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辉  陈瑶  刘兆阳 《经济地理》2023,(6):126-134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探索粮食生产韧性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基于2004—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粮食生产韧性综合指标,运用熵值法、标准差椭圆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方法,分析了粮食生产韧性的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2004—2020年,中国粮食生产韧性整体呈下降趋势,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不足。其中,中部、东部地区韧性水平较高,西部地区韧性水平较低,但整体皆呈下降趋势,只有东北地区韧性水平较为稳定。(2)城镇化率、科技因素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为影响粮食生产韧性的主要因素,各影响因子两两之间交互关系主要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最后,从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与粮食生产,积极构建新型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粮食产业发展新格局等方面提出了增强中国粮食生产韧性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杜蓉  柳思维  蔡荣 《经济问题》2023,(8):92-102
确保粮食安全是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基于2000—2020年中国31个省区市粮食生产面板数据,运用生产集中度指数、核密度估计、重心—标准差椭圆等方法考察中国粮食生产格局的时空演化趋势,并采用空间相关分析法考察中国粮食产量的空间特性,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中国粮食生产空间格局演化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粮食生产存在显著的空间不均衡现象,粮食生产逐步向东北、华中和华东地区集中,粮食生产空间格局整体呈现“南退北进”的演进趋势;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特征,部分省区市的粮食生产空间溢出存在“涟漪效应”和“规模效应”;城镇化发展、化肥投入、机械投入以及政府干预等因素均对粮食生产空间格局演化起到显著的正向作用,自然灾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效应则显著为负。据此,提出政策建议旨在优化粮食生产布局规划进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3.
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区域间的互动既有利于孵化器运营效率提升,同时又给各地孵化器运营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在考虑空间效应情形下,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营效率是愈发极化还是更加趋同值得探究。构建Super-SBMDEA模型,测量中国内地29个省份2016—2019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营效率,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法探究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营效率的空间分布收敛情况。结果发现:中国大多数省份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营处于有效状态,效率分布呈现“东高西低”特征。中国整体组和L—L组运营效率呈收敛趋势,但空间效应不显著;H-H组和H-L组运营效率呈收敛趋势,且空间效应显著;L-H组收敛趋势不明显。研究结论表明在空间效应情形下,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营效率呈现整体收敛和多稳态趋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基于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构建指标体系并实证分析2008—2017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及空间相关性,选取3种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各创新指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值为0.322,中西部地区明显偏低,经济创新发展和经济开放发展指数不高是其主要原因。中国各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正相关性显著;②全国两阶段创新势力均明显偏低,东部地区省份两阶段创新指数、创新势力和创新效率值均处于全国较优水平,而中西部省份至少在某一阶段绩效损失显著;③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与科技研发阶段创新指数呈U型曲线关系,成果转化阶段创新势力有利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政府支持在成果转化阶段创新指数促进高质量发展中的正向调节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5.
采用环境方向距离函数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2011—2016年江西省54个贫困县域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的特征及其对减贫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区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均呈现上升趋势,但贫困人口和发生率加速下降,且在片区和非片区、国家贫困县和非国家贫困县、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之间形成明显的区域差异。(2)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的减贫效应显著正向,且非片区、非国家贫困县或农产品主产区的脱贫效应明显高于片区、国家贫困县或生态功能区。(3)农民人均收入在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的减贫效应中发挥直接和间接作用,以保障粮食安全的直接脱贫为主,通过提高农民收入的间接脱贫发挥重要作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共同富裕背景下,提高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对破解当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及巩固脱贫成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EBM模型对2000—2018年中国省域包容性绿色效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包容性绿色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2000—2018年中国包容性绿色效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V"字型演变趋势,空间上表现为东部西部中部的不均衡特征。(2)中国包容性绿色效率的空间关联呈现中心—外围的圈层式复杂网络结构形态;包容性绿色效率在省际间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溢出效应的多重叠加特征和网络稳定性不断增强,但整体关联网络的等级结构较为森严。(3)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省份溢出效应明显,属于边缘行动者;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具有显著"虹吸效应",既是关联网络中的中心行动者,又兼具"中介"和"桥梁"的功能。(4)块模型分析表明,京津和长三角属于"净受益"板块;西北、西南和东北部分地区属"净溢出"板块;广东、浙江和福建属于"经纪人"板块;东北、华北地区省份属于"双向溢出"板块。  相似文献   

7.
“两型”视角下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空间分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超效率DEA及方向性距离函数理论方法,对1978年以来国内28个省市区的包括非合意产出在内的粮食投入产出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处理,以分析国内粮食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性空间分异特征,实证发现:环境污染因素的引入对我国整体及各省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产生了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较为稳定;区域间粮食生产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性极不平衡,存在典型的空间地域特征;从粮食生产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角度而言,粮食主产省份与部分东部省份表现较为突出;我国粮食生产普遍存在环境污染导致效率损失的现象,转变粮食生产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对1978—2011年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动及其成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区域格局变动主要表现:粮食生产重心北移显著;中部粮食生产重要性凸显;东北和中部部分省份(如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粮食生产能力逐渐加强,而东南沿海区部分省份(如浙江、广东)粮食生产能力逐渐缩减。固定效应模型的结果表明:粮食单产、复种指数、人均耕地面积、水资源丰沛程度、财政支农力度、种粮经济效益比对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非农收入水平和成灾程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工业化水平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采用方向距离函数,运用2001—2012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面板数据,分析其粮食生产传统技术效率、环境技术效率及粮食生产与环境协调性。结果表明:从时序演变来看,不考虑环境污染因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传统技术效率呈现"W型"趋势;考虑环境污染因素,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呈现"U型"趋势;从空间分异来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除安义县、九江县、永修县、湖口县、彭泽县、瑞昌市等六个县(市)外,其余各县(市)粮食生产传统技术效率均大于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从粮食生产与环境协调性来看,"粮食生产与环境高度协调"的县(市)个数先减少后增加,"粮食生产与环境较为协调"、"粮食生产与环境较不协调"的县(市)个数均先增加后减少,"粮食生产与环境高度不协调"的县(市)仅2012年出现在都昌县、新建县和贵溪市。  相似文献   

10.
金融发展、研发创新与区域技术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内生增长理论,本文构建了金融发展、研发创新与区域技术深化的实证研究框架,以面板协整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通过空间误差修正模型(SpECM)和面板动态最小二乘回归(DOLS)实证检验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规模与效率的区域创新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总体而言,金融发展规模与效率具有显著的研发创新效应,但区域差异显著,西部地区省份相对滞后,分产业的金融发展效率的区域创新效应也与中、东部省份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空间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进一步说明金融发展的效率与规模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因此,以金融发展促进中西部省份服务业的产业技术升级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区际及国际贸易联系、促进省份层面技术引进与研发创新、共享技术空间溢出效应是缩小区域发展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构建了两阶段动态网络DEA模型,知识创新阶段P~t采用投入导向BCC模型、科技成果商业化阶段P~(t+1)采用产出导向BCC模型,借助DEAP2.1软件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综合效率整体偏低,但P~t阶段效率高于P~(t+1)阶段效率;60%以上省份属于非DEA有效省份,存在改进空间,且P~(t+1)阶段改进空间更大;70%以上省份属于规模收益递增省份,且主要发生在P~(t+1)阶段,中西部地区规模收益递增省份数量均超过相应阶段东部地区;投影分析显示,非DEA有效省份创新投入产出改进幅度普遍较大,其中P~(t+1)阶段产出改进幅度远远大于P~t阶段投入改进幅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姚增福 《经济地理》2022,42(1):182-190
基于自由处置赫尔(FDH)技术方法,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空间异质性,运用SFA技术构建农业环境效率测算模型,考察了2001—2019年我国3大粮食生产功能区农业环境效率及其改进状况。结果显示,经济和人力资本空间溢出效应下农业环境效率均值分别为0.846和0.843,各省(区)农业环境效率呈现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普遍能够从经济和人力资本空间溢出效应中获得1%~20%不等的改进程度,而又以经济空间溢出效应作用更强;在经济和人力资本空间溢出效应作用下,主产区和平衡区虽然获得较高的农业环境效率值,但效率改进程度仅维持在2%左右,而主销区虽然农业环境效率较低,却能够获得超过20%水平的效率改进。然而,各功能区无论是农业环境效率值还是效率改进程度,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且在时间上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玉米生产布局的变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空间计量的研究视角,运用全域Moran’s I指数考察1985—2012年中国省际玉米生产的空间相关性,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生产重心北移明显;玉米与替代农作物亩均净收益差值、农业技术、畜牧业发展、交通运输与政策对本区域玉米播种面积扩大有正向影响,其中技术和政策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非农收入对玉米生产布局扩大的消极影响主要作用在邻接省份。各影响因素效应的局部性特征致使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发生变化。政府部门需要重视我国省域间玉米生产空间关联性,制定差异化的玉米产业扶持政策,协调跨区域粮食调配,确保粮食区域间的供需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4.
利用产出距离函数将农业碳生产率变化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要素替代变化,并实证测算1995—2016年中国农业碳生产率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中国农业碳生产率年均提高3.57%,单位GDP碳排放量年均下降3.31%,累计下降50.96%,主要归因于技术进步和要素替代效应。(2)中国农业资本深化对农业碳生产率提升有正向影响,劳动力价格上涨有负向影响。(3)中国农业碳生产率表现出“东高西低,阶梯分布”的空间特征,东南沿海省份和西北省份存在区域“农业碳生产率缺口”,且呈缺口扩大趋势。鉴于此,为提高农业碳生产率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以云南省县域为研究单元,选取1990-2019年县域粮食产量为研究指标,运用区位基尼系数、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空间回归方法分析云南省粮食生产空间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1)云南省县域粮食生产集中分布趋势不断增强,粮食生产重心向滇东北移动;(2)粮食生产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相关性,高产区分布在滇东地区,低产区分布在滇西北地区;(3)粮食生产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滇东地区并向滇东北扩散,低-低集聚区分布在滇西北和滇中地区,滇中低-低集聚效应显著增强;(4)滇中、滇东和滇南某些县城粮食生产存在空间离散性;(5)第一产业产值、乡村从业人数、播种面积、土地面积、年均气温的差异是影响云南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知识经济背景下,创新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核心要素。风险投资是影响区域创新的重要因素,但风投对区域创新的作用还存在争议。文章基于2011—2019年中国省域数据,通过分位数回归、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实证分析了风险投资对区域创新影响的异质性、作用机制与传导路径,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测度风险投资对区域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1)绝大多数省份风险投资与创新产出呈现显著“U型”曲线关系,但地区间差别明显。(2)产学研合作具有部分中介效应,风险投资可以通过提升产学研合作强度来间接推动区域创新发展。(3)吸收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对“U型”关系具有调节效应。(4)省际创新产出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风险投资对区域创新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均表现为“U型”关系,且省份内效应显著强于省份间效应。  相似文献   

17.
运用DEA方法测算2004—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补偿政策的效率。结果显示:我国粮食生产补偿政策的实施对粮食生产效率提高的影响并不显著,且呈反复波动趋势。根据我国分地区逐步推进粮食生产补偿政策实施的特征,运用双差分模型对我国粮食生产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了其对粮食产量增长的政策影响。结果显示,我国粮食补贴政策对粮食产量的提高有正面效应,但其长期效应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8.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2000—2016年我国31个省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剖析区域特征,借助GIS分析法,概括其效率空间集聚特征和分布格局,构建SLM和SEM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进一步探讨了土地集约利用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1)三大区域效率的变化形态相似,以2010年为界,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模式上逐步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2)2000—2016年,效率有效省份经历了由少增多的变化形态,空间上自北向南、自西向东呈"高—中—高"分布;(3)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年际差异,土地资源丰度、城市化水平、城市规模表现为抑制作用。另外,土地发展权确定及分配对于提升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率,扩大空间溢出效应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笔者以2006年~2010年中国31个省域的数据为基础,进而用SE-DEA模型对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效率进行测度,然后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企业研发投入、企业规模、产权结构、企业绩效和外商直接投资对研发效率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研发效率有效的省份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但发展不够均衡;研发效率的提高逐渐依赖于研发资本投入;企业规模、外商直接投资与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效率呈正相关关系;企业所有权结构与研发效率逐渐呈现负相关的趋势,即非国有企业更有助于研发效率的提高;企业绩效与研发效率呈现负相关趋势;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效率的差距逐渐增大,研发溢出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20.
本文借助中国30个省份1998~2008年的面板数据,以数据包络分析(DEA)得到的人力资本投资效率来指代各省的人力资本情况,综合采用普通面板回归、空间面板回归、门限面板回归以及平滑转换面板回归这四种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后发现:人力资本投资效率在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贡献的同时,还存在明显的空间外溢效应和门限效应.基于这一结论,本文认为应当加大对邻省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人力资本投资效率较低省份的科教支出并努力提升这些省份的人力资本投资效率;而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人力资本投资效率较高的省份,不适宜从改进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思路来追求更快速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