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多样化和异质性的创新种群及其高度共生性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的重要力量。在厘清创新生态系统异质性种群结构及其功能的基础上,构建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理论和博弈模型,推演表明,为达成多方长久协作目的,需确保合作收益高于协作成本,而满足该条件的重要前提是创新种群的高度共生。运用长三角“三省一市”2011—2018年相关数据,分别采用Lotka-Volterra模型和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种群的共生性水平进行纵向和横向测算。研究表明,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的共生度逐年增长,保持良好演化态势,且空间差异逐步缩小;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异质性创新种群互惠共生状态尚未完全形成,科技中介服务能力有待加强;“三省一市”共生度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上海创新引领作用不够突出,安徽则低于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2.
基于依存型多层网络视角,利用2009—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申请专利数据,构建包括合作网络、知识网络和城市-知识元素隶属网络在内的多层网络,探究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特征演化,构建ERGM模型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形成机制的内在、外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但仍处于弱联结状态;协同创新网络空间由“三足鼎立”格局向“多中心、多层次、趋平衡”格局转变;协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领域出现空间聚集,各城市在不同领域各有侧重发展;协同创新网络形成受地理同配性、知识独特性和结构嵌入的影响,合作关系更倾向于中介2-路径结构。  相似文献   

3.
江霞 《江南论坛》2011,(3):21-21
【本刊讯】在2008年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就作出。“安徽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指示,长三角区域合作迈出新步伐。2009年,安徽正式成为长三角峰会成员,从此开启长三角合作“3+1”的新时代。2010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上海召开.进入国家战略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首次列入座谈会这个年会主题.  相似文献   

4.
企业组织惯例演化及多重均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企业组织惯例演化是演化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演化主要通过处于小生境中的“企业”、“市场”及“消费者”三者之间的自组织作用而完成。企业演化本质是知识进步 ,企业组织惯例演化呈现出扁平化、网络化的趋势。由于环境被分割 ,企业组织惯例演化是一个多重均衡过程。  相似文献   

5.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DEA模型,对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工业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度,考察其空间分布和动态演进情况。结果表明:(1)在时序发展上,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绿色创新效率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2)在空间演变上,绿色创新效率整体呈现空间不均衡分布,其中,东南区域和西北区域的绿色创新效率提升显著;(3)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绿色创新效率总体呈正相关性,且存在显著的“高高—高效型”和“低低—低效型”各自集聚的空间结构特征,时空跃迁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朱英明  张雷 《技术经济》2008,27(5):8-14
进一步提升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是目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本文以长三角二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反映城市间互动作用以及竞争力影响因素间互动作用的二级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理论模型,采用“多维乘数法则”对长三角二级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对其综合竞争力的区域分异和发展演化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长三角二级城市群间综合竞争力的协同增强、进而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基零途径。  相似文献   

7.
张炎 《大陆桥视野》2007,(10):19-20
近日,新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将正式施行,涉限商品将实行保证金台帐“实转”管理,这无异于一个“紧箍咒”,收紧了众多长三角企业的“银根”、结合前不久出口退税率下调的“冲击波”,长三角制造业可谓“雪上加霜”,加速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而这也正是国家此次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那么,新政策的出台能否加速长三角制造业的转型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宗翮 《江南论坛》2011,(3):20-21
曾经以星罗棋布的制造业基地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长三角江浙沪诸多城市如何加快经济转型发展?从长三角的实践来看,那就是要以“凤凰涅粲”的决心,引领“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长三角”突出的区位优势对台资企业具有多元吸引力的角度,阐述了台资企业在“长三角”的发展投资总量高,规模大,区域集中,产业种类多,增长快速的特点。文章在分析现存困难的基础上,探索台资企业进一步融入长三角经济发展,实现互利双赢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选取2006—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对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韧性进行测度,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K-Means聚类法及莫兰指数分别探究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韧性水平的差异化特征、空间演变过程及空间集散特征,最后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1)在样本期内,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的经济韧性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江苏省与浙江省的经济韧性差异最小,上海市与安徽省的经济韧性差异最大,且各省市间经济韧性的差异逐渐趋于稳定;(3)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经济韧性具体表现为以上海市为核心的“中心外围”格局;(4)城市经济韧性呈现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和集聚特征,由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的城市经济韧性空间关联模式逐渐演化为多样类型;(5)投资、文化建设、社会信息化程度、行政调控力和环境治理对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江南 《江南论坛》2009,(8):62-62
位于长三角北翼的江苏沿海地区纷纷将其战略发展方向选定为东向大海,南接上海,承东启西。近日,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在上海密集举行合作推介活动,借势江苏沿海开发正式成为国家战略,集体接轨长三角龙头——上海。长三角“黄金海岸”因之强势“登台”。  相似文献   

12.
向东,向东!位于长三角北翼的江苏沿海地区纷纷将其战略发展方向选定为东向大海,南接上海,承东启西。近日,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在上海密集举行合作推介活动,借势江苏沿海开发正式成为国家战略,集体接轨长三角龙头——上海。长三角“黄金海岸”因之强势“登台”。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注:本文论述的“长三角”均指经济学界一般所指的“狭义长三角”。)数千年来是中国的富庶之地,改革开放以来更是集经济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长三角”的经济环境,为民营企业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浙江新湖集团是温州人企业,成立于1994年,目前在上海和“长三角”大多数城市设有公司。企业融入“长三角”后,得到超常规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荣  王力  章苒 《经贸实践》2007,(5):41-41
当长三角遭遇土地、资源等一系列“瓶颈”制约,纷纷酝酿产业升级之时.笔者在采访中发现,产业“同构化”现象在长三角又一次悄然出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路桥不“接头”、企业信用信息不通、旅游标识不统一、人才资质不互认……长三角苏浙沪三地求“通”、求“畅”的诉求正在汇集。应这些诉求而建立的区域共享平台,是长三角一体化的“破冰之举”。  相似文献   

16.
袁华萍  邓巾 《江南论坛》2023,(10):22-26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动力的制度保障,是政府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长三角三省一市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行了一系列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的改革举措。本文以长三角政务一体化为背景,结合长三角区域营商环境建设现状,总结其建设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最后,从规范制度环境,增强长三角府际合作;建立“一网通办”统筹管理体系,加强网站安全保障;提高区域协同治理能力,统一业务办理标准等方面探索长三角区域营商环境的优化策略,以期为长三角营商环境优化提供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7.
5月18日,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城市的市长在浙江省湖州市共同发表了《共建信用长三角宣言》,“长三角宣言”将携手对区域内的偷逃税款、恶意违约、拖欠债务、商业欺诈和假冒伪劣等行为,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制约体系,要“对守信用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在长三角的城市中给予最大便利,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位于“长三角”的上海市、江苏、浙江省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也位列全国前茅。“长三角”县域经济的发展轨迹和成功经验,可对河北省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江南 《江南论坛》2008,(8):34-34
本刊讯 根据安徽省发改委的信息,将安徽列入泛长三角的工作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另外,目前全省利用省外资金中,长三角资金占到30%以上的江西省,未来也可能成为泛长三角的成员。届时,泛长三角将形成三个中心省市加两个新加入省市的“3+2”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徽文化与“新江南文化”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徽文化融入“新江南文化”,一方面为“新江南文化”贡献新动能,另一方面带动了安徽文化的整体发展。通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齐心打造“新江南文化”生态、坚持区域文化共建共享、打造区域文化品牌、加强区域学术文化研讨、深化文化与旅游的双向融合等途径,实现徽文化与“新江南文化”的融合创新发展,共同打造长三角区域文化“美美与共”的生动局面,共建长三角区域人们的精神家园,共谱新时代长三角文化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