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俊 《时代经贸》2013,(22):248-248,252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现有的以农村低保、五保户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体的社会救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这些救助制度对保障农村和城市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缓解他们的贫困状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流动给传统社会救济制度带来了新挑战,人口城乡分布的二次整合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城市。候鸟”的救助制度。促使农村人口救助、城镇人口救助以及流动人口救助体系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意味着针对城市贫困居民的社会救助由道义性向制度性转变。该项制度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制度环境以及制度对象的影响而产生了多方面的延伸效果,并且形塑了一个多主体参与的利益结构,从而导致低保制度在实践中逐步走向重构,并预示着城市社会救助制度的再次转型。  相似文献   

3.
孙月蓉 《经济师》2011,(5):201-202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实施比较成功的一项社会救助制度。目前,在我省资源转型综合改革阶段,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功能。比较山西省与全国及兄弟省份最低生活保障的平均标准及投入比例,分析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条件。对山西省提高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大财政投入,通过采取积极的福利政策、制定科学的保障标准,推行分类施助和差异救助、建立健全低保制度的管理监督体系等积极措施,更好地发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已经形成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包括多项救助在内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在提供生活基本保障、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进一步考察制度建设发现,目前仍存在救助总体水平偏低、差距较大,救助措施设计不科学,救助资源配置欠公平,外来人口获得救助机会不平等和"保不应保"现象突出等问题。建议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项目的标准,设置更严格的救助对象资格条件,提高瞄准率,提升救助管理手段和方法的科学性,完善管理体制,改进管理方法,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的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5.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是依据我国国情而独创的一种保障鳏寡孤独及残疾人基本生活权益的带有过渡性色彩的社会救助制度。50多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经历了从1956—2002年的“集体互助”模式到2002年后“国家救助”模式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五保供养制度逐步融入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转变。考虑到五保制度自身所带有的过渡性色彩和其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制度相似性的问题,该制度的最终走向应被判定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下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性补充保障项目。  相似文献   

6.
冯悦 《经济视角》2008,(3):82-83
一、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以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权利为目标的社会救助制度,任何公民当其收入水平不足以维持其最低的生活需求标准时,都有权利得到政府和社会按法定程度和标准提供的现金或实物救助。它是社会救助的一种形式,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标是对那些生存出现困难的贫困人群给予最低生活保障。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城市贫困问题凸显。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规模、特点及其致贫原因,比较了实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前后对于城市贫困人口的救助状况,论述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取得的成效,揭示了该制度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实施比较成功的一项社会救助制度。目前,长沙的低保制度在制度设计和运行方面仍存在消极的救助取向、平均式的救助标准、配套政策的负激励效应以及管理监督体系不健全等一些问题。为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探索改革,通过采取积极的福利政策、制定科学的保障标准,推行分类施助和差异救助、建立健全低保制度的管理监督体系等积极措施解决其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发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功能。  相似文献   

9.
论政府在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黎 《生产力研究》2008,(13):29-31
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下,社会救助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制度。文章主要分析了政府在建设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中的缺位及其原因,提出了在制度建设、资金保障、特别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方面政府要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设,最终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  相似文献   

10.
宗颖 《当代经济》2021,(7):12-15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在此之前,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提出了要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科学地建立起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基本建成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在反贫困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条件下我国社会救助制度面临的新要求,针对当前社会救助制度中的不足,提出进一步优化社会救助制度的具体对策和建议,即强化社会救助制度贴合力,提高国家贫困治理体系韧性;确保社会救助水平适度化、高质量发展;社会救助制度与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着力构建社会救助事前预防性救助模式.  相似文献   

11.
1.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适时由"应保尽保"转向"应保必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比以前的特困救助更规范、更高层次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根据国务院在2007年颁布的《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规定:"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是:通过在  相似文献   

12.
1998-2009年我国36个城市“低保”标准变化及保障力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利用我国36个城市1998-2009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影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变迁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及其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最低生活保障而非基本生活保障;"低保"标准并未有效地缩小贫富差距;"低保"标准对贫困者就业意愿具有较弱的负效应。文中提出应采取以下措施完善"低保制度":对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动态提高标准;以收支衡量贫困,保障标准全面化;设置量化指标,评估过程客观化;考虑家庭情况,"低保"标准梯度化;设置不同救助,救助方式套餐化。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的社会救助标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救助标准在我国社会救助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社会救助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和执行力直接关系到社会救助制度在实践中的有效性和生命力.针对我国社会救助标准所存在的问题,需要深化给付标准的认识,从标准的公平性、标准的充足性、救助标准的针对性等方面完善社会救助标准,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制度实际效用,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  相似文献   

14.
1993年我国建立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经过发展,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的人群不断增加,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城镇低保制度保障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但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存在着制度依赖、低保对象隐性收入难以核定、保障水平低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采取就业救助政策,健全动态监管系统,同时提高保障标准.  相似文献   

15.
临时救助是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为了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在社会救助体系中救急解难、拾遗补阙、托底保障的重要作用,在深入分析黑龙江省临时救助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通过确保临时救助资金充足、拓展临时救助方式和内容、壮大临时救助队伍建设、规范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立临时救助紧急应对预案、建立临时救助信息共享平台和加强临时救助政策宣传等方式,提高黑龙江省临时救助服务质量,使临时救助能够更好保障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是对传统农村社会救济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是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保障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尽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零星试点"在我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应在认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必要性的基础上,针对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7.
失地农民社会救助的障碍分析与制度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其中的社会救助制度,在保障贫困失地农民基本生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现行的失地农民社会救助制度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其制度设计、监督管理、配套完善等方面的根源,应着手完善征地安置制度、监督管理机制和就业保障制度等全方位的社会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18.
我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现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主要侧重解决城镇贫困问题。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及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成为政府的必然选择。新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在救济内容、救济方式、救济标准、救济周期、救济资金的来源等方面有别于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应采取教育救助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社会保障:权利还是恩赐 --从历史角度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立雄 《财经科学》2003,2(4):56-60
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之前,慈善团体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承担了对穷人的救助,是对穷人的施舍和恩赐。《济贪法》的颁布标志着政府开始介入社会保障,穷人开始把接受救助看成权利。但是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之初,人道观被削弱了,政府更多地考虑政治,经济和道德因素,对穷人的救助附加价值取向和苛刻条件,得到救助的穷人不得不丧失尊严和人格。我国在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过程中,较多考虑经济和道德因素,设置不合理条件把一部分穷人排除在制度保障之外,这种做法不符合社会救助理念,与人权观念相背离,是忽视穷人权利和推卸政府责任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救助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国内学术界对社会救助的系列相关问题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研究,目前在许多问题上已达成共识,同时也存在一些分歧。而且,从整体上看,社会救助的研究现况存在诸多不足和缺陷。试图从社会救助的界定与相关提法、社会救助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健全和完善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对象的确定、社会救助责任主体、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城乡医疗救助等方面,对国内学术界的各种有代表性的重要观点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