国内,政府行为外部性问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国外,对政府行为外部性的探讨则始于20世纪60年代,公共选择学派及其后的经济学家在质疑政府干预微观经济有效性的讨论中,逐渐形成了政府行为的外部性理论。由于政府在公共决策、提供公共物品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负外部性,为克服和防范这种负外部性导致的政府失灵,发达国家公共物品的供给出现市场化和民营化趋势。在我国,改革公共物品的供给体制、正确定位政府职能是克服和防范政府行为员外部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杨景全 《经贸实践》2016,(8):122-122
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公共物品供给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目前出现的农村公共物品财政投入不足、结构不够合理等现状已经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是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主体,需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改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利用新型融资方式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提供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