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从产权的角度看,与环境资源有关的外部性内部化的关键是实现环境资源产权的界定和排他性的使用.论文从环境资源的产权特征出发,认为适合环境资源的产权运行机制是由私人产权和共有产权有机构成的均衡性混合产权结构.由于环境资源的产权不可能完全地被界定,所以排他性的市场交易不可能在完整的产权约束中实现,那么在混合产权机制的框架下,由产权限制、产权分割、创建新产权和认知产权调整来实现环境资源的排他性使用成为实现负外部性内部化的有效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
环境资源产权制度是界定、配置、行使和保护环境资源产权的一系列规则,主要包括:一是环境资源产权界定和配置制度,包括环境资源所有权、环境资源使用权、环境资源收益权三种权利归谁所有、如何分配以及具体的执行方式;二是环境资源产权交易制度,包括环境资源使用权交易的设置原则和主要内容;三是环境资源产权保护制度,包括环境资源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三个层面的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国家制度建设密切相关。通过对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目前实施情况的阐述,从产权结构状况、政策法律背景、公民的参与程度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现阶段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可行性问题,提出在现有体制下应充分根据环境资源产品的客观特征划分环境资源产权、考虑法律政策设计中的适用性问题以及吸纳相关利益主体参与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国有企业民营化改制的理论和实践约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营化作为国有企业产权改制的主要方式不能动摇,但必须重点研究国有企业民营化的约束机制.其中,产权理论难有实质性突破和企业内部利益均衡模型难以真正形成构成了国企民营化的理论约束;部门间就业转移阻滞、分级所有的国资管理体制、利益集团行为刚性、财政资源紧张与补偿制度缺失形成对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实践约束.摆脱这些约束,国有企业民营化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5.
阐述传统价格理论的不足,重新诠释价格的经济学内涵,本文认为应从"权利价值和产权标价"的内在性和市场交易性上重新理解和确立价格的经济学涵义.提出广义价格的基本经济学内涵:"广义价格是制度、信息等约束下交易者产权契约性交易的博弈均衡解."最后,在分析交易形态扩展的基础上探讨广义价格交易均衡的主要特征:广义价格均衡是"经济人"的交易均衡,是交易者争夺和分割交易剩余的均衡,是交易谈判力均衡,是包含组织型交易和市场型交易的广义均衡.  相似文献   

6.
跨区域资源调配与生态补偿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补偿通过协调区域间的资源流动和利益再分配,成为协调区域间发展的研究热点。生态补偿建立在跨区资源调配与生态补偿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将产生生态负外部效应的行为部分收益补偿给产生生态正外部效应的行为损失,即将社会经济子系统的部分收益反补偿给环境子系统,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保障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生态补偿的运行机制包括三个行为主体:资源开发者、资源受益者和第三方资源管理与协调者,其中,第三方起着关键性作用。按照资源级差理论,采用机会成本和治理/恢复成本为补偿依据,对流域内/间水生态补偿的运行机制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吴垠 《经济与管理》2005,19(3):60-61
民营化作为国有企业产权改制的主要方式不能动摇,但必须重点研究国企民营化的约束机制。其中,产权理论难有实质性突破构成国企民营化的理论约束;部门间就业专移阻滞、分级所有的国资管理体制、利益集团行为刚性、财政资源紧张与补偿制度缺失形成国企民营化的实践约束。摆脱这些约束,国企民营化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8.
生态经济的制度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经济是制度约束的经济,其开发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它主要包括:法律约束机制,是整个制度机制的依据;生态转移支付机制、区域协调机制和市场价格机制,是整个制度机制形成和实现的手段;生态补偿机制是最终目标,生态经济开发就是要实现生态资源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相似文献   

9.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有效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必须进行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政策的创新,而环境资源产权制度的构建就是有效的手段之一。根据我国环境资源产权制度构建的制约因素和我国环境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经验,当前环境资源产权制度的构建主要可以采取两种可行的模式:构建排污权交易制度和构建森林资源环境产权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0.
王月红  王连果 《经济论坛》2009,(19):122-123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然而企业在承担环境责任上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本文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资源产权归属不清和资源价格体制的脆弱性、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不完善及环境管制与科技创新政策整合不足三方面的制度性缺陷,探讨了激励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制度安排与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