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导致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建设用地(包括城乡建设用地)与耕地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实现建设用地的可持续发展,是土地利用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按照最集约、最节约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要求进行预测,未来20年我国建设用地总量和居住用地总量应分别控制在占全国土地总量的4.5%和3.4%之内。实现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强化国土资源部门对全国土地资源的统筹协调管理职能;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行政管理机制;完善新的建设用地体制机制;建立有利于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税收、财政和金融体系;完善与城乡土地利用有关的户籍、社保、规划、行政区划等制度和政策。  相似文献   

2.
文章初步阐述了土地开发整理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土地开发整理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并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提出一些建议,为新农村合理发展提供了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应铨 《财经科学》2000,(5):111-113
我国现阶段小城镇建设与土地利用中存在土地利用规划滞后,粗放用地,大量占用耕地,以及用地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在坚持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战略基础上,科学选择区域小城镇发展模式和用地模式,并通过建立统一协调的区域规划体系,加大土地整理力度,推行有偿用地的制度。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武陵山区来说,依靠市场的主导作用,搞农村建设在现阶段来说是不符合实际的,依靠金融协调机制的也同样面临诸多问题。只有发挥财政投资机制在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才能使武陵山区新农村建设稳步开展。分析财政投资机制的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理清财政投资于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确立财政投资机制的原则,就提高财政支出支农的比例、完善优化财政支农结构、推进农村财政转型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丁万泉 《当代经济》2009,(15):124-125
土地开发整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有力支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有效手段.新的<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我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取得较大发展,但仍需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提高和改进.本文通过对新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已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中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瓶颈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呈现出流转面积大、比例高、流转形式多样与多元化等特点,制约中国土地使用权规范流转的瓶颈是农民的权益保证和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不健全.因此,应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市场建设、健全土地交易服务机制、完善合同管理和各种配套法律法规,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进程中要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权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云华 《发展研究》2010,(12):105-107
本文厘清征地与失地农民社保、土地权利与农民变市民等关系,认为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要保护好农民的土地权益。关键在于:征地补偿应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完善被征地农民的社保制度,建立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土地权利的实现机制,保障农民的宅基地用益物权,明确农民对整理节约出的农村建设用地享有收益权,建立健全农村拆迁法规,遏制"拆房占地"活动蔓延。  相似文献   

8.
乡村生态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间互相融合、协同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以农兴旅、以旅强村,走上相互间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中,政府行为显得尤为重要,应从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管理和规划、完善基础设施、严格保护"原生态"风貌、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协调机制等方面进行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对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寻找存在的不足,探讨今后的研究方向。研究表明:①相关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理论主要有农村宅基地转型理论、空心村理论以及农村居民点演变规律等,这些理论可以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测算和挖潜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②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内涵多被界定为整理增加耕地面积的潜力,其主要测算方法有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户均建设用地标准法和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闲置率法三种;③整理增加耕地系数是当前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级的主要依据;④相关的农村居民点挖潜政策措施主要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新农村建设政策和城乡统筹政策三个。今后,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①理论研究亟需多学科理论的融合以搭建新的框架,加强理论框架对潜力测算方法的指导;②潜力内涵应更加注重整理增加土地面积的表述,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的修正需更加系统,潜力分级指标需更加有针对性;③加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三个政策与农村居民点挖潜关系的梳理,为潜力挖掘提供足够的政策支持和方法保障。  相似文献   

10.
在新农村建设、征地制度改革等政策背景下,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涉及经济与社会转型时期城乡土地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北京城市郊区居民点整理模式多数都以“农民上楼”为特征。在对其特征、存在问题及利益分配格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农村居民点整理中出现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居民点整理后增值利益分配机制与监管体系的内在缺陷,进而对京郊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利益协调及其格局优化进行探讨,并探索北京市城乡结合地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的途径和改革取向。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提升我国现代化水平的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经济与保护土地资源一直是一对并存的矛盾。新农村规划设计,应以村民利益为出发点,以促进农村发展和改善村民生活为核心目标,从土地集约利用角度综合思考和入手,推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通过整理、复垦农村废弃、闲置、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区的耕地质量,改善农村、农民居住、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促进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农村土地利用的现状以及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阐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建设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从转变二元经济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加强资源环境安全和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四个方面论述了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新农村建设的六大长效机制,即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完善投融资机制、创新科技支撑机制、构建法律法规保障机制、完善政策激励约束机制和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农民收入结构和增长来源发生显著变化,农村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强,农村人口增长出现“三低”,农村老龄化程度严重,农村处于快速社会分化阶段,国家与农民间“汲取型”关系被打破,国家对农民实现了由“取”向“予”的转折。但中国三农领域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城乡收入差距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存在过大差距,农村社会安全网建设滞后,农民土地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城乡分隔管理制度改革严重滞后。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是:完善社会流动机制,消除农民社会流动的制度障碍;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加快建立社会安全网;保护农村弱势群体的利益;健全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有效机制;解决好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优化农村社会组织机构,扶持农民组织的发育;更新新农村治理理念,转换社会治理方式。  相似文献   

14.
胡慧卿 《经济师》2008,(1):234-235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是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客观要求;是落实土地基本国策,盘活存量土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重要措施。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要按照科学规划、优化配置的原则,引入市场化运作方式,针对农村居民点、农村工矿废弃地等不同情况,依据不同的整理形式,对农村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进行调整,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做到土地整理与文化建设相统一。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2017,(1)
高等院校法学院肩负着为社会服务的职责,促进新农村法治建设是其社会职能中一项艰巨而重大的职能。法学院学生服务农村的机制上尚存在较大的缺失,应发现自身优势,具体研究农村实践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互动之间的可行性。针对法学院服务农村法治建设路径中的缺失,建立奖励机制,构建农村实践与教学课程系统等方式进行改革,从而完善法学院在农村法治建设中的服务内容,达到共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基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已经适应不了现代化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必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深化改革,建立土地流转市场运行机制、健全土地流转法律保障体系、完善土地流转配套制度。从而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邹双卫 《经济师》2010,(3):29-31
我国现行的土地争议解决机制存在诸多的不足与缺陷,主要表现为救济机制覆盖狭窄、法律用语规范性缺失以及救济程序启动困难等方面。建立和完善现行土地争议机制,并非通过《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就能实现,必须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解决因征地审批与执行相分离的征地模式、人民法院对行政行为的合理性审查权限以及实体制度缺失等问题。因此,规范法律用语并与其他部门法保持制度上的协调,是完善现行土地争议解决机制的技术手段;厘清征地审批与土地征收之间的关系并确定征地审批为土地征收的前置程序,是破解救济程序启动障碍的理论前提;相关实体规则的确立并确立行政诉讼在土地争议解决中的最后判断角色,是最终构建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土地争议解决机制的实体与程序保障。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土地储备运作模式面临土地储备机构收储能力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房价和地价攀升给土地储备机构有限资金来源带来挑战、市场环境变化导致储备价格传导机制失灵及储备行为相关利益主体缺乏协调平衡机制等障碍。创新土地储备运作模式应引入多元投资主体参与土地收购及整理;建立土地储备相关利益主体综合协调机制;创新一、二级联动土地储备方式;创设储备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招标制度。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土地整理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策略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在分析土地整理运行机制和评价我国现行土地整理运作模式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我国土地整理存在融资渠道单一、土地整理意识不强、规划设计不到位、缺乏公众参与、产权与利益分配制度不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不健全等问题与不足,提出我国土地整理全程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接着分别从设计科学化、融资多元化、开发专业化、利用高效化与土地整理项目管理的科学化、土地整理项目实施的高效性、土地整理工作开展的持续性、区域土地持续利用的典范性、区域农业发展的引导性等方面阐述了土地整理全程产业化的内容体系和基本特征。据此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创建土地整理全程产业化运作的市场机制、建立土地整理成果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构建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完善土地整理中土地权属调整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健全土地整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土地整理全程产业化政策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微型自由贸易区在过去20余年不断翻版,其中,得益于中国东盟区域合作、互联互通而成立的保税园区正面临新的挑战。实地调研发现,目前保税物流体系存在管理体制协调度低、"两头在外"的运营机制不畅、产业服务理念不明确、缺乏需求支撑与拉动、硬件设施超前建设与忽视软件质量提升并存、运输网络建设不足、沟通腹地与市场的集疏运效率低等问题,对此,应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加强对物流企业的引导与服务、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多途径提高通关效率、建立物流信息化平台、重视区域特色和发展战略的动态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