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国有银行产权改革与效率:国外经验研究及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国有银行产权改革与效率的关系,国外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得出了一些在国外被普遍接受的结论.本文以其中代表性的著作Clarke、Cull和Shirley(2005)为切入点,通过对他们提出的三个命题的辩证分析(包括证真和证伪),得出对我国国有银行产权改革有益的启示.基本观点是:(1)战略投资者不等于外国投资者;(2)"外资换效率"的改革模式需要审慎对待;(3)引进国内资本是国有银行改革的必然方向;(4)完善的资本市场是国有银行改革的必要条件.同时,我们也提出了当前国有银行产权改革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2.
戴志敏  罗俊勤 《经济论坛》2006,(20):110-112
一、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现状分析2003年12月,中国银监会决定逐步开放中国银行业市场,允许外国投资者参股中资银行以来,国际银行业纷纷掀起了抢滩中国市场,入股中国本土市场的高潮。外资参股的中资银行呈现多元化的特征,既包括国有商业银行,也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同时外资参股的比例也不断提高。截止2006年1月,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具体情况如表所示。仔细研究上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外资参股国有商业银行和参股中小商业银行有较大区别。1.参股国有商业银行的境外战略投资者有些为财务投资者。财务投资者在国际金融业购并中起…  相似文献   

3.
周阳 《经济》2006,(Z1)
刚刚有些偃旗息鼓的“国有银行贱卖”论战,在中国可能并不会真的成为过去“贱卖”的正当理由关于国有银行在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和海外上市的过程中存在“贱卖”的表征,《经济》杂志在《通往资本之路》(参见《经济》2005年第10期)一文中,已有阐述:“贱卖”自有“贱卖”的理由:外资参股中国金融机构的过程恰恰让我们看到,改革至今,我们的产权环境仍然很不尽如人意,以至于产权价值不得不大打折扣。这一判断直接得到汇金公司总经理谢平一段公开讲话的佐证。直接参与国有银行股改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的过程,在他的记忆中,“中行、建行的转让价格里…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境外战略投资者频频减持乃至退出中国银行业,多年来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否有效有待重新审视。本文利用综合网络DEA和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重新评估外资参股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估计结果显示,外资参股确实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这与大部分的文献结论相一致,但传统研究高估了外资参股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我们认为,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具有长远意义,但不应夸大外资参股的作用。由于外资参股效果的不同,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应当从自身条件和环境出发,趋利避害,做到适时适度。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我国13家商业银行2002-2009年面板数据和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了银行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变动情况,揭示了外资参股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研究组样本银行年度效率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对照组"明星"银行则无明显变化;(2)研究组银行与对照组银行年度效率指数差值由负转正,说明外资参股比例较高的银行生产效率有明显提升;(3)对照组银行是我国的"明星"银行,其整体生产效率均值最高,其次为股份制银行组,最后为国有银行组;(4)商业银行生产效率在外资参股磨合期内出现普遍下降,但磨合期结束后有明显提升;(5)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生产效率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历着从经济体制到行政管理模式的逐渐转变。普遍的观点是,经济体制改革中应该发挥市场的作用,减少行政手段的干预。中国的银行业正处于改革中,包括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以及四大国有银行。本文仅从银行改革的视角,探讨政府控股(行政管理模式)和外资参股(市场运行模式)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本文通过研究1994-2010年的银行效率来预测改革效果。研究发现四大国有银行是效率最低的,外资银行是最具有效率,少数外资股份有助于银行效率的提高。我们认为四大国有银行通过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减少行政管理手段是可以有效提高银行效率的。  相似文献   

7.
境外战略投资者与国有银行效率的帕累托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银行低效率几乎是一个明显事实.本文以历史经验和文献综述方法研究了境外战略投资者对国有银行的效率影响问题.主要的发现有:国有银行效率更多地符合政治观点而非发展观点;微观效率方面,外资持大股优于持小股,但未必提高宏观金融效率,也需提防金融安全隐患;与转轨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政府在以引入境外投资者推动国有银行的市场化改革方面具有战略性、主动性和渐进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国有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路径选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国有银行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中承担着政策性负担任务,导致其产生大量的不良贷款,使其不适应在中国金融逐渐开放条件下的发展,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引进战略投资者来参与国有银行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从外部环境、监管层、银行自身和战略投资者的优势四个方面阐述国有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原因。面对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减持风暴"对中国国有银行的影响,提出如何慎重地引进对境外战略投资者、如何对引入机制进行改革以及境外战略投资者如何退出等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银行业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绩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近几年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已先后有十几家中资银行引入了境外战略投资者。中国银行业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这一改革措施的选取是正确的,但外资持股比例与银行绩效没有必然联系的实证检验结果提示我们,银行绩效的提升不一定非要以外资控股为前提。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保持国内力量的银行控股权应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中资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现状分析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允许国外资本参股国内银行以来,外资参股中资银行有了迅速的发展。1996年亚洲开发银行以约1900万美元购买了光大银行3.29%的股权,首创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业的先河,为我国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引入外资参股方起到了很好的标杆作用。加入WTO之后,外资银行参股中资商业银行的力度开始加大。2001年11月,国际金融公司以2700万美元收购南京市商业银行15%的股份,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IPO抑价以及长期市场回报的角度,考察H股公司中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能否提升公司价值。研究发现,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能够显著降低IPO首日抑价,降低股权融资成本,因此有助于提升公司价值。在控制了市值规模等因素之后,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公司能够在上市后获得显著更高的经过市场调整的累计超额回报(CAR)。本文研究在丰富相关学术文献的同时,对于我国境内资本市场刚刚开放的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2.
国有银行引进外资作为战略投资者的原因包括:对股份制银行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做法的借鉴;在国家控股条件下试图完善银行公司治理和提高绩效的一次新尝试;银行监管部门的大力提倡。财务投资者冒充战略投资者入股国有银行、中外资战略合作没有达到一定深度和国际金融机构陷入财务危机,则是禁售期后战略投资者选择抛售离开的原因。本文认为,外国战略投资者的引进对实现国有银行在境外成功上市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改善银行公司治理、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的初衷并未达到。  相似文献   

13.
2008年年底以来,境外战略投资者大幅减持中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股权,对中国股市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严重影响了中国金融安全。本文认为,为了防止类似冲击再次发生,必须对中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相关机制尤其是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机制进行改革,进而从根本上减少境外战略投资者转变为战略投机者的可能性,降低由于境外战略投资者退出而对中国股市和中国金融安全造成的冲击。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cost efficiency of Vietnamese banks from 2000 to 2014 in the first stage, and the selection and dynamic effects of two governance reforms, foreign partial acquisition and listing on the stock exchange, on the efficiency in the second stage. Empirical results from the two-stage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SFA) are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ose from the two-stage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 Specifically, the first-stage efficiency estim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cost efficiency shows a slightly upward trend over the period 2000–2014, with the cost efficiency score being 0.93 and state-owned banks outperforming joint-stock banks (JSBs). The mixed process 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 estimator which controls the potential endogeneity of public listing and foreign acquisition in the second stage shows that selection effects occur in the Vietnamese banking system: banks selected by the strategic foreign investors for partial acquisition and banks selected for public listing are more cost-efficient than those not selected. The short-term and long-term dynamic effects of foreign partial acquisition are documented: the cost efficiency of the Vietnamese banks post-partial acquisition is lower than prior-partial acquisition, and it experiences a decreasing trend since partial acquisition. However, the short-term and long-term dynamic effects of public listing are not evidenced: the cost efficiency of the banks after public listing is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from that before public listing, and it also reveals an unclear trend since public listing.  相似文献   

15.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应与我国初等发达时期非均衡协同发展战略相适应。建立和发展多层次发展极是我国初等发达时期非均衡协同发展的战略重点,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使命应为该战略重点提供金融支撑。符合条件的地方发展极都应有城市商业银行,只有处于特定层次和发展阶段发展极的城市商业银行才可能跨区经营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  相似文献   

16.
从东道国与外商投资者的博弈行为出发,构建了一个用于分析外资优惠政策调整的动态博弈模型,据此模型得到三个命题:东道国引资过程满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条件,优惠政策的边界条件取决于收益系数、成本系数以及最佳外资规模的大小;优惠政策与投资环境具有反向的替代关系,与外资的最佳规模呈正比关系;低质量的投资对环境的敏感系数要小于高质量投资,低质量的投资对优惠政策的敏感系数要大于高质量投资。并用这三个命题对中国外资政策调整的历程做了解释。  相似文献   

17.
国际资本引入对商业银行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弛 《技术经济》2007,26(5):67-72
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是国内商业银行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首先对引入国际资本后可能产生的各项效应进行分析,继而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前后各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了测度,说明其变化情况;并以可能造成效率变化的因素为自变量,银行效率为因变量建立线形回归模型,发现资本充足率高低对银行效率并无直接影响,但产权结构与银行效率显著相关。最后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国际分散化投资可以增加均值—方差模型投资者的效用,在理论和经验上均得到了广泛支持,然而,该理论无法解释国际金融领域"本国偏好之谜",即一国投资者将绝大部分的资金投资在本国证券市场而忽略国外证券市场。通过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对冲需求分别对"本国偏好之谜"进行解释,仍无法取得合理及满意的答案。行为金融的发展给解释"本国偏好之谜"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Multinationals often serve foreign markets by exporting as well as by investing directly in foreign production facilities. We argue that if the multinational competes in an oligopolistic market characterized by strategic complements then there are strategic reasons to use two production facilities—committing to a second source allows the firm to keep average cost low while increasing its marginal cost. The increase in marginal cost softens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resulting in higher profits. We argue that this theory also has implications for the “make or buy” literature in production management and the literature on second sourcing 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